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场语言与思维共舞之旅
——听何捷《晏子使楚》教学有感

2018-07-12曹海珍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8年7期
关键词:楚王晏子细节

曹海珍

(作者单位:浙江仙居县安洲小学)

烟花四月的杭城,千课万人组委会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小语人呈上了一场饕餮盛宴。何捷老师执教的《晏子使楚》(语文A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更是惊艳全场,值得一品再品。

何捷老师紧扣单元目标,直奔人物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领悟文本表达的秘妙,解读出文本中蕴藏的写作密码。何老师自始至终,都有意无意地运用“春秋笔法”来讲春秋历史上的《晏子使楚》,整堂课充溢着浓浓的思辨色彩。

一、举一反三,感悟语言的精准妥帖

《晏子使楚》是一篇精读课文。本课在结构方式上是以三个小故事并列呈现来编排的,但又有内在的先后顺序,在形式上形成了反复之美。何老师开课之前就在黑板上写下了“精准妥帖”四个大字,一开课即把学生阅读注意力引向这个目标。然后出示本单元阅读提示,让学生明白本组课文的学习重点是感受语言表达的精准。紧接着又出示本课读书要求:快速浏览,熟悉三个故事;关注对话,感受语言魅力。在接下来三个故事的品读中,何老师的举一反三不是简单机械地重复,而是根据文本特点,灵活地、恰如其分地选取切入点,引导学生“发现不一样的细节”,再紧扣细节“精读”,从不同层面去“细品”,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品完每个故事,何老师都会提醒:每个不一样的细节背后,指向的都是语言表达的精准妥帖。

1.着眼关联词——表达的精准,就在于运用“唯一”

读第一个故事“开狗洞迎宾”时,何老师要求学生找出晏子的话哪里最妙。学生的发现多种多样,各有道理,但这是浅层次的。何老师不失时机地给出“支架”,要求学生“看到不一样的细节”。学生找到关联词“只有……才……”,何老师又引导学生替换关联词再比较,知道这是一个“不二的选择”,从而让他们领略表达的精准就在于运用“唯一”。接着,何老师又引导学生关注提示语,从晏子说话神态“看了看”,就“对接待的人说”,感悟出晏子思维的敏捷,并且体会到这是一种轻蔑的“看”。在品读的基础上,何老师再组织学生表演,一再提醒学生注意人物的神态和语言表达要一致,即好的表达效果就在于“言行合一”。

2.关注提示语——表达的魅力,就在于礼尚往来

读第二个故事“质疑齐国人才”时,何老师还是以“发现不一样的细节”为抓手,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的提示语——楚王“冷笑”,晏子“严肃”;楚王让步了“说”,晏子就“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楚王放下架子后“说”,晏子就“拱了拱手说”。晏子的态度随着楚王态度的变化而变化,正所谓“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从而让学生懂得晏子语言的表达魅力,就在于礼尚往来。那什么是表达的礼尚往来呢?何老师和学生现场来了个有趣的互动——

师:我尊重你。

生:我也尊重你。

师:我喜欢你。

生:我也喜欢你。

师:我讨厌你。

生:我也讨厌你。

师:我装腔作势。

生:我也装腔作势。

师:我不顾两国的关系随便乱说。

生:我也不顾两国的关系随便乱说。

在师生有趣的对话中,学生明白了什么叫表达的“礼尚往来”。接着师生分角色读楚王和晏子的对话,让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感受语言的魅力。最后,何老师出示《晏子春秋》原文片段,引导学生对照课文积累“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三个词语,并让学生掌握“记住三个词语记住一段话”的学习方法。

