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小型高校出版社的数字化转型
2018-07-14强薇
强薇
【摘 要】大型出版集团凭借其资金、技术、内容资源已纷纷开始组建数字出版航母,将数字出版作为其未来主要的投资发展方向。还在驾驶小舢板的中小型高校出版社必须清晰分析自身的出版优势,积极借助数字化转型的外部推力,走出数字化转型的误区,确定数字化转型的发力方向,打造具有品牌价值的中小型高校专业类数字出版单位。
【关键词】数字出版;出版转型;高校出版社
数字出版已经成为新闻出版的主流产业,科技创新始终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在“互联网+”的信息化时代,如何实现数字化转型,是广大教育出版机构特别是中小型高校出版社共同关心的一个热门课题。
一、数字化转型的外部推力
(一)政策驱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网络视听、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这是“数字出版”首次被列入国家五年规划纲要,表明数字出版发展已被纳入国家战略顶层设计。同时,将数字出版作为“新兴文化产业”,这也是给予新的出版形式的充分肯定与高度重视。
2015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充分利用新一代网络的技术优势,加快发展移动阅读、在线教育、知识服务、按需印刷、电子商务等新业态”。
这些文件政策都表明了国家支持传统出版行业数字转型的积极态度与坚定决心。有人说科技发展必将刺激阅读欲望,阅读欲望的增长必然带来出版业更大的繁荣,但繁荣的不会是传统纸书,而是新兴载体。高校教育出版已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二)市场需求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移动智能终端硬件和应用软件愈加成熟。近年来,我国传统纸质出版物的阅读使用率正逐年下降,传统出版陷入发展乏力的窘态;而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的数字阅读却取得了稳步增长,其发展态势欣欣向荣;人们的阅读方式也由纸质出版物的形态逐步向视听形态过渡,从“纸质时代”进入“多媒体融合时代”。
我国近年来教育信息化的步伐逐渐加快,交互式教学理念活跃。当代“90后”“00后”大学生是与互联网共同成长起来的群体,他们从小就接触网络、电脑、手机,能非常熟练地使用这些设备通过网络获取各种信息,并养成了通过互联网多元获取知识信息的学习习惯,通过智能终端设备进行数字阅读已成为他们的一种重要的阅读方式。为此,高校教材出版实现传统模式与现代技术手段的融合至关重要,如何形成和实现跨纸质教材、音像、电子、网络等各种媒体形式的多元化教材出版是摆在高校出版行业发展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同时也是高校教材市场的迫切需求。
二、数字化转型的误区
(一)对数字出版定义模糊
传统出版社的很多编辑对数字出版的定义都很模糊,弄不清数字出版到底是要出版什么?有的编辑将之理解为纸质图书的电子化或是利用网络平台销售图书就是数字出版,这种出版理念的不更新与不转变正是出版社数字化转型最难以解决的问题。数字出版,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流媒体技术、存储技术、显示技术等高新技术基础上,融合并超越了传统出版内容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出版产业。也就是说,出版的数字化转型并不是完全抛弃纸书,而是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将多种媒介与传统纸书相融合,生产出新的复合载体,更好地呈现满足市场要求以及读者的个性化需求的内容。
(二)数字化转型遥不可及
虽然出版社数字化转型对资金、技术要求较高,搭建一个数字出版平台动辄就需要上千万,但也不意味着数字化转型就与我们这些资金、技术相对薄弱的中小型高校出版社无缘。我们可以利用本社的门户网站,构建相对简单的服务与出版平台,发挥宣传、销售与服务功能。同时,我们可以先升级再转型,对本社的传统教育资源进行数字化升级,用数字出版提升教育产品的附加值,用数字出版完善教育资源售后服務,使我们从高等教育的内容提供商转型为高等教育的产品服务商。
(三)转型后的数字出版收益无望
数字出版转型目前确实处于不获利的窘境。很多出版社组织专人用几年的时间花重金打造的数字出版平台却难以获利,即使投入运营后能有收入,但相较于巨大的投入成本而言,也可忽略不计。但值得肯定的是,随着国家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出版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必将是出版社发展的必由之路。也许在短期内数字化转型不能为出版社带来立竿见影的经济收益,但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将使越来越多的传统出版精华更符合现代市场的需求,规模效应一旦形成,数字出版必会形成一个合理有效的盈利模式。
三、数字化转型的发力方向
(一)数字出版综合平台建设
