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
2018-07-14董芳
董芳
摘 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丰富的阅读能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同时还能提高写作水平,自然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也就得心应手了。
关键词:阅读;教学;拓展;兴趣;能力
语文是语言的艺术,而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则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那么如何使学生熟练地驾驭语言呢?我认为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关键。阅读能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同时还能提高写作水平,自然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也就得心应手了。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促进语文教学的有效手段。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就显得更为重要了。那么,在教学中,到底如何做呢?下面是我如何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几点看法:
一、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阅读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而使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为了让学生对每堂课的内容产生兴趣,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前导语。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凡事都想弄明白的求知欲,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培养他们对新课文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草原》一课时,是这样引导学生的:首先,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然后问:“同学们,这么优美壮阔的草原,你们去过吗?”学生回答:“没有”,我又问:“那么,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蒙古大草原看看呢?”同学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于是,我趁机说:“好,今天我们就学习《草原》这篇课文,让我们和老舍爷爷一道走进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自然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去会会那热情豪爽的蒙古同胞吧!”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阅读起课文来。可见,只要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
二、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使他们受益一生,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黄金时期。为了让学生热爱阅读,养成习惯,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热爱读书,知识渊博的人。教师在课堂上的妙语连珠、旁征博引常常能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教师要善于引导,平时多创设一些阅读的氛围,比如可以帮助学生制定读书计划,不定期地检查落实情况,也可以举办一些诗歌朗诵赛、演讲比赛等,或者可以让学生口头给大家讲故事,介绍自己喜欢的一本书等,慢慢地,学生会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同时也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主动性,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三、努力加强课堂阅读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教师则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那么,就应该让学生将被动性的阅读变成主动性的阅读。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之门的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向导,当一个人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会激起求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因此,在课堂阅读教学上我特别注重针对课文的重难点设计典型问题,并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例如我在上《金色的鱼钩》一课时,设计了两个问题:(1)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鱼钩》为题?(2)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班长?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读完后,让学生自主提问,同学们纷纷提出了问题:“为什么课文说鱼钩上长满了红锈,却又说成是金色的呢?为什么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呢?为什么说一个小小搪瓷碗会有千斤重呢?”这些问题不正是学习的重点吗?这些问题解决了,教学目标不也就达到了吗?把课堂的自主权留给学生,精讲多读,从读中悟,读出情感,读出意蕴。
四、注重拓展课外阅读
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如果把眼光只盯在有限的课本知识上,那是远远不够的。语言知识需要日复一日的点滴积累,只有当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学生才会在书本面前细细地品味,深入地思考。要使学生的阅读水平不断提高,就必须重视课外閱读,将课内外阅读结合,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开阔视野,自觉地在书海里遨游,汲取丰富的营养。我经常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童话、散文、小说及科普读物,让学去阅读,利用晨读和自习时间向学生讲述人物故事、精彩片段,当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后,就适可而止,让他们去寻找原著阅读,逐步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我还鼓励学生多背诵一些优秀诗文,把好词佳句抄写在专门准备的摘抄本上,并运用在自己的写作中。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效率,狠抓课外阅读质量,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逐步提高。总之,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还有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地去发现,去探索,去积累,去实践。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