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建筑史课程实践与应用性教学改革探索

2018-07-13陈华张萍

高教学刊 2018年24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

陈华 张萍

摘  要:《中国建筑史》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类型单一且缺乏相关实践与应用环节支撑。面对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相关领域人才的大量需求趋势,提出改变课程体系设置、增加实践应用能力、实现建筑设计、古建修复和文化遗产保护设计一体化目标的教学改革措施,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能力、增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实践与应用能力;教学改革;中国建筑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24-0133-03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based on classroom teaching in Chinese Architecture History,which lacks relevant practice and application links. Facing the large demand of talents in the field of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teaching reform measures. For example, change the curriculum system, enhance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ability, achieve the goal of integration architectural design, ancient building restoration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design, cultivate students' self-learning interests and abilities of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 meet current social professional needs.

Keywords: practice and application ability; teaching reform; Chinese architecture history

《中國建筑史》课程是建筑学专业本科阶段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是建筑学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以传统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语言结合图片的形式传递不同时代、风格和类型建筑相关知识,由于缺乏相关实践与应用环节支撑,学生无法直接将孤立、碎片化理论知识应用到建筑与其它相关设计中。随着国内外对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工作的日益重视,对文物保护和修缮技术相关领域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对建筑历史相关课程的教学和课程体系设置提出新的要求[1]。顺应国内外建筑历史课程教育发展潮流,围绕建筑设计课程的辅助性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必须进行必要的调整,“因地制宜”地开展建筑历史课程教学实践与改革势在必行。

一、教学实践探索目标

以《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为主的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改革,目标是强化与建筑学相关理论课程的衔接与联系,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辅助设置,改变建筑历史系列课程相互孤立分布的现状,设置整体性的专业建筑历史教学培养体系,突出建筑历史理论知识的整体性、连贯性与时代适应性。通过修订《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计划,依据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相关要求及本学院实际教学情况优化教学内容,制定出新的课程教学大纲,进一步修改教案与讲稿。课程内容中增加多种实践和应用教学环节,通过多个课内作业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掌握与运用,完成基本建筑历史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进行更多的实践性思考和理论应用的基础训练。依据授课内容制定多元作业任务书,并调整成绩评定办法,增加平时学习作业的成绩占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课外多课程+课外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设计能力,鼓励与组织学生参与《中国建筑史》相关的课外课程及竞赛、实验及科研和实践项目。

二、教学实践探索内容

教学过程改变纯粹的课堂理论知识传授方法,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多个环节进行改革,在保证专业建筑历史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设计相结合,以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人文素养为目标,避免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

(一)教学内容调整

《中国建筑史》实践与应用教学改革的内容主要分为二类。第一类是对课堂内教学各环节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学生作业及试卷内容、教学效果等几方面的调整,完成古建筑模型制作、建筑彩画绘制、历史村镇及传统建筑调研报告作业等。第二类为课堂内外的相关实践,如实践案例讲解、参加校内、校外的文物保护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直接参与古建筑测绘、乡土建筑调查、建筑文化遗产保护设计等。

1. 结合西北地区地域文化

面对新时期社会发展和地方文化建设的需要,结合西北地区地域文化特征,教学过程中增加体现地域特色的教学环节,如调查和整理历史文化村镇、传统建筑、地方建造工艺相关资料,不仅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同时也是发扬地方传统文化,传承地区传统建筑技艺的有效途径。

2. 强化古建筑模型制作

针对课程教学中实际问题,尝试将模型化教学引入中国建筑史教学中,增加模型实验教学环节,采用实物和三维模型制作的方式强化所学理论知识,让学生真正认识中国传统建筑结构构造特点及特征[2],全面了解建筑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而培养具有时代性的建筑史观和思维能力。

3. 增加文化遗产保护内容

随着历史建筑及其环境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逐渐成为建筑历史相关专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对相关专业人才需求增加,增加文化遗产案例等相关教学内容,对增加学生专业基础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增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改变单一理论教学模式和论文、描图等传统作业形式,推进建筑实地调研、分析、古建模型操作与材料、构造和建筑空间的真实体验认知,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实际案例讲解,更好地衔接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动手能力,促进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转化利用。

1. 增加调研教学环节

结合兰州市区与近郊丰富的建筑文化遗产与历史村镇资源,进行实地参观教学,通过调研分析、比较、制作实物和三维模型等强化理论知识掌握(图1)

2. 增加动手教学环节

通过模型制作、彩画绘制(图2、图3)等手段从多方面理解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探索建筑空间尺度、比例、材质与所处环境约束和文化时代特性等的关系,掌握不同时代和类型建筑的基本形式及其组合方式。