对于中小型高校出版社,搭建自己的数字出版平台,确实难度很大,但可以依托国家或地方的重点项目建设,在资金及政策上获得支持;或与同级别的出版单位协同运营,利用抱团取暖的方式,共同搭建数字出版平台;或与平台商、渠道商开展广泛合作,将自己的数字内容资源授权经营,借助他们的力量打造自己的知名品牌。中小型高校出版社无论使用哪种方式建立数字出版平台,笔者认为都应考虑三个方向:电子书平台、数字出版平台和数据库平台。
1.电子书平台
该平台主要针对纸质资源的原版原式销售。就是将本社已经出版的纸质图书经过简单的技术加工转换为电子书,在该平台进行销售。对有些适合微阅读的内容也可转换为可在移动设备阅读的数据格式,在该平台进行二次销售。
2.数字出版平台
该平台将成为数字出版综合平台的关键部分,它包括针对出版单位日常管理的ERP系统和媒体资源管理系统。
(1)数字出版ERP系统。该系统将承担出版社日常的所有管理工作,即编、印、发环节的无纸化、无缝隙办公。同时,该系统也可根据对出版环节的大数据分析,为出版社策划选题、控制成本、开发新的销售渠道,提供较可靠的支持。
(2)媒体资源管理系统。为满足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高校出版社开发的教材资源包越来越多,无论是音视频格式的微课、动画格式的模型、大量的文本拓展资料以及可与学生交互的题库、学习游戏等,都需要一个统一的管理系统,即媒体资源管理系统。该系统承担围绕纸质教材开发的数字资源包的研发、制作、运维工作。
3.数据库平台
开发专业数据库,正是高校出版社依托所在大学的学科特色资源,形成品牌的关键。数据库平台可包括专业数据库和教学课件数据库。
(1)专业数据库主要提供相关专业的技术指标、关键数据、应用信息等。由于中小型高校出版社的出版品种并不是非常丰富,所以应该根据自身的传统出版特点建立专业数据库。该数据库的体量未必很大,但是将在检索功能上提供更多人性化的服务。出版社可将数据库镜像出售,也可按时间或按流量销售用户权限。
(2)教學课件数据库主要配合使用教材的学校,结合社内已开发的教材课件数字资源以及相关的公共资源,为学生提供在线教学服务。
(二)数字出版内容资源建设
中小型高校出版社因为先天的受很多客观条件限制,无法像大的出版集团那样直接进行数字出版平台的建设,但在数字出版内容资源建设方面却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若从中小型高校出版社管理相对灵活的角度而言,这类出版社将更具开发优势。
数字出版内容建设是指基于同一内容主题的多元化内容作品开发,可适应不同读者群体的阅读或者学习习惯,更好地迎合市场需求,扩大作者的知名度,增加作品的影响力,同时也提升了高校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数字出版内容资源建设的过程,笔者认为将经历三个阶段:MPR、BGC、UGC。
1.转型初期产品——MPR
MPR(Multimedia Print Reader)是指多媒体印刷读物。用MPR技术生产的阅读工具,能点读所有的MPR读物。这种出版物不需要太多投入,只需在原有纸质出版物上进行技术改造,就可以制作出集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于一体的出版物,使阅读体验大大提高。
2.转型中期产品——BGC
BGC(Business Generated Content)是指机构生产内容。这里的机构不仅仅局限于出版社,而是以出版社为核心,组织相关各专业、各职能机构共同合作,一起完成内容的生产制作。之后再由出版社进行编辑加工,完成数字出版工作。BGC的优势在于投入资本灵活,可以与参与机构共建,也可以由参与机构协建,之后根据各方投入比例进行利润分成。同时,专业机构的开发能力将远远高于个体用户的开发能力,他们的加入将在纵向和横向维度拓展专业开发领域,BGC更适合具有专业特色的高校出版社。
3.转型后期产品——UGC
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是指用户生产内容,即用户将自己原创的内容通过互联网展示或提供给其他用户。UGC是伴随着以提倡个性化为主要特点的Web2.0概念而兴起的,用户既是网络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络内容的创造者。微博、视频分享等网站均可视为这种模式的成功案例。
在中小型高校出版社转型的后期,可以采取这种模式,依托高校目标销售群体的优质资源,获取源源不断的出版素材,形成良性的出版产业链。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高校出版社的使命将不仅仅局限于出版教材,与高等教育相关的很多产品都将是高校出版社研发的目标。如何把握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机遇,实现高校出版社的数字化转型,是每一个高校出版人必须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贾慧娟,崔延杰.中小型大学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思考[J].科技与出版,2014(03).
[2]罗峰.大数据时代高校出版模式变革[J].中国出版,2014(03).
[3]臧永清.纸书必“死” 阅读永在[J].出版广角,2013(05).
[4]鲁永学.中小型传统教育类出版社数字化转型发展路径[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6(05).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