3.推敲反问句——语言的德性:得理要饶人,理直气要和

读第三个故事“取笑偷盗事件”时,何老师教学的角度、方法又有新的变化。他先让学生发现“不一样的细节”,待学生充分发表看法后,何老师出示两个反问句——“大王怎么不知道哇?”“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引导学生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让学生发现差别,觉察表达之妙:反问句表达的语气更强烈,声势更盛。然后,何老师又出示一个陈述句:“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何老师追问道:晏子这么会说话,为什么第三句不继续使用反问句呢?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反问句显得咄咄逼人,而陈述句语气缓和,晏子这么说是给楚王台阶下。何老师适时小结:以上三种不同的语气,从针锋相对,到给人台阶,最后以退为进,显示了晏子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紧接着何老师问学生:“晏子为什么不绝地反击,置人死地而后快,而要分三步‘接招’,给楚王留下足够的面子?”从中引领学生感悟:作为一名齐国的使者,给楚王面子,其实也是挽救自己,若是气势太盛,逼急了楚王,不仅会招来杀身之祸,还会殃及齐国。所以语言的最高境界是“语言的德性:得理要饶人,理直气要和”。这就回到了“春秋时代”,兼顾了外交礼节,观照了全文。

晏子的语言艺术反映了他思维的敏捷与智慧。在这个环节,何老师适时补充了“周总理妙对外国人”的文字资料,还播放了微电影《杨子荣深入虎穴》片段,让学生进一步深刻体会机智应对的语言魅力。同时,何老师又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课本延伸到生活,为他们的学习打开了广阔的视野。

在课的总结环节,何老师除了展示三个故事品读的侧重点——“精准选用关联词、精细描写提示语、精确选用反问句”外,还引导学生从每个故事重点不同,细节描写也不同这一现象中,深刻地领悟到:表达的实力就藏在每一个细节中。

二、自始至终训练学生的思辨情怀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是语言的源泉。何老师的这堂课始终洋溢着浓郁的思辨味道。

课前谈话时,何老师引导学生认识“语境不同,词语感情色彩有变化”,就已为本节课的思辨训练埋下伏笔。又如,课伊始,何老师让学生凭直觉快速回答三个问题:谁是好人or谁是坏人?谁聪明or谁愚蠢?谁胜利or谁失败?学生齐答:晏子是好人、楚王是坏人,晏子聪明、楚王愚蠢,晏子胜利了、楚王失败了。然后让学生个别答,学生开始有点犹豫。接着,何老师追问:“楚王能够治理一个大国,他难道是个笨蛋?他真的是坏人吗?晏子真的胜利了?”学生开始摇头,也有人低声说“不是”。“咱们再来玩一次。”何老师笑着说。这轮齐答,学生的思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所以答案也大不相同了:晏子是好人、楚王也是好人(因为楚王也是为了国家的利益),晏子聪明、楚王也聪明。至于谁胜利,学生摇摇头,表示不能轻易下结论,也有个别学生觉得两者都没有胜利。经受了辩证思维的洗礼,学生已初步认识到不能简单下结论,而应该辩证地、整体地评价人和事。

更妙的是,在全课即将结束,同学们都对晏子高山仰止时,何老师竟抛出一连串的问题:“晏子真的那么厉害?语言真的能解决一切问题?楚王后来为什么要做出灭掉齐国的决定?据我所知,正是晏子的这次访问,才使楚王做出这样决定的。”其实,何老师是再一次提醒大家:每样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不能以绝对的眼光看问题,而且事物还是在发展变化的。何老师以此告诉学生,“学不完的晏子,读不完的春秋”,最后引出课堂结语“和晏子告别,和春秋相约”。如此教学,既调动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的阅读视野从一篇课文走向一段历史,更是继续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整堂课,何老师自始至终都在训练学生如何辩证地看待人和事。我想,这样的思维训练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相信,以后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中,碰到问题,学生不会简单轻易地下结论,总会多问几个“为什么”“真是这样吗”。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以及批判性,都会在无形之中得到很大的提升。

听何捷老师的课,那是赴一场语言与思维共舞之旅,令人乐而忘返!

猜你喜欢

楚王晏子细节
晏子不辱使命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楚王失弓新编
晏子使楚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楚王爱细腰
细节取胜
楚王招贤
晏子使楚
楚王围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