3. 强化理论应用教学环节

通过对调研案例相关的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文物保护实例分析,结合理论知识促进教学,激发学生对历史建筑修复和保护的兴趣。

(三)考核方式优化

传统考试方式期末考試试卷成绩占比过高,学生重视考前突击复习多过日常课程学习,卷面成绩主要反映理论知识的背诵能力,无法考察学生的日常学习态度和实践应用能力。通过绘制中国古代塔演变图、制作实体斗拱铺作模型、绘制彩画等平时作业训练,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建筑发展的源流与演变过程,通过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案例的调研分析,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应用能力、树立正确的建筑史观,最后的闭卷考试重在全面检验学生对中国建筑史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将平时成绩在课程成绩中的比重增加到百分之五十,考察学生在课程学习全过程中平时作业、考勤以及答疑的表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探索精神,最终成绩评定结果呈现出正态分布的层次性特征。

(四)课程体系设置探索

本次教改研究的实施范围包括建筑学专业14级-16级共3届学生,目标是实现培养学生具备建筑设计、古建修复和文化遗产保护设计能力的一体化。通过修订教学计划调整与《中国建筑史》相关课程的课程设置体系,形成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建筑历史教学模式,逐渐增加学生理论知识实践应用能力的训练[4],达到本科专业学习全过程的覆盖。本科一年级《建筑学概论》课程中设置“中外建筑历史专题”,培养初步的建筑历史意识;二年级《中国建筑史》课程深入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理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及修缮设计理论知识;三年级《建筑设计5》课程“地方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专题设计,运用相关历史知识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再利用设计研究、《古建与风土建筑调查》建筑测绘实习,强化历史建筑测绘和调研分析能力[5];四年级《乡土建筑调查研究》、《文化遗产保护》课程,进一步强化地域乡土建筑、古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知识及其应用能力。在优化《中国建筑史》课程与相关理论课程设置模式基础上,构建密切关联的专业培养体系,使学生得到明确的、持续的建筑历史专业学习与实践训练。

三、教学实践探索成果

增加田野调查、设计实践、动手环节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建筑历史系列课程相互联系,构建全新的建筑历史课程教学体系,全面提高学生历史建筑保护综合能力和素质,促进教学改革探索目标的实现的同时取得系列成果。

1. 通过制作著名建筑的模型和大木作结构大样模型,可以深入掌握代表性建筑风格在建筑形式、构造和结构以及空间方面的主要特征[3],把文字转化为建筑形式加以认知。具有一定代表意义典型古建筑模型可以作为教学资料积累,进一步建设完备现有建筑模型实验室,为学院提供立体的建筑实体展示材料。

2. 将教师科研成果与理论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增加实践应用环节和相关案例,加强教学内容与课外实践活动联系,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完成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610732029):三维数字技术在传统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以临夏回族砖雕为例(图4)、甘青接壤地区建筑文化遗产展示调查研究等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

3. 调整课程体系设置,加强历史理论课程和专业设计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促进学生将建筑历史相关理论知识应用于建筑设计课程当中,形成一个系统的、完整的、科学的建筑学课程组织框架。对相关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建立稳定的教师队伍,定期举行教学研究活动,统一执教理念,形成完整系统的建筑历史模型实验教学体系。

四、结束语

做为建筑学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教学环节,在目前的专业就业前景下,应该综合地评估院校地处西北地区的地理条件,依托地域文化资源开展建筑历史课程教学实践与应用改革探索,通过增加实地调研、古建模型制作、实践案例讲授等实践训练环节,引导学生在学习建筑历史文化的同时具备一定的自主思维能力,既保证传统理论知识的有效传授、又能帮助理论体系在实践应用中的转化与吸收,强调在探索过程中接受知识、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的教学模式,系统构建学生的历史建筑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满足当前社会专业需求。

参考文献:

[1]王贵祥.建筑史学的危机与争辩[J].建筑师,2017(04):6-15.

[2]廖屿荻,张兴国,杜源.从传统建筑到营造传统——重庆大学中国古典建筑史模型实践课程体系深化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7,26(06):99-104.

[3]黄健,冯柯,李冠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古建筑模型制作之斗拱完成的实践教学环节[J].华中建筑,2009,27(05):236-237.

[4]冯柯.“点-线-面-体”教学思路的探索与反思——以《中国建筑史》课程为主干的建筑理论教学体系建构[J].安徽建筑,2018,24(02):227-229.

[5]李婧.中国建筑遗产测绘史研究[D].天津大学,2015.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
完全学分制下选课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金工实习教育对工科院校创客教育影响分析
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