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鄙者”,还是“智者”

2018-07-14王殿梅

新课程·中旬 2018年4期
关键词:课堂实录反思

王殿梅

摘 要:《曹刿论战》传统意义上的解读,是把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对比,鲁庄公俨然成了曹刿的陪衬。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相机诱导采用小组辩论,在精彩纷呈的坚持与反驳中深化明理,客观公正地还原历史与文字本身,还鲁庄公一个公道清白。

关键词:人物形象辩论;课堂实录;反思

师:《曹刿论战》中,指挥作战的中心人物是谁?他在战前、战中、战后是怎样指挥的?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生:(小组代表)指挥作战的中心人物是曹刿。他是这样指挥的:

战前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进攻的时机——彼竭我盈

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

反攻的阵地——长勺

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抓住时机、后发制人。

生:(二小组代表)从中可看出他是个有爱国热情、政治远见、有卓越的军事才能、过人的谋略的人。具体表现在:

曹刿请见——爱国热情

曹刿问战——政治远见

曹刿参战——卓越的军事才能

曹刿论战——过人的谋略

(师生探究分析完曹刿这一中心人物后)

师:鲁庄公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生:(甲)鲁庄公是一个鄙者,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与曹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师:说得很好……

生:(乙小声的)我不同意,我认为鲁庄公也是一个智者,也同样值得我们学习。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气氛热烈,众说纷纭,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怎么办?)

师:(冷静片刻)那你说说看,为什么说鲁庄公也是一个智者呢?

生:(乙迫不及待)先看战前,鲁庄公面对曹刿一介平民,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求教,并且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可见鲁庄公能够放下国君的架子,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知道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师:“你说得也有道理,那么鲁庄公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我们如何用辩证的眼光客观公正地评价他?

生:(多数人)他是一个鄙者。

生:(少数人)他是一个智者。

师:现在既然有两种不同意见,下面不妨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五分钟,然后我们进行一场小小的辩论。

生:(众)好。

(教室里很自然地出现了以多数人为代表的鄙者组和以少数人为代表的智者组)

师:(五分钟后)准备好了吗?

生:(众)好了。

师:现在辩论开始。注意言之有理,持之有据。

生1:(鄙者组)鲁庄公在作战时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生2:(智者组)鲁国打的是反侵略战争,是正义的,鲁庄公尽忠职守,君臣同心,这不是无知冒进,而是无畏精神和满腔的战斗激情。

生3:(智者组)作战时“公与之乘”,鲁庄公堂堂一国之君,与普通人同坐一辆战车亲自参与战争,可见他的礼贤下士,任人唯贤。

生4:(鄙者组)“即可,公问其故”说明鲁庄公还不明白战争取胜的原因,他是鄙的。

生5:(智者组)“即可,公问其故”恰恰看出战后的鲁庄公不但不责备曹刿“惧有伏焉”的错误判断,还询问曹刿的“作战意图”,这一问问出了一个明君,“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实事求是,不耻下问,这是一个多么宽厚明理的国君啊。

生6:(鄙者组)从刚才我们的探究分析知道,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曹刿,鲁庄公充其量也只是一个配角,缺乏主见和魄力。

生7:(智者组)不可否认,《曹刿论战》的主人公是曹刿,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考虑,假如当初鲁庄公拒绝见曹刿,或者拒绝曹刿参战,或者战争中不放手让曹刿指挥,那么,战争的结局绝对是另外一个版本。“泓水之战”中宋军的失败,既不是形势不利,也不是没有高参,而是只有“妇人之仁”的宋襄公固执地抱着所谓君子“不乘人之危”的教条,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绝子鱼的正确意见,导致贻误战机,惨遭失败。

生8:(智者组代表总结)由此可见:战前,正是因为鲁庄公的礼贤下士,清明政治,才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社会环境,才有曹刿的毛遂自荐;在战场上,正是因为鲁庄公的御驾亲征,他与曹刿同坐一辆战车,没有君臣之分等级之别;在指挥上,他虚心听取并完全遵从曹刿的意见,不刚愎自用,更不独断专行,放手让曹刿指挥作战,才有了长勺之战的以弱胜强。所以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是曹刿的胜利,但更是鲁庄公的胜利,是鲁庄公知人善任的胜利,是管理和领导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胜利。

(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国难面前为君者应该怎样做,为民者应该怎样做?刚才同学们的辩论已经告诉了我们。学习古文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我们智慧的双眼明辨是非,向古人学习,做一个有智慧的人。下课。

课后反思:

《曹刿论战》传统意义上的解读,是把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对比,鲁庄公俨然成了曹刿的陪衬,曹庄公的“小惠”“小信”之“浅薄”陪衬出曹刿的“民本意识”;鲁庄公以“将战”“将持”的“冒进”陪衬出曹刿由“不可”到“可矣”的天才指挥;鲁庄公以“问其故”的“无知”陪衬出曹刿思想的深谋远虑。教完全文,掩卷长思,作为史学名著,不管是左丘明所著,还是战国时人所编,文字中总是浸透着作者的感情倾向,个人英雄主义的渲染,人物塑造的“高大全”,必然要伤及一些无事的人,哪怕是身为一国之君的鲁庄公。

“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在本次教学中,我相机诱导采用小组辩论,在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精彩纷呈的坚持与反驳中深化明理,不拘泥于“教参”上的标准答案,穿越著者析者的感情地带,客观公正地还原历史与文字本身,还鲁庄公一个公道清白。鲁庄公是国君,是战争的决策者,治理国家尚不说,单单是用人,就已见卓越。在长勺之戰的前前后后,不管是战前吸纳人才,战中果断出手,战后总结经验,无不体现着鲁庄公的正确决策。退一万步说,如果鲁庄公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就算有一代神算诸葛孔明相佐,又有何益?

实事求是地说,两国交锋,个人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并不大,鲁国长勺之战的最终获胜,胜在国人反侵略的高昂士气,而这一点归功于国君鲁庄公的治国有方。由此可见,鲁庄公也是一个深谋远虑、任人唯贤、高瞻远瞩、谦逊明理的“智者”。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课堂实录反思
《团结合作才能赢》课堂实录及评析
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在细读中升华情感 在探究中激活思维——《蜀相》课堂实录
纽约公立小学音乐课堂实录
《皇帝的新装》课堂实录
语文老师的英语课堂实录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