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护理专业学生人文关怀教育的系统思维
2018-07-12章新琼
章新琼
(安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人文关怀是护理学的本质,其核心是以人为本[1],它是实现身心整体护理的核心体现,是医学回归其价值理性和人文精神的本质要求。《全球医学教育基本要求》明确提出,要通过实施人文教育培养医学生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护理人文关怀是在护理服务过程中护理人员以人道利他主义精神对服务对象的生命健康、需求、尊严、文化的关怀和照护[2]。尽管国内护理人文关怀研究起步较晚,但其发展势头较猛。学术界开展了人文关怀概念与理论研究,并发展了临床护士和护生的人文关怀测评工具。在人文关怀教育方面,开设了如护士人文修养、关怀与照护、人际关系与沟通、跨文化护理等富有专业特色的课程,构建了护理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制定了多样化教学策略,探讨了人文关怀教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尝试了多种专业关怀照护实践,学者的不懈努力为护理人文关怀教育创造了丰富成果。现今人文关怀研究已经进入活跃期,在社会转型期,再度审视人文关怀教育问题是促进学科健康发展的理性做法。受人性的复杂性、人文品质的内隐性、教育环境的开放性等因素制约,要想使人文关怀教育获得持久、稳定的效果,必须将护理人文关怀教育置于系统论视域中进行考察,以系统思维的逻辑框架和体系结构来观察人文关怀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分析人文关怀教育存在的新问题,以期增强人文关怀教育的科学性、全局性、预见性和实效性。
1 护理专业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现状及其教育面临的挑战
1.1 护理专业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现状
近年来多项研究[3,4]显示,护理专业学生整体关怀能力偏低,低于国际护士和学生的关怀能力标准,甚至有研究[5]显示,护理专业学生人文关怀能力低于非护理专业(临床医学、口腔、预防专业)学生。人文关怀能力较低突出表现在主动关心自己和他人、处理未知情况方面表现较差。护生人文关怀能力不足,与护生自我概念、自身照护经历、家庭氛围、对护理专业认同度、对教育环境的满意度、师生及同伴关系、社会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护理专业学生这种人文素养缺失、关怀能力不足的现状,使其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对健康服务的高标准需求,也促使教育者重新审视医学的目的和医学教育的价值取向。
1.2 护理专业人文关怀教育面临的挑战
社会环境的和谐、医疗环境的净化是实施人文关怀的重要基础。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一起起恶性伤医事件的发生,医患关系的紧张,医患矛盾的深化,或媒体大肆渲染的少数不良医德医风现象,使得执业环境越发令人担忧。这种局面无疑使得临床医护人员的工作热情降低,并由此产生对生命安全及其职业前途的担忧;学校教育者陷入尴尬的处境和教育困境中;在校生对未来从医道路感到恐惧和迷茫,优质生源望而却步,医学人文关怀教育有待加强。
2 护理专业学生人文关怀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2.1 社会转型期人们价值观偏离是学生陷入信任危机的诱发因素
在当今各行各业追求所谓“业绩”的大背景下,狭隘的“业绩”观念增强了人们功利性,一些诚信缺失、恩将仇报、为人行事无底线的现象蔓延,传统文化的“仁、义、礼、智、信”丢失,社会陷入信任危机,道德秩序被打乱,必将使那些原本守规则、讲诚信、乐助人、善关爱的医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冲击。同时,随着科技进步,网络信息快速更新,当代大学生一定程度上存在信仰缺乏、价值观偏离、关爱意识淡薄、冷漠孤僻、责任感缺乏等一系列问题[6]。这种社会转型带来价值导向方面的偏离问题,必须正视。
2.2 教育管理部门认识问题的片段性思维是学生人文关怀能力不足的内在原因
应该说,教育部门一直为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而不懈努力,如开展各种各样的素质拓展活动、尝试多元化课堂教学方法、增设一定的人文教育课程等,这种努力形式的丰富多彩的根源在于分析思维,他们试图将教学过程从教育系统的整体中分离出来,并独立于整个社会环境之外,这种解决问题的碎片式策略确实产生过局部或短期效应,但它也带来一些问题,如学生素质与文化不匹配,更谈不上人文品质的培养。
2.3 社会资源匮乏是学生人文关怀能力不足的外部原因
受国家健康事业发展现状以及体制机制的制约,人文教育资源严重匮乏,如人文关怀实践基地、安全警示标志及辅助设施、导视系统等硬资源以及医疗机构的良好风尚和文化氛围、医疗人员的关系等软资源。社会、医院、社区是医学生实践人文关怀教育的主战场,也是学生实践人文关怀的宝贵资源,若社会资源匮乏,那么前期再好的教育成果都将消耗殆尽。
2.4 教育者人文关怀理念缺失是学生人文关怀能力不足的直接原因
受社会转型发展的多因素影响,教育者的责任被误解或歪曲,教师更多地热衷于知识和技能传授,重视考试成绩、就业达标率等硬指标的落实;加之高校教师科研压力大,他们几乎将课外时间全部用于科研与自身发展上。长此以往,校园内师生平等交流机会少之又少,学生缺乏关爱,在与护理对象接触时也就羞于情感表达、乏于心灵沟通。
因此,以系统思维来观察护理专业人文关怀教育状况,反思学生人文素养缺乏和能力不足的原因,为科学的人文关怀教育进行战略谋划并推动其发展,意义重大。
3 护理专业学生人文关怀教育的系统思维
人文关怀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教育系统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因素紧密相关,而且教育系统各要素间的结构和功能与社会中的其他系统呈现出纵横交错的网络状联系,因此,需要树立全要素、全结构、全过程的教育理念[7]。运用系统思维,跳出教育系统,放眼全局,在方向定位、舆论动员、政策制定、制度设计上通盘考虑[8],结合人生发展阶段开展人生系列教育,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人文关怀教育的战略谋划,教育主管部门及教育者应主动在此方面做出努力,以期为培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奠定良好基础,为人文关怀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获得最广泛的社会基础。
但就护理专业教育系统这一社会次系统来看,需要充分关注教育领域的纵向层次、横向要素、内外关系的有机耦合,把握教育的多维层次、立体结构和总体功能[8]。护理专业人文关怀教育工作客观上包括3个层次系统:一是由人文关怀教育相关的体制机制、教育政策、教育环境构成的宏观层面,在发展护士核心胜任力、形成人文关怀标准、制定人文关怀相关规章制度等方面发挥教育引领作用;二是以教育理论、人文理论及其交叉理论研究为主的中观层面,在现有护理人文关怀课程基础上,立足护理专业课程教学,在整合教育内容、优化教育策略、开发教育资源等方面发挥关怀教育的指导性作用;三是人文关怀教育具体实践过程,由教育主客体及其相关教育介体形成的第一、二、三课堂,构成系统的微观层面,3类课堂需有机衔接、环环相扣,为培养学生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方面的人文关怀能力奠定基础。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次系统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错综复杂的立体开放系统。人文关怀教育工作复杂,需要整体考量,实现各要素良性互动、各结构有机衔接、各过程密切配合[7],从而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见图1)。
总之,人文关怀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社会共识形成之时,当人文关怀教育从试点探索走向整体推进之时,系统思维与统筹意识、要素联系与功能协同便成为决定其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图1 护理专业学生人文关怀教育的系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