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园林类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2018-07-13张金炜

高教学刊 2018年24期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培养模式

张金炜

摘  要:随着社会对高水平的人才需求,现代学徒制对高职院校提出更高的要求。文章通过分析园林行业工匠精神的现状,调查了解园林企业主要岗位工匠精神特征。通过在校企生三方的有机融合,从责任意识、道德品质、学习态度、执行力等方面阐述培养学徒的创新机制模式改革,为人才培养工匠精神培养探索一条模式。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24-0058-03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social demand for high-level talents,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spirit of craftsman in the garden industry and investigates the spiritual characteristics of craftsman in the main positions of garden enterprises. Through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enterprise, colleges and student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nnovation mechanism reform of training apprentices from the aspects of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 moral quality, learning attitude and executive ability, and explores a model for cultivating craftsman spirit of talents.

Keywords: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craftsman spirit; training mode

一、研究背景

現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一种新的形式,是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的一种递进,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国家教育部传达的《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文件精神,学校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的试点专业申报工作。2015年城市园林群校企合作进行了现代学徒制试点,在推行过程中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基于分类分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通过校企合作“蓝海班”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培养强化工学结合,凸显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但无论哪种培养形式,都离不开核心素养的培养,特别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近两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屡次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完善激励机制,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吸收前沿技术创造新成果的追求,更是一种严谨的职业素养,一种追求完美的工作态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现基于现代学徒制下从学徒到工匠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建立完整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而这一体系还处于探索阶段,本研究以高职园林类人才培养为载体,以期找寻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培养的规律。

二、园林行业工匠精神特征分析

园林综合性较强,历史上需要造园家、木匠、泥水匠、花匠等不同工种有机配合协调完成,传统的学徒靠师傅“手把手”、“一对一”的技能传授把作品完成。纵观园林行业发展史,任何园林作品巧夺天工、匠心独运都彰显园林工匠的集体智慧,传统园林作品如颐和园、拙政园等代表中国古代对“工匠精神”的追求,也是世人造园的精神寄托。在造园中园林工匠精神不仅是技术上的精益求精,而且还需要推陈出新,追求完美的工作态度,工匠的创造能力和技艺水平集中反映在产品上,这既是工匠们心血智慧的结晶,更是工匠精神的体现。[1]

现今园林的发展速度相当快,为了全面了解园林行业所需的工匠精神情况,笔者进行了行业工匠精神特征调查,并通过发放工匠精神调查问卷进行调查摸底,见图1,以取得第一手资料。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403份,包括园林园艺专业2017级在校生和2018届毕业生、顶岗实习单位企业人士和专业教师。调查显示,大部分人了解工匠精神并认为工匠精神职业素养在职业生涯中非常重要,但现行园林工匠精神的内涵了解一般,而且企业和学校对工匠精神的培训方面甚少,认为要培养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弘扬还是需要社会、学校和企业的正确引导,执行起来还是有难度。用人单位反馈除了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外,积极的进取心、坚持不懈的态度、与其他人良好沟通的技巧、给人信任度以及在商谈中营造舒适氛围的能力、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较强的园林组织与管理能力都非常重要,同时,多数企业还要求园林专业的学生能够与具体行业或产业相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表现出强烈愿望。

另外,在实地调研园林行业用人单位和我校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的伙伴企业浙江蓝海绿业、杭州赛石园林、宁波汇绿园林、杭州凰家树人园林等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主要岗位所需核心工匠精神进行分析,并对其分类,见表1。

关于现代学徒制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中有学校提出探索“立德树人,技能为本”的立体培养模式[2],但是由于现代学徒制在我国刚试行不久,特别是顶岗实习阶段校企双方对学生职业素养顶层设计不够,对学生职业素养能力的培养和人才培养目标还有些距离、重技术轻素质造成培养的人才出走,不能为企业服务,打击企业的积极性、学生不能正确衡量自己的真实能力,好高骛远,以自我为中心,加之受到社会急功近利、盲目拜金风气影响的,在职场中容易迷失方向、顶岗实习中企业师傅限于传统的教育,对职业道德灌输内容有限。因此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而工匠精神恰能充分体现从业者对项目质量、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性。

