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思考
2018-07-13徐良
徐 良
(安徽省蚌埠第五中学,安徽 蚌埠 233000)
我国高中体育教学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较大,传统的教学方式一直沿用了很长时间,但由于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逐渐取代了应试教育,人们对体育教学的要求已越来越高。基于目前的体育教学现状,体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经过理论与实践研究,体育专项化教学是目前最符合我国体育教学的模式。体育专项化教学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增强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目标。
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 以“健康第一”的思想作为引导,推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与发展,体育的重要程度被广大教育工作者及社会各界所注意。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实行专项化教学,就要建立起“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并以此作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的教学目的要求能够帮助学生增强身体素质、塑造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要将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坚持“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理念,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引导学生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与意识,使学生拥有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塑造学生的自制力和自律能力,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使学生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1.2 以“三位一体”的要求作为目标,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
所谓“三位一体”是指体育教学过程中学校体育要坚持的3种目标:(1)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健康状况;(2)帮助学生掌握一项有益其身体健康且自己有浓烈兴趣的运动技能;(3)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在这3种目标中,笔者认为帮助学生掌握一项运动技能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健康的体质和健全的人格都可以通过参与体育活动获得,因此运动技能的获得应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步骤。学生在获得一项自己感兴趣的运动技能后就会积极参与到相应的体育活动中去,在各项体育活动中学生可以体会体育精神和合作精神,获得成就感,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1.3 以兴趣目标作为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爱好,以此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稳定的参与运动的动机。兴趣爱好可以指引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教师也可以利用学生的兴趣设计课程活动与情景,降低学生的抵触情绪。为了充分地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让学生真正做到“爱体育、爱体育课”,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时要注意学生的差异化,要结合学生未来的发展及职业规划、协调学生体育习惯与现有兴趣爱好,鼓励并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同样的学校也要注意分科教学与专项化教学,注意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提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1.4 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完善专项化教学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过程一定要遵循教育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要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时,以学生为主体,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兴趣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问题
2.1 “体育专项化”教学概念认识不清
现阶段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理论研究还有很大的不足,就“体育专项化”概念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明确。现在有部分学者将“体育专项化教学”与“运动员专项化培养”混淆,认为进行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向专业的运动队输送后备人才。还有一些观点过分注重“体育专项化教学”中学生兴趣的重要性,一味地迁就学生的兴趣,不考虑自身硬件设施及教师资源,设置很多教学项目,结果软件和硬件跟不上,反而影响了教学改革的进度。在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中广大的体育教师要明确教学改革的中心思想,不要与运动员专业训练混为一谈,体育专项化教学是通过设置教学项目,通过专项体育课教学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育教学目标。
2.2 师资力量有待加强
目前我国对体育教师的专业化要求较低,中学体育教师教学任务随意安排,不考虑教师的专业特性。各大师范高校对体育教师的培养也是“一专多能”,尽管教师各项运动技能的掌握还能满足教学的需求,但理论知识就有所欠缺。体育专项化教学需要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发展的需要,设置专项化的小班教学。以往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一个班级或者多个班级共用一个体育教师,教师教授的运动项目繁多且复杂,但专项化的体育教学模式一个体育教师只能负责一个项目的教学,以保证专业性和教学的有效性,尤其是在学生个体化差异很大的情况下,对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项化教学经验的要求就更高。
2.3 体育专项化教学理论的支撑不足
高中专项化体育教学改革的理论支撑还有很大的不足,从现状来看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缺乏统一的、纲领性的文件指导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学校与教师更加注重学生体育技能的获得,而忽视了体育知识的掌握,这种状况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没有适合专项化教学的教材和教学大纲,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仅能凭借经验安排教学内容和先后顺序。(2)没有与课改相符的评价体系。虽然现在各级教育部门已经开展专项化教学的改革,但教学评价仍按照传统方式,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改革的推进。(3)小班化的教学模式还需要继续探讨。小班化的分层教学确实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但要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深入研究,确保每个学生体育活动参与的积极性。
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策略
3.1 转变教学观念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全面健身观念的深入人心,人们对体育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家长、学生对身体健康的需要,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摒弃传统方式中不能适合时代发展的部分,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通过对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的研究不难发现,初中体育与高中体育教学的内容相似性很大,重复的教学内容不仅浪费学生的时间,并且阻碍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广度,教师要及时地转变教学观念与方式,结合学生知识掌握特点,帮助学生培养体育兴趣,通过专项化体育教学就学生的兴趣进行强化,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学生在进步的同时能够感受到自豪感。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更大程度地利用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不断地将学生的兴趣程度扩大,并且在不断进步的同时,学生自信心的变化是尤为重要的,这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3.2 把握住“教学”的核心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广大的体育教师应该清晰地认识到专项化教学的核心是教学,而专项化是教学的方式,千万不要过分地注重专项化而忽视了教学的根本目的。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更全面地对学生进行培养,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培养专业运动员或者发掘专业人才而进行的教学改革。体育专项化教学通过对运动项目的设置,进一步培养或者增加学生对某项体育运动的兴趣及热爱程度,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性地制订教学计划,从而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
3.3 提高学校的师资水平
对高中体育教学进行专项化改革,就意味着对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复杂,但专项性较差,但专项化的体育教学要求教师对某一运动项目的理解与掌握能力极强,这对非专业出身的体育教师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因此为更好地落实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学校要加强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不定时地对体育教师进行相关领域的培训,提高体育教师的专项技能,提高教学能力。学校也可以在推进专项化教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形式,定期举办科研教学研讨活动,内部多沟通、多交流,外部多学习、多吸收,就日常教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从根本上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
3.4 制订合理的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标
教育教学的改革必须对教材和教学大纲进行完善。结合学生的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综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对教学大纲进行完善。通过教学大纲的调整明确教学目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4 结 语
高中进行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既能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又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让学生主动掌握运动技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虽然现在高中已经开始推进专项化教学改革,但改革刚刚起步,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在推进改革时要正视所遇到的问题,明确现阶段的不足,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主动学习,积极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落到实处,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杨伟.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试验中应用差异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J].运动精品:学术版,2014(5).
[2] 潘华.新课标下高中体育选项教学实践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11).
[3] 李世宏.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面临的问题与实施策略[J].体育学刊,2016(1):121-126.
[4] 孟祥梅.高中体育的新课程改革教学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3(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