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分析
2018-07-12张芹韩勇
张芹 韩勇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兴起,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中,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小组合作学习在体育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设计应用,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体育;小组合作;教学实践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情况
对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情况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多数体育教师仅是“偶尔”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而且多数情况下没有针对“小组合作学习”制订教学目标。体育课的教学目标基本以学术性目标为主,合作技能目标的设计较少。通过对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可知,分组的主体多为教师,而且分组的依据中“随机分组”占较大比例,“同质分组”与“异质分组”较少。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过程中,教师主要扮演“指导者”,扮演“参与者”的较少。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设计运用
1.影响小学体育课小组合作学习的因素
从小学体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组织情况的调查结果可知,当前小组合作学习开展情况并不理想,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从学生层面来看,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成长环境使得他们的合作意识淡薄,缺乏足够的合作技能,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这就需要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身心特点。
从教师层面来看,因体育教育的特殊性,多数小学体育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不够全面,还需进一步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游刃有余,能够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但对新课标要求下的教学模式还需进一步熟悉。此外,体育课多在室外进行,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容易导致课堂秩序出现问题。小学体育教学任务与教学時间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阻碍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展。
2.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完成的难易程度等具体情况来确定小组合作学习组织的实施形式,一般以4~6人为宜。同时,进行小组划分时还需考虑小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学习成绩、性别等因素。合作学习小组的结构需要根据体育教学内容来确定,如同质分组时,可使组间某一特征差异较大,但组内差异较小,这样有利于教师对各组学生区别对待,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均得到发展。在异质分组时,可将性别、运动技能水平、健康状况、个性特征存在差异的学生分为一组,组间学生水平相当,有利于促进学生间的互助合作,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在小组规模方面,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规模、教师数量进行分组。小组规模既不可过大,也不可过小,通常4~6人为宜,这样既能避免规模过大而导致学生的参与性不强,也可避免规模过小导致课堂秩序无法控制。此外,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体育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与要求合理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是设计者和学习目标的制订者,不仅是学习情境的营造者,也是合作学习的指导者与调控者,更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参与者,通过参与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3.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不能局限于区分优劣与选拔,更重要的是要提供和创造条件帮助学生改进学习。结合小学体育教学特征与新课标指导思想,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评价要重视评价内容的全面化、评价形式与方法的多样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具体来说,小学体育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应重视学生的评价,组织学生自我评价与组间评价。评价的内容也不局限于体育课程内容,还应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生成性评价,体现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建议与对策
在开展小组合作教学中,体育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分组,面对不同的体育课程内容时,选择有针对性的分组形式。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教师要以参与者的身份真正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及时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改正。在参与学习时,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友好、平等的关系,构建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主动沟通,帮助学生进步。
此外,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善于创新,引导学生创新,充分发挥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的心理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言传身教,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入体育游戏教学,使学生在体育游戏中自发地开展团队合作,产生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意识。在开展体育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信任意识。体育教师需重视小学生较强的模仿能力,通过演示、示范等引导学生参与,并在模仿中初步建立合作意识,进而在小组合作中掌握合作技能。
参考文献:
[1]岳同坤.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J].中华少年,2016(12).
[2]李丽娜.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探讨[J].体育时空,20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