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理论课彰显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现实难题及化解策略

2018-07-13龚萱

高教学刊 2018年24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难题策略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彰显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任。通过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方式等策略,化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的深刻性不够、意识形态议题设置的吸引力不强、意识形态话语表达的清晰度不足、意识形态教育的话语交往互动性不力等现实难题,才能更好地巩固意识形态话语权。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话语权;难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24-0076-03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bear the important task of highlighting ideological discourse power. Currently,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such as insufficient profundity of Marxist theory explanation, weak attraction of topic setting, insufficient clarity of ideological discourse expression, and inadequate interaction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etc.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as follows: sticking to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Marxist ideology, strengthening the problem consciousness and problem orientation in theory teaching, and changing the discourse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to consolidate the right of ideological discourse.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deological discourse power; problems; strategies

黨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而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前提和基础及其重要表现就是意识形态话语权。可以说,掌握了意识形态话语权就掌握了意识形态领导权。

意识形态是一种文化表达方式,它反映不同阶级、社会集团的意志和利益,是一定阶级或阶层的思想体系、信仰体系和价值观念体系的集中呈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对全体社会成员行为的一致性起着统率作用。话语权则是对“话语”进行掌握、控制、支配和阐释的权利与权力,是对话语背后的是非判断、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进行引导和塑造的一种资格、能力、身份与地位。[1]意识形态与话语权的内在联系非常紧密。“话语的内容、形式和倾向内蕴着权力,而这种权力关系的系统再现,则成为了意识形态”。[2]“伦理与阶级是话语权内涵的两个基本维度,伦理维度体现为‘权利内涵,阶级维度则体现为‘权力意蕴”。[3] 因此,意识形态话语权就是体现阶级利益关系的“权力”,是经济、政治占统治地位的利益群体为实现统治和管理社会,将其思想文化与国家权力相结合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是一种权力,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被认可、接受和推广应用的程度,它能够依据自身地位,控制、引导或规范社会,为社会立言。在当前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领域交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应当发挥决定性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支配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提供根本性的思想资源。[4]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当今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思想政治理论课彰显意识形态话语权,就是要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统摄和引领作用。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彰显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现实难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大学生中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主阵地,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充分体现执政党与国家意志的重要载体,因此,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特征,彰显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有之义。然而,在现实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理论阐释的深刻性不够,议题设置的吸引力不强,话语表达的清晰度不足,话语交往的互动性不力,成为彰显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突出难题。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的深刻性不够

马克思主义是先进的、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论体系,是真理。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彰显意识形态话语权,首先必须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理严谨和学术底蕴,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性、理论性、逻辑性和实践性。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容量的有限性和教师教学能力的差异性,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阐释。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彰显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载体,具有阶级性、理论性、科学性和创新性的特点。现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分别从马克思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历史、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几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阐述。总体上看,现行教材能够根据实践发展、理论创新和教学需要不断更新内容, 始终保持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时代性和前沿性, 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彰显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有力武器。但同时,由于篇幅受限的原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原文文本内容较为简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效阐释受到一定的影响。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彰显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代言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全面、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原理和方法融汇于课堂中,就能较好地将马克思主义传授给学生,对彰显意识形态话语权起到积极作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少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足,理论素养不够,教学方法缺乏吸引力,理论讲授缺乏说服力,或是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纯粹的道德说教和意识形态灌输,不是科学的理论;或是为了激起大学生的兴趣,一味以非马克思主义话语或反马克思主义话语取代马克思主义话语。这些表现都给深刻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造成不良的影响。

