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运动在青少年中推广的影响因素及解决策略研究
2018-07-13李新卫
李新卫
(华东理工大学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200237)
武术运动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结晶和体育文化财富。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文武双全”的传统人才评价观念受到了严重冲击,越来越少的青少年愿意“习武”,越来越少的家长支持孩子参与武术运动,而转向学习跆拳道、空手道等国外的传统项目,使得作为民族文化瑰宝的武术运动发展受到空前阻滞和挑战。究竟是哪些方面的因素导致了武术运动对青少年的吸引力下降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面临外来文化的冲击,如何缓解和消除这些影响因素,重新吸引青少年回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武”台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将深入分析影响武术运动在青少年当中进行普及推广的各方面因素,并力图给出有价值的解决策略。
1 武术运动的主要特点
首先,武术运动体现了以攻防为目的的技击与受制于规则的体育运动的完美融合。武术运动源于军事训练,是把打、摔、踢、击、劈、刺、拿、跌等多种不同的身体动作按照特定的规律进行组合,从而形成徒手或借助器械的多种多样的攻防技术、动作套路等,以攻击敌人保护自身,其技击的特性显而易见。而武术作为体育运动,受到竞赛规则的制约和不伤害对方的基本原则的限制。但是,技术上攻防技击的特性并未丧失,而是巧妙地将技击寓于搏斗与套路运动之中,实现了技击与体育的融合。其次,武术运动讲究形神合一。武术运动既要求外在的形体规范,又讲究精神传意,即“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这种内外兼修的理念,是中国武术的核心特色之一,对习武者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 影响武术运动在青少年中推广的主要因素
2.1 项目自身因素
2.1.1 技击于体育的中国武术博大精深,门类繁多 从大类来看可分为长拳、南拳、太极拳、短器械、长器械、散手等几项。几乎每个大类又可再进一步细分若干子类别或流派,如太极拳分为陈氏、杨氏、吴氏、孙氏、武氏等;短器械分为剑术和刀术等。另外还有拳与器械的融合项目,如太极剑等。由于分类庞杂,不知从何入手,导致很多青少年望而却步。
2.1.2 技术难度高 从技术上来讲,武术运动技击的本质尤存,对动作的流畅度、技术标准仍有较高的要求,尤其从竞技武术角度来讲,难度确实比较大,也有学者调查发现不少青少年反应“武术动作太难”。从锻炼青少年吃苦耐劳精神、培养基本防卫能力的现实诉求来看,相对动作简单的跆拳道、空手道成为了替代性的选择。
2.1.3 文化内涵发掘不够 武术运动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深层的文化价值对于我国青少年来讲是来自异国的跆拳道、空手道等不可比拟的,但现实的情况是,学校、培训机构等在武术运动推广中过于偏重了技术训练,而忽视了对武术的文化价值的挖掘和宣传 。武术运动是注重内外兼修的特点值得从文化的角度进行深入挖掘,举止礼仪、“武”德标准、“精气神儿”等蕴含的深刻内涵的教育功能和吸引力可能不亚于技术本身。
2.1.4 段位考核宣传不够 设立段位制的初衷之一在于激励青少年参与武术运动,起到强化习武动机的作用。尽管国家体育总局武管中心对武术段位制进行反复研究、修改,使其更能够适应青少年的广泛需求,但武术段位制并没有被广泛推广。宣传不够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1)从制度上,没有结合到中小学武术教学课程中,导致青少年不了解武术段位制;(2)从外在标识上,武术段位制的标志虽然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但三色三图组合而成的标识体系过于复杂,且佩戴不醒目,与当前青少年的审美和展示自我的需求不匹配,因而也就无从发挥激励作用 。
2.2 社会文化因素
2.2.1 日益开放的格局使得外来运动项目涌入,分流了参与武术运动的青少年人群当今社会,体育项目的国际交流也日趋广泛,大量国际赛事的引入,为人们打开了视野、领略了西方体育的魅力,也为青少年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运动项目观赏、学习的机会,使他们应接不暇。青少年在运动项目的选择面变宽,包括与武术运动有一定相似性的跆拳道、空手道等外来的技击类运动项目。因此,中国传统武术在日益丰富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体育项目的冲击下,武术运动的习练者明显被分流。
2.2.2 青少年不断变化的个性化需求我国传统的体育价值观强调强身健体、身心愉悦、强调审美。然而伴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些刺激、新鲜的体育项目逐渐受到追捧,体育也成为时尚的组成部分。受其影响,青少年开始对一些充满动感、对抗性和娱乐性的运动项目产生兴趣,开始倾向于选择能够彰显个性、精彩激烈的运动项目。而我国传统的武术项目由于其门类庞杂,内容繁复,一时间很难掌握其真谛,而且武术与时尚似乎很难建立联系,与青少年的个性化需求明显脱节。
