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编练习让科普文“活”起来

2018-07-12宋小飞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8年7期
关键词:自然段科普导图

宋小飞

(作者单位:浙江衢州市实验学校)

许多一线教师并没有重视科普文的教学,课堂中只是让学生读课文、理内容、说方法,形式单一,最后学生心中只留下一些抽象的知识和数种说明方法,效果确实不尽如人意。如何让科普文教学更有效呢?笔者认为,应该从课文特点出发,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知识、内容和语言“活”起来。

一、情境运用,让知识“活”起来

科普文是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的文章。了解课文介绍的科学知识,是学习科普文的目标之一。有一类课文,如《鲸》《月球之谜》等,科学色彩浓郁,知识抽象概括,一部分学生学习时会感到枯燥无味。在教学中,如果能创设鲜活的情境,设计有趣的练习,让学生巧妙运用课文的知识,则能让知识在学生心中“活”起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如学完《鲸》这篇课文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鲸的特征,我设计了这样一道趣味练习:

龙王想举办一次鱼类比赛,评选“百鱼之最”。获得胜利的,龙王将给予重奖。比赛那天,各种各样的鱼顺利地通过了蟹将军的检查进入了赛场。鲸也想趁机溜进去得个大奖。它正准备进入赛场时,却被蟹将军挡在了门外。鲸和蟹将军发生了争吵。蟹将军说出不准鲸参赛的理由后,鲸只好灰溜溜地游走了。

1.想一想,如果参加比赛,鲸能拿到什么大奖?蟹将军说出了哪些理由让鲸灰溜溜地游回去了?

2.展开想象:鲸和蟹将军会如何争吵呢?把它们的对话写下来。

(小提示:注意写出它们的动作、神态哦!)

以往学完《鲸》以后,学生只留下一些诸如“特别大”“是哺乳动物,不是鱼”“种类”“进食”“ 用肺呼吸”等抽象的关键词,它们零散地存在于学生的笔记本或大脑中,没有什么意义。但是这个情境练习,需要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要点。经过学生的重新梳理,这些抽象的关键词一下子就互相联系起来,变得鲜活有趣起来。

还有一些课文的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教学时可以设计富有生活气息的练习。如教学《新型玻璃》时,在学生了解课文中所介绍的新型玻璃的种类和特点以后,我设计了一道有趣的练习:

“荣光”新型玻璃厂要为自己的产品做广告。你能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新型玻璃,根据其特点,为该种玻璃设计一句广告词吗?

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练习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经过一番思考后,学生纷纷交流自己写的广告词:

吃音玻璃,噪音的天敌!

选择吸热玻璃,选择清凉生活!

夹丝网防盗玻璃,你贴心的卫士。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新型玻璃”,你永恒的选择!

……

此时,新型玻璃的特点在学生心中已经化成一句句精彩纷呈的广告词。在写广告词的练习中,不但新型玻璃的特点“活”起来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可谓一举多得。

二、化文为图,让内容“活”起来

有一部分科普文以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或介绍事物演化过程为内容,逻辑严密,内容繁杂。如《飞上蓝天的恐龙》,课文第4自然段以时间为序介绍恐龙演化成鸟的具体过程,内容纷繁、用词多变、句子整齐,令学生眼花缭乱。课堂中,学生往往迷失于内容中,学习吃力,兴趣不高。教学时,我在学生读通顺句子的基础上,利用鱼形思维导图来设计练习,化文为图,帮助学生厘清这段话中时间线和恐龙演变的关系,增强了教学效果:

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恐龙是如何演化成鸟类的?经历了哪些演化过程?小组讨论填写下面的鱼形思维导图,并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来介绍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

学生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完成了下列的思维导图:

我再让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口头复述恐龙演化成鸟的过程。由于思维导图让原本纷繁的内容变得清晰有序,课文内容一下子在学生心中“活”了起来。课堂中,大部分学生都能清楚完整地复述,收到了显著的效果。教学中,借用思维导图把复杂的内容转化为清晰的结构图,可以达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教学中,我们还可以设计示意图,把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用示意图简单直接地呈现,也能使内容“活”起来。如教学《蝙蝠和雷达》第7、8自然段时,我把文字转化为示意图,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效果甚好。

1.默读第7自然段,根据这段话的介绍画一画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

2.你能结合示意图,说说飞机夜间飞行的原理吗?

示意图能把事物之间的关系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使课文内容在学生心中“活”了起来,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转换迁移,让语言“活”起来

有一部分科普文语言简洁凝练,用词准确,如《呼风唤雨的世纪》等。教学中,如果我们只是带领学生了解内容,感受用词,那么科普文的学习就变得索然无味,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关注语言的表达特点,精准设计练习,就可以让语言“活”起来。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一篇阐明事理的科普文,内容高度概括,部分句子深奥难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的含义,一位教师抓住课文第3自然段中“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这句话,设计了下列练习:

1.认真读下列句子,先填空,再说说你从加点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电灯,电视,收音机,汽车。

在学生交流感受的基础上,教师出示练习:

2.结合第四自然段中介绍的20世纪人类社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完成下列填空。

在20世纪,人类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这时有了_________,有了_________,有了_________,也有了_________。

完成此题后,教师出示练习:

3.结合自己的生活,完成下列的填空。

在21世纪,我们的生活又舒适又方便。我们可以_________,可以_________,可以_________,也可以_________。

填空完成后,教师再让学生联系第1、2题,说说三句话带给自己什么样的启发。

教学中,教者紧抓住“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的语言特点,多次转换迁移,使语言“活”了起来。同时,学生在转换和对比中,一次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但感受到20世纪科学日新月异的变化,更体会到“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的深刻内涵,称得上是高效了。

用迁移转换使语言“活”起来的方法很多,可以改变叙述角度,可以改变表达形式,可以改变文体形式,等等。教学《新型玻璃》时,在厘清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出示了一份产品说明书:

【产品名称】创意学霸笔袋。

【产品特点】质地柔软,里面可装30支笔,笔袋上印有学霸的作息安排时间。

【使用范围】中小学生。

接着让学生研读课文,模仿产品说明书独立创作。经过一番努力后,学生纷纷交流自己的作品。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

【产品名称】变色玻璃,又名自动窗帘。

【产品特点】对阳光起反射作用,装上后,从室内看外面很清楚,从外面看室内却什么也瞧不见。还能随着阳光的强弱而改变颜色的深浅。

【使用范围】商场、写字楼、学校等,汽车也可使用。

写好产品说明书后,我再让学生对比说明书与课文,说说自己的发现。最后,学生发现两种介绍方法各有优点:原文更形象生动,趣味性更强,能吸引读者,而说明书则简洁明了,令人一目了然。

就这样,通过改变表达形式,不但让课文中的语言和知识在学生的心中“活”了起来,也提高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提高科普文的教学效率的方法很多,本文仅从练习设计的角度进行探讨。在教学中,笔者体会到,让科普文“活”起来其实就是教学从课文的具体特点出发,着眼于科普内容与语文味道,让学生学得有趣、用得有效,进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猜你喜欢

自然段科普导图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科普达人养成记
秋天
科普漫画
党的十九大报告思维导图
美丽的秋天
第6章 一次函数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