三、实施“三融四育”培养工匠精神创新机制模式改革和实践

(一)工匠精神培养主体三方的有机融合

在校企生三方做到相互知情、主动沟通,掌握并服务于职业运行中,平衡学校和企业都难以单独培养而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培养的部分,如学习书本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工匠精神所具备的特色,提高职业发展的效率和质量。在培养中避免两张皮,技能和工匠精神培养脱节。现代学徒制下强调的就是校企合作、共同育人。

园林园艺专业群在校企联合招生、自愿报名、合作培养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中,将工匠精神贯穿高职三年的培养,即将园林行业所需的工匠精神融于学校教育、企业实习实训、学生学习等环节中培养,简称“三融”。使得工匠精神创新机制统一纳入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强调工匠精神文化的灌输,加强考核。

1. 工匠精神“融学校”

按职业发展趋势,做好职业基础的规律性需求培养,帮助企业理清职业标准,明确企业所需求的工匠精神。实行学校、企业双导师制,即校方指导老师和企业师傅。在学校现有的城市园林专业群现有专任教师23名(其中正高5名,双师型教师20名)中选拔有高尚师德、技术精湛的老师作指导老师,同时通过企业选择一批骨干企业的品德优秀的教学师傅团队对学生进行双重指导。学校方制定严格的师徒管理制度,强调实行淘汰机制分类培养。实践中学校主要通过开展工匠精神相关的文化活动,如邀请企业优秀毕业生、开展身边的榜样教育、工匠精神专题讲座、校企师徒座谈会等活动融于校企文化,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最终学院通过制定师徒考核制度,根据行业的技术规范标准、职业操守准则定期检查师徒学习成果。

2. 工匠精神“融企业”

企业助力职业院校,将职业运行普遍规律与具体专项技能规律相结合,帮助建立“相应”职业工作环境,确立基本操作规程。企业结合城市园林专业现代学徒试点的“分层递进”教学方案的制定育人的模式。时间上前两年学校老师为主导,主要工作地点在学校,企业师傅配合课程需求来学校工作,实施双导师负责制为学生提供指导服务;第三年企业师傅为主导,在企业指导学徒学习,教师配合需要去企业工作。特别是在第三年在企业的顶岗实习要加强工匠精神教育,企业在执行任务过程中的主要任务包括灌输学徒企业文化、提供学徒上升通道、项目质量考核、制定学徒职业操守的纪律制度、建立师徒责任一体化体系。

3. 工匠精神“融学生”

学生在校企合作平台上理清思路,朝着发展目标努力。并意识到工匠精神的养成对自己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学生除了需要校企指导老师的双重引导外,需要不断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学生在技能竞赛、寒暑假企业实践中主要通过竞争、岗位角色体验、学生职业标准的自查自律、制定每周的工作计划安排、每日工作检查总结等任务完成自身的素养提升。

(二)工匠精神培养“四育”核心内容

通过前面调研总结的岗位工匠精神特征,强化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制定匠人法则[3],彰显我校现代学徒制培养特色,让学生有正确的职业观,同时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培育分别从学徒的责任意识、道德品质、学习态度、执行力即工匠之责、工匠之魂[4]、工匠之学、工匠之行等四个方面,通过以真实项目为载体早日达到学徒到工匠的早日蜕变。

1. 培育学徒的工匠之责

首先,树立企业荣辱共存之责。从责任意识制定学徒的素质目标,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实践证明,学生在校期间企业通过宣讲、参观企业和寒暑假企业项目社会实践,了解企业文化和项目对学生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使得大学生在校期间把自我的人生观和企业有机融合。企业教育从企业的发展史到现状的成就增强学徒的企业归属感。其次,培养学徒主动思考和行动之责。通过企业师傅真实工程项目实施制定计划并监督执行情况,加强学徒顶岗实习周记的记录检查。第三,树立远大目标之责,明确职业岗位或职称晋升方向。在确立金字塔式的职业规划中,把企业指导老师生产第一线的生产实践技能基础夯实,为成为真正工匠打好基础。第四,加强真诚细致之责培育。让细心成为习惯,灌输岗位职责中细心的重要性。要求企业师傅切合实际有的放矢地解决学徒的工作中最关心、最困惑的问题。让学徒的核心价值观有更明确的认识,并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根据所做工作质量进行评价。