2.3 学校教育因素
2.3.1 学校对武术课重视程度不够许多中小学校对武术教育不是十分重视,在课程设置上,相对于球类、田径类项目,武术课的教学内容、课时数偏少。在课程考核上,武术课没有被列为达标考核项目,因此,从学校领导、到教师、学生对武术课均不够重视。在教学配套方面,武术教学所需的资金、场地、器材等均受到挤压,投入不足。不重视、投入不足更进一步导致了体育教师对武术教学热情不高,形成不良循环。
2.3.2 学校武术师资状况不理想其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1)体育教师自身武术技术水平不高,没有信心教好学生,因此,许多教师不愿意接受挑战开设武术课;(2)相对于球类项目、田径等项目课程,武术课教师需要做反复的、大量的示范,需要更为仔细地观察、纠正学生的动作,工作强度比较大,比较辛苦。上述原因导致了学校武术教学师资力量不足、状况不理想。
2.3.3 武术课程内容陈旧,授课效果不佳学校武术课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武术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设定了基本动作与规范,教师往往在授课过程中强调动作的准确度,较少传授实用性的内容和进行攻防练习 ,学习过程比较枯燥寡味,而且与当前提高学生体育素养、增强体质、促进全面发展的需求已经不相适应。的确,武术教学的创新比较困难,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和设计,因此也导致课程内容陈旧成为多年痼疾。
3 在青少年中推广武术运动的策略建议
3.1 创新教学内容,提高对青少年的吸引力
按照当前的社会需求,修订体育教学大纲中对武术教学的目标定位,在青少年阶段以吸引广泛参与、培养兴趣为主要目标,对技能掌握的要求适当降低,但动作的多样化程度适当提高,以为丰富学校武术教学的内容提供引导。积极研究武术教学创新,通过游戏化、趣味化、情节化的教学使武术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对于具有培养潜力的青少年,通过学校体育俱乐部的专业化建设进一步为他们提供学习的平台。
3.2 加强教师培训,改善师资力量和态度
在广大师范院校体育教师的教学培养中要重视对武术教学的教育培养内容,同时加强对现有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培训。学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等应当有计划地举办各种形式的武术教学、训练、裁判和科研培训,邀请有名的武术家、习武爱好者开展讲学、交流活动,提升武术教师的专业技能,相互交流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师在武术教学中的自信心、教学能力和水平。
3.3 细化段前六级标识,迎合青少年的需求
为了达到对青少年更好的激励效果,应当结合当代青少年彰显自我个性的需求,对段前六级进行标识体系的细化设计,采用更为醒目的、易于穿戴、符合当前青少年审美潮流的标识,使青少年每提升一个段位都能明显地被注意到,从而增强他们的自豪感。甚至对每上升一个段位的青少年提供绝对不可以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的、具有特殊纪念价值的、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纪念品,引发青少年的热情。
3.4 深度挖掘武术运动文化内涵,加强宣传
武术运动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积淀的优秀成果,蕴含了哲学、美学、儒教等优秀的文化传统和各门各派独特的价值观念,应当进行深刻的研究、凝练,并通过教学、媒体等多渠道、多手段的宣传,强化渲染武术运动的文化内涵,形成中国青少年就要懂武术的基本认识。并将优秀的武术传统、礼仪、理念等推广到青少年日常生活行为习惯中,将武术文化渗透进日常生活,扩大武术文化的影响力。
4 结 语
武术运动博大精深,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在青少年中的普及推广遇到瓶颈,经过综合分析,本文从该运动项目本身、社会文化和学校教育3个视角分析了制约武术运动在青少年中推广的影响因素,进而从创新教学内容、加强师资培养、细化段前级别标识、加强文化宣传四个方面给出了策略建议,以期为改善武术运动的推广普及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邱丕相. 全球文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思考[J].体育科学,2006,26(8):63-65.
[2] 张伏伟. 学校武术教育中“民族文化”流失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8):6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