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类微课《时间都去哪儿了》
2018-07-12孙月飞
孙月飞
● 微课制作背景
基于移动互联网而产生的微课,让学生有了自主选择学习资源的机会。刚开始采用微课学习时,学生可能会因感到新鲜而产生较强的学习兴趣。但当学生习以为常后,如果微课不能打动学生,必然会影响学生学习微课的主动性,甚至出现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学习倦怠。
歌曲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当熟悉的旋律被赋予新的歌词内容时,往往会引发人们的好奇和兴趣。许多网络传播和微课实践都表明:如果能把知识融入学生喜爱的歌曲,再将其制作为声画并茂的微视频,既可以给严肃刻板的知识赋予有趣的色彩,又可以凭借歌曲的旋律和视频的画面为学习者提供多感官刺激,使学生对知识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笔者所在的海宁中学地理组从2015年就开始了将歌曲改编为地理微课的实践,目前已累计制作了近20个地理歌曲微课,扫描二维码可观看。本文就以其中的一个歌曲微课《时间都去哪儿了》版《青藏高原》为例,阐述歌曲类微课的设计、制作与应用。
● 微課设计思路
歌曲类微课的设计主要包括歌曲和内容的选取、教学流程设计、整体风格设计三方面。
1.歌曲与内容选取
对于歌曲类微课来说,无论是歌曲的选择还是歌词的选取都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将两种完美融合,才能发挥1+1>2的功能。在海宁中学系列地理歌曲微课中,既有先选择歌曲后选取合适内容的,也有先确定内容后选择合适歌曲的,《时间都去哪了》版《青藏高原》则是后者。
选择《时间都去哪儿了》作为改编对象,有两大原因:第一,该歌曲贴近学生且原歌曲有教育意义。歌曲2010年发行,充满温情和正能量,且熟知度很高。在选取歌曲时,最好选择能和学生产生共鸣的歌曲,以增强学习效果。第二,该歌曲意境与歌词内容意境有相通之处。青藏高原辽阔苍凉,远离尘嚣,生活节奏慢,易让人产生对人生和世界的感慨,而《时间都去哪儿了》旋律平实简单,高潮处深情感叹,两者存在结合的可能性。
2.教学流程设计
《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旋律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门前老树长新芽”八句的主歌部分和“时间都去哪儿了”的副歌部分。
主歌部分旋律舒缓渐进、娓娓道来,教学设计上笔者配合展现青藏高原的典型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如珠穆朗玛峰、高原湖群、高寒草场等,让人彷佛在安静地欣赏优美的雪域风光。
副歌部分发出“时间都去哪儿了”的呐喊,笔者将其转化为“光照充足吗”“地热密布吗”“农业在河谷吗”“天路(青藏铁路)修建难吗”的地理问题,引发对地理现象背后的地理成因的思考。尤其是副歌部分,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与歌曲之间找到了天然的联系,相比于平铺直叙,更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活跃思维。
3.整体风格设计
歌曲改编类微课的最大特色就是结合了歌曲这一艺术形式,因而其风格也应具备艺术美感。在歌词创作方面,笔者保留了原词中“a”的韵脚,押韵的歌词唱起来朗朗上口,具有节奏感。在声线表达方面,笔者选择了字正腔圆、声音干净空灵的女声,试图用听觉将人们与其印象中庄严、圣洁、辽阔的青藏高原建立联系。在画面制作方面,笔者摒弃PPT录屏的方法,采用视频拼接的方法,将青藏高原的高清视频画面配合歌词剪辑制作。
整体风格上,本微课力求融歌词、演唱、画面与音乐为一体,打造“MV式”微课作品,力图营造丰富、立体、有吸引力的知识情境。
● 微课制作方法
微课设计完成后,就进入了具体制作阶段。本微课的制作主要经历了歌词撰写、歌曲录音、视频素材收集、视频剪辑制作四步骤。
1.歌词撰写
编写歌词是歌曲类微课的核心工作。歌词的编写既要覆盖全部知识点,又要语句通顺,前后逻辑连贯,还需要按照歌词的要求有统一的韵脚。这个部分的难度最高,笔者花费三天时间,修改了四稿,最终定稿。
2.歌曲录音
在演唱者的选择方面,笔者在学生中进行了广泛的征集,学生们参与录制歌曲类微课的积极性非常高,最终选择了一位符合上述条件的学生作为演唱者。
在录音时,为了节约成本,直接采用了手机软件“唱吧”进行录制。“唱吧”除免费提供伴奏外,还提供了伴奏对应的歌词,同时可以将声音进行修饰美化。
实践表明,只需注意选择安静、密闭的环境,“唱吧”录制效果还是不错的。
3.视频素材收集
录音完成后,就该制作微课视频了。由于笔者希望制作“MV式”微课,因此首先需要找到合适的视频素材。视频素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网站购买,二是自行录制。
视频素材网站很多,笔者主要是通过淘宝网购置相关素材,只需在淘宝网上输入“青藏高原”“布达拉宫”等关键词,即可找到相关视频资源,按价支付后即可下载该视频。对于部分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如果找不到合适的视频素材,就需要自行制作了。例如,“东南暖湿西北旱/出现了植被分化”一句,笔者使用了PPT把青藏高原降水分布图和植被分布图做成了动画(如上图),然后用Camtasia Studio软件进行录屏,就完成了这一视频素材的自制工作。
4.视频编辑合成
有了歌曲录音和视频素材,就可以做最后的编辑合成了。笔者利用会声会影进行微课视频的编辑合成,主要工作包括视频素材的导入、添加到时间轴、将视频大小统一调整为同一尺寸、添加效果、添加标题(歌词字幕)等。
● 微课应用效果
笔者尝试将系列地理微课纳入《听歌学地理》选修课程,借助“海宁中学地理组”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课堂翻转。微信推送分三部分:第一,“歌曲欣赏”,呈现微课视频和改编歌词;第二,“知识链接”,提供相关图文知识;第三,“习题链接”,针对学习内容进行效果诊断。
实践发现,不少学生课前听歌自学后来到课堂,已初步学会了改编后的歌曲。通过小测检验,学生对前置知识的掌握也较好,具备翻转课堂所拥有的学习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