2. 培育学徒的工匠之魂

首先,增強学生的使命感。制定师徒项目责任制度,增强企业文化管理作为企业职能。在培育学徒时也要求师傅注重细节,在言传身教中感染学徒的使命感。其次,培养学生养成持续优秀的习惯。在培育期间要求学生通过定期制定学习或工作目标,定期检查目标实现情况。第三,培养学生随时充满工作热情。引入现代学徒制后学生的参与度高,兴趣较浓。随着时间的推移要保持工作的持续热情,引进企业激励机制制定师徒奖惩制度,对任务完成度高的学生予以奖励,奖励方式以奖学金和职务晋升为主。第四,保持卓越追求之魂。培养期间要求通过参加高标准的竞赛如世界技能大赛园艺项目、国家高职高专园林设计技能竞赛提升技能,再在顶岗实习期间按照企业、行业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3. 培育学徒的工匠之学

首先,要求学徒掌握项目精益求精之技。对园林工程的认知从入门到高质量的要求是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培养过程中通过由简入深的项目工作量安排,采用递进式质量标准定期考核,直至毕业时达到岗位或行业要求的标准。第二,学习每日反省之技。定期检查学生的工作总结报告,点评总结经验教训。第三,懂得自律之技。自律进行量化,对应相应的工作任务按照任务完成度进行学生职业标准的自律自查,通过组织学生的仪式感活动如表彰大会、经验分享会等加强自律性。第四,有谦受益之技。在校上课时要求学徒不配带手机,坐第一排等教学安排,实训总结时要求对同行同事进行评价。通过第二课堂组织跟专业相关的演讲赛等要求学徒都要参加。

4. 培育学徒的工匠之行

第一,制度执行力之行。对工作中岗位认知训练从入校新生教育开始,通过学习或工作日常考勤严格要求学徒,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第二,及时反馈沟通之行,项目管理独立沟通并反馈,要求师徒定期汇报交流并上交记录。第三,合理安排时间之行。要求师徒共同安排工作时间进度计划。养成工作要有坚韧的态度,即使单调、重复的机械劳动也要有正确的态度,并通过项目进行检验。第四,次序计划之行。除了近期目标外,要求学徒制定中长远工作计划,适当参与公司的中层扩大会议,了解发展方向和动态。

四、结束语

通过三年的实践,践行工匠精神的培养目标。通过在培训内容上注重筛选,校企课程渗透、名家讲座、实践体验、素质拓展多方导入,培养的学生已经初步养成了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合作意识、文明行为习惯及感恩、荣誉等品质。但也存在不足:1. 高职学生现代学徒制下分阶段学习时既要完成学校的任务,又要完成企业的任务,对真实项目的学习培养上没有真正的执行以企业考核为主。2. 高职学生本身的教育基础薄弱,工匠精神的培养非一朝一夕,如何从学生当中挑选真正愿意从事本职业,培养职业工匠精神是需要有严格的筛选制度和培养制度。3. 企业普遍在工作培训上不太注重方式方法。特别是一些用人方对学校的要求和支持没有明晰化,部分用人方的工作培训也多复制学校书本模式,职业内容少、效果差,培养员工缺乏职业化指导和检验,学校供应与市场用人需求之间的一致度不高。4.当今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现代社会下的年轻人有些浮躁,对工作学习也有敷衍的态度,没有意识到在学校学习期间需要更多地了解熟悉职业特征、企业岗位运行和技能等情况,为自己将来胜任工作奠定基础。同时高职院校招生难、家长的认同感不高、少数不良社会风气对工匠精神培育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希望通过高职园林类人才工匠精神培育实践总结对当前人才培养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小艳.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工匠精神”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艺术教育,2018(1):163-164.

[2]张智辉,韩志孝.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2):52-54.

[3]秋山利辉.匠人精神——追求极致的日式工作法[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4]李世强.匠人精神——企业需要匠人的传承[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