(二)意识形态议题设置的吸引力不强

作为传播学概念的议题设置,是媒体针对某一类或某一个问题集中报道,以影响公众价值判断,从而赢得舆论主动权和优势话语权。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通过主动提出意识形态议题、吸引大学生关注及参与议题,并通过引导意识形态议题的发展对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产生导向作用,彰显意识形态话语权。作为课程内容的意识形态议题,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着意构思、精心策划的重要话题,它应能够吸引大学生的眼球,牵动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大学生的行为,使大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根据设置的特定议题来思考与行动,进而不断聚焦、了解、深化、认同主流意识形态。因此,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掌握了议题设置的主动权,就是占领了话语传播的制高点,并占据着将话语优势转化为价值引导优势的有利条件。[5]然而,现实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意识形态议题设置吸引力弱化的问题依然存在。

一是议题选择缺乏热度。一些教师要么担心不能全面透彻地理解和把握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要么囿于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不厚;要么图省事方便,有意无意地回避社会热点问题,矛盾焦点问题,对意识形态重大问题轻描淡写,不能理直气壮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回应大学生对热点问题的关切。

二是议题立意缺乏深度。一些教师对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薄弱环节和短板没有全面的了解,难以发现真问题和深层次问题,单纯为了达到某种宣传效果而自我臆想出假问题、伪命题,议题本身缺乏科学性、真实性,无法实现学生兴趣与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结合。

三是议题讨论缺乏态度。一些教师不能直面“人权”“民主”“自由”“普世价值”等议题,对讨论中出现的错误观点不能旗帜鲜明地予以批驳,失去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主导权。

四是议题引导缺乏效度。一些教师不能在围绕议题的各种话语中,通过有效的价值引导、话语引导、组织引导来维护和实现议题中心积极话语的优势地位,推动意识形态议题朝预期方向发展,并实现议题设置的目的,因而不能产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大学生思想发展的效果。

(三)意识形态话语表达的清晰度不足

话语表达是话语主体通过提出一定的话语宣示立场,阐明观点、发表见解,表达和维护自身利益的状态。意识形态话语的表达是主体意识形态话语内涵的外显,通过表达,话语主体内在的思想观点转化为话语包裹的教育信息,正式进入流通和交互环节,为话语影响的产生提供了基本步骤。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能否清晰地表达,将直接影响到意识形态观念是否为话语客体所接受、理解,因而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又同意识形态话语的阐释力、说服力休戚相关。现实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意识形态话语表达的清晰度仍存在不足,难以发挥意识形态话语释疑、解惑、求真、明理的功能。

一是对重大问题缺乏准确地解读和充分地回应。对于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等重大理论问题,以及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增大,环境污染,腐败等重大现实问题还不能够有效地科学分析与解释回应。

二是单一的话语表达方式难以引发大学生的接受兴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大都依然采用从概念到概念的纯理论表达方式,大学生思维灵活、语言丰富的特点没有得到充分考虑,难以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讲出他们听得懂的道理。

(四)意识形态教育的话语交往互动性不力

话语交往是指交往的主体以语言为媒介,就相关的问题进行陈述、质疑、批判、辩护和认同的互动过程。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交往不应该只是外在观点和理论的宣传或灌输,而更应该是通过话语交往实现社会价值的展示和凝结。[6]现实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话语交往都没有呈现良好的互动性。

一是课堂交往缺乏深入的探讨与交流。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片面强调“晓之以理”的单向灌输,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接受者和被动的客体,师生间智慧的碰撞、心灵的交融、精神活动和思想体验都相对缺乏,各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通过话语真正地进行沟通和交流,无法达成相互的理解与共识。[7]

二是生生之间话语交往比重不足。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话语的组织者、筛选者、施放者与控制者仍然是教师,学生的话语附着于教师的话语,没有自己的根基。[8]要么仅限于对教师提问的回答;要么相互之间简单敷衍完成任務,没有进行独立思考和互动讨论,难以得出相应的答案,也不能反映意识形态教育的课堂效果。

三是学生缺乏交往主体意识,交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欠佳。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依然存在着学生既不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也不积极思考问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主体性明显欠缺的现象,导致课堂话语交往“教师唱主角,学生跑龙套”,影响了意识形态教育作用的发挥。

