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2018-07-14何多鸿丁国臣
何多鸿 丁国臣
摘要:心理学研究充分表明,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更好地发挥心理学的指导功能。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现实对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中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学习的心理状态,有效地投入学习活动。
关键词:数学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学科,由于自身的特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优厚的条件。根据数学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法,在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自信心的培养,同时,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文中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利用数学课堂上的有限资源渗透健康的心理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一、 教师热爱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爱是教育的基础,当我们全身心的去爱护每一个孩子,和孩子成为无话不谈的知心人,那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一,每个孩子之间都存在不同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数学老师不能以成绩取人,确实做到尊重、关心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生动活泼、健康发展。以亲切的面孔、热情的话语去面对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轻松愉悦的学习。亲其师而信其道,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在老师爱的感召下兴趣浓厚,充满学习的欲望,从而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以高涨的热情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才会更有效。可见,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是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主动创新的前提。
二、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来说,兴趣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尤为突出。学生的数学兴趣就是指学生力求认识数学的心理倾向。表现为对数学学习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情绪。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让大脑处于活跃状态。这种状态是学生接受教学信息的最佳时期,它能够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有效措施。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推进素质化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兴趣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对智力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如在“七巧板”活动中,我让学生利用图形,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拼出了小动物、大树、房子、机器人等物体形状。这样的实践活动较好地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和“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又培养了数学学习的兴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兴趣”,就数学而言浓厚的兴趣可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 注重过程体验,诱发学生主动参与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教师必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更多的新问题、新想法,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这一课时,我首先组织学生一起玩积木,让学生在玩积木的活动中认识了正方形、长方形、圆柱和球的形状及其特征。认识物体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但是在活动中学习就不一样了,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不但不会感到枯燥,而且还兴趣盎然。小学生思维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小学生具有爱玩、爱动的思维特点,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通过动手操作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发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 善于交流情感,客观正确评价学生
新《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的鼓励应该以新课标为依据,在对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的背景下建立。”这样的评估体系,真正给予课堂内的学生正面、健康向上的鼓舞与激发,使得学生课堂教学参与的融合程度大幅提升。因此,教学中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不是我们的教学目的,而是促进小学生更好地发展和学习的重要举措。
教育首先是一种赏识教育,在课堂是老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有能力的人,乐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并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欣赏,同时还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教师在课堂中具有极强的权威性,因此教师的评价也具有权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过早或不合时宜地做出评价,可能就会压制、扼杀学生有价值的做法和想法,当学生产生不同意见时,教师不妨首先做一个忠实的倾听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创造出一种和谐的气氛,学生们才不会背负着心理上的包袱去上课。另外,我们要把学生视为与自己平等的一员,善于与其沟通。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居高临下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和自己一起去探索未知。教师要重视师生情感的交流,在课堂中乐于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与提议。批评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懂得道理、改正错误,因此批评学生时,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巧妙使用委婉的批评语言,才会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让忠言不再逆耳。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及其人格的优化发展,更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冯利.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何多鸿,丁国臣,甘肃省武威市,甘肃省古浪县裴家营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