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发文化遗产需秉持何种美学姿态

2018-07-12刘先进

人民论坛 2018年16期
关键词:中国分类号开发利用文化自信

刘先进

【摘要】当前,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考验,而进行规模化、程序化、规范化、体系化的生产与推广,是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必然趋势。文化遗产资源的价值判断,需要从关学角度进行合情合理的分析,力求找到一个全面、理性、准确的定位。此外,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还应当秉持文明、开放、自由、宽容的关学姿态,在开发过程中保持一定的限度与底线。

【关键词】文化自信 文化遗产 开发利用 【中国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中国文化的一大组成部分,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已经成为当前文化传承的重大使命。如何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提升文化自信?对于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哪些值得保护与利用?哪些可以用于商业性开发?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我们从事物本身的实用价值来考虑,而且也需要我们运用一定的美学精神加以分析、把握和判断。

进行规模化、程序化、规范化、体系化的生产与推广,是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的必然趋势

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能够促进文化遗产资源被纳入到现代化的市场体系之中。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许多传统民间技艺、民间工艺遭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其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考验。以传统手工业为主的小作坊式生产模式,很大程度上已经较难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这就需要民俗产品完成现代化生产模式的转变。但由于不少民俗资源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而难以进行大规模生产。比如聊城阳谷县的“呱嗒”,就是一种地方性极强的民间特色小吃,真正的做法需要三四道复杂工序,并且很多工序和烹制时间需要根据个人经验来把握,不太容易适应当今快餐化的饮食要求。所以,促进民俗资源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创新性发展,进行规模化、程序化、规范化、体系化的生产与推广,是文化遗产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必然趋势。

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可以有效保护传统的民间技艺与手工艺。众所周知,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备较高的审美价值,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积淀。但如今,一些民间技艺由于缺乏有效保护而面临失传的风险,因此,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十分必要。目前,民俗文化和民俗资源的保护主力仍是政府,民众的参与度亟待提升。只有唤起大众对文化遗产的认同,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文化。如果单凭政府的资金投入与政策扶持,则难以持久保持文化遗产的活力。优秀的民间技艺和工艺,同样也需要依托开发利用的方式进行保护和传承。

文化遗产资源的价值判断需要从美学角度进行合情合理的分析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应建立在对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进行双重考量的基础之上。但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一些地区仍旧存在不合理的现象。譬如有的地方为了抢夺文化资源而不顾历史真实与科学判断,或是对某些历史名人的故居进行不合理的开发和改造,这些都是不值得提倡的。

我们知道,美学的意义在于给予人理性、缜密和细致的价值判断思维。如果审美追求是低劣、无知、愚昧的,那么,再多的人力、物力投入,最终也会弄巧成拙。因此,文化遗产资源的价值判断需要从美学角度进行合情合理的分析。

从狭义上讲,美学是对艺术进行分析、评价、思考与把握的理论性工具。掌握美学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对艺术作品的价值进行定位。如果没有良好的审美追求,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就会出现本末倒置,甚至是弄巧成拙的现象,更不用说文化自信的提升了。例如,流失海外的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一度引起大众热议:对于这些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文物,我们到底有没有必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追回?类似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从美学层面进行一番思索与辨析。持正面意见的人认为,保护、收回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文物不僅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而且是民族尊严的证明;持反面意见的人认为,追回这些文物是形象工程、徒劳无益。如果我们在精神价值、文化价值及艺术价值中无法找到一个全面、理性、准确的定位,就无法对文化遗产的取舍利用作出合理的判断。因此,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需要运用美学理论进行文化价值的探讨。

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应当秉持文明、开放、自由、宽容的美学姿态

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首先要从精神文化的角度进行衡量。如果一种东西仅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而无法在精神上为人们提供一种积极向上的道德指引,那么其价值或许并不大。开发与利用文化遗产资源,不仅要从经济利益的角度进行权衡,更要对文化遗产资源本身的价值给予认真、严谨的思考与判断。

开发与利用文化遗产,应该保持理性、冷静的态度。相较于以往一些地区忽视或没有妥善保护文化遗产的情况,当前社会中掀起了保护、开发文化遗产的热潮。如何看待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需要进行全面布局和规划,以更加成熟、理性的心态进行文化遗产的开发。

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客观基础上。主观动机必须与客观环境相结合,如果脱离现实基础,就容易出现盲目开发与资源浪费的现象。对于能够开发利用的文化资源,除了制定符合其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的方案外,我们还要考虑到周边的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地理环境等可能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如果从客观条件上看,某种文化资源不适合用于商业开发,那么就不应枉费人力、物力、财力做无用之举。

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应当秉持文明、开放、自由、宽容的美学姿态。“文明”是指某一文化资源在推动社会进步、优化文化环境、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等方面能够发挥有效作用。“开放”是指用一种全新的价值理念参与到对文化资源的创意开发、合理利用之中。如果缺乏文化底蕴而随意“依旧建旧”,则很难在快速发展的社会进程中保持文化的生命力。“自由”是指在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持客观态度,不过多地对其进行强制性的干预与控制。毕竟一种文化的存在与发展,关键还是在于其本身的生命力。“宽容”是指在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不采取野蛮的掠夺方式与极端的保守立场,应该对不同的地域民俗、不同的文化语境、不同的民族信仰持理解和包容的态度,不应单纯为了经济利益而发生不必要的冲突,应该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着眼,实现资源的共享、共生与共存。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需要美学理念的指导,否则,就容易陷入到狭隘、短浅、混沌的状态中去,从而影响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良性发展。我们应该秉承正确又合乎客观实际的原则,对文化遗产资源进行适度开发与利用。

哪种文化资源应该在文化与经济上双管齐下?哪种文化资源应该重点给予法律监管和商业秩序规范?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刻思考。在开展实践活动之前,先要认识实践的意义与价值,这是必不可少的过程,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不应该忽略这个步骤。我们不能打着“唯经济主义”的旗号肆意对文化资源动土,而是应该在开发的过程中保持一定的限度与底线,经过一系列的美学思考与定位,最终拿出科学合理的方案。

(作者单位:济宁学院)

【注:本文系2017年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山东梆子现状调查与研究——以汶上梆子为例”(项目编号:20170603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17年10月27日。

②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5年10月14日。

责编/陈楠 王妍卓 美编/宋扬

猜你喜欢

中国分类号开发利用文化自信
刑事辩护律师面临哪些执业风险
怎样打造智慧普法APP平台
政府法律顾问的价值定位
“清”而不“亲”的政商怪现象怎么破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审计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审计成果利用探析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档案的开发利用在供电公司全面管理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