四是教师忽视对学生参与课堂话语交往的引导。一些教师照本宣科,仅仅就教材中的理论内容与学生进行交流,缺乏与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觉得文本内容“高高在上,不接地气”,无法对自己关切的问题进行陈述、质疑、批判、辩护和认同,导致他们在社会生活现实价值冲突面前无所适从,达不到意识形态教育的根本目的。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彰显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策略探微

(一)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引领社会思潮,保证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彰显意识形态话语权,就是要旗帜鲜明地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首先,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理论性和科学性。教材应当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问题,以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反思批判能力,[9]为彰显意识形态话语权提供可靠基础。其次,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话语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通过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透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真情表达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全面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从而站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台,守住彰显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阵地。[10]

(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

当前,在意识形态领域,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观点给大学生带来思想困扰,造成思维混乱。因此,帮助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抵御错误思想、有害思潮的侵袭,就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首要任务。要完成好这项任务,关键是增强教学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马克思指出:“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11]可见,以问题为导向也是学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彰显意识形态话语权,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帮助大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直面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打开心结,解疑释惑。首先,要引导大学生实事求是地看待问题。要使大学生懂得,真正的理论必须是出自于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反映和把握,而不是纯粹的主观思辨的产物。实事求是地看问题,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的状态、过程和规律,使主观符合客观。其次,要引导大学生与时俱进地观察问题。要使大学生懂得,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及其问题意识的基本特征和要求。与时俱进地观察问题,就是要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以发展的眼光、开放的心态看问题,使自己的思想认识与时代同步伐,与社会共进步,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再次,要引导大学生理性辩证地分析问题。要使大学生懂得,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性观和唯物辩证法,科学地把握事物发展的辩证过程,并且在实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抵制各种形而上学的错误思想和倾向,才能够正确认识、分析和处理各种理论和现实问题。第四,要引导大学生反思质疑地解决问题。要使大学生懂得,马克思主义是在与其他理论和学说的批判斗争中,在对自身的反思、质疑和修正过程中不断成熟和完善起来的。没有科学的反思质疑精神,没有敢于正视并修正自己错误的勇气,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三)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方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彰显意识形态话语权,需要结合时代话语变迁不断创新话语呈现方式。因为,科学合理的话语内容只有用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表达出来,才能提升其有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采用形式多样的表达方式引入话题,让大学生听得懂深奥的理论。一是从刻板式灌输转变为生活化阐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应遗忘生活世界,而应直面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将传播马克思主义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精神追求结合起来,用现实生活中通俗易懂的正确思想观念解释思想政治理论。二是从扁平式描述转变为形象化表达。生动形象的话语表达使大学生易于接受话语背后的意义。可以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生动案例以及有趣故事使话语形象化,增强理论观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三是从控制式传递转变为平等式交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能强迫人接受马克思主义,只能说服人接受”。[12]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改变控制式话语方式,倡导平等交流的话语方式。通过形成民主的课堂话语氛围、构建和谐的课堂话语空间、生成师生共享的话语机制保证平等式话语交流的有效进行,从而在师生真诚对话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彰显意识形态话语权。

参考文献:

[1]杨昕.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成要素及其实现[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3(3).

[2]李兰芬.我国道德话语权的现状及其对策建议[J].哲学动态,2008(9).

[3]张健.话语权的解释框架及公民社会中的话语表达[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5).

[4]梅景辉.当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与发展[N].光明日报,2016-03-23(013).

[5]史姗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4.

[6]楊礼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话语交往[J].思想教育研究,2013(8).

[7]龚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场域中的学生话语权[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1).

[8]李政涛.学生的话语权和沉默权探微[J].教育科学研究,2002(11).

[9]鲍金.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目标和育人目标的结合及其对教材完善的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5(12).

[10]龚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权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5(12).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难题策略
难题大作战
画“树”解难题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巧解难题
Passage Four
健康难题征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