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升数学预习的有效途径
2018-07-13庄文芬
庄文芬
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善于探究,勤于动手,在实践中培养自我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的知识生长点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和培养主动自学的能力,帮助学生获取正确的课前预习方法,以达到预习的实效性,并建立科学的预习评价体系,促进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基础上的预习,能够尝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给他们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也为创设生动、活泼、创新的课堂平台提供了可能。
以往,以学生预习为主的实际教育效果一直不能令人满意,特别是预习在很大程度上还流于形式,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实施的效率,降低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为此,教师要在设计课堂教学结构上下功夫,构建以预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指导学生进行数学课程的有效预习,逐步完善自主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何提升数学预习的有效途径,笔者在这里浅谈几点具体的做法。
引导学生预习
教育心理学研究和教学观察均表明,课前预习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是培养自主学习精神和自学能力、提高听课效率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学好新课、取得优良的学习成果的基础。同时,有效的预习能帮助学生对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梳理、归纳,还可以弥补学生自身知识点的薄弱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及自己的思考发现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使课堂充满了生机活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预习结果反馈
课堂学习时效性的提高与课前有效的预习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同学们课前预习的效果好,那么他们带着问题、思考发现进入课堂,就能迸发出一种良好的学习心态,这样学生在预习新课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在课堂上新学的知识点就能很快领悟,从而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求知欲望,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其创新意识,使其感悟到数学学习重在发现、探究、创新和应用,并通过观察发现,一丝不苟地去做课前预习的学生,加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上主动发言的次数变多,并且善于阐述自己的观点,提出质疑。
如在教学《测量》时,学生通过看书就会很自觉地准备好尺子;如第五章“整式的加减”中指出“整式和数一样也能进行运算”,在预习的基础上,类比数的运算来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外延和内涵,形成知识网络,加强对新旧知识点的辨析,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如“三角函数”这一章中,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三边关系、两锐角之间關系,通过图表显现出来能够一目了然,给学生留有较深的印象; 如预习“解直角三角形”中,在例题习题的预习中可知,解直角三角形具备的条件是:
第一,已知一角一边,求其他边和角。
第二,已知两边,求其他边和角。即解直角三角形(除直角外),已知两个条件(至少要有一条边),可求出其余的边和角。经常课前预习的学生学业成绩比不预习的成绩好,并且差异明显。
预习检测与评价
既然布置学生预习,教师就应对预习的结果做好检测与评价,否则预习就形同虚设,而且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态度认真的学生应进行物质或精神的鼓励,如口头表扬、奖励作业本、加分、优先评为“三好学生”等,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预习情况不好的学生应提醒他们,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如帮助其改变方法或纠正态度等。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于学习一节新课而言,好的预习就是好的开端,好的开始就能做到事半功倍。预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学数学的能力。
此外,在中学生数学预习的评价中,还必须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要特别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生命力,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习惯,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不能以“一把尺”来衡量所有的学生,也不能不与其他学科相联系。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坚持不懈地指导和改进,使学生掌握良好的预习方法,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预习,能够大大地提高数学课堂的学习效率。总之,高效的预习途径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