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清时期提盒繁荣发展的婚嫁文化背景
2018-07-12
管子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旧时,人们用“良田千亩,十里红妆”来形容嫁女时嫁妆的丰厚。人们向往着安稳富足体面的生活,嫁妆及聘礼等婚嫁礼品的数量、品质很大一部分体现了结婚双方特别是男方的财力与能力。
提盒作为婚嫁时的礼盒,是婚嫁礼仪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婚嫁不同过程中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提盒的多寡从一方面反映了男方的经济水平,也反映了女方的被重视程度及地位等等。提盒是家族的共同财富,也是家族贫贵富贱及地位的一种象征。以“福、禄、寿、喜、贵”为主题的吉祥文化,在谐音、假借、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后,表达了古人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而提盒的“盒”与吉祥文化中的“和”与“合”谐音,因此,提盒成为了吉祥文化的载体之一,其象征意义、符号意义远胜其实用价值。
一、明清时期的婚嫁文化
明代前期,无论是名门望族还是平民百姓,除了父母包办婚姻外,最看重门当户对,讲究门第等级而明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的影响下,人们的择偶观念突破了门第观念,“骤得富贵”者也可与名门内族者结亲,新暴发户的财富成为名门望族所看中的,有些婚姻成为买卖关系。不在抱着沉浮观念的名门望族“惟财论势”,甚至“以争聘财而涉诸”,索取彩礼的多寡成为了一种攀比现象。"专论聘财,习染奢侈"的风气在庶民百姓中也逐渐蔓延开。
清朝满族当政,新的统治阶级继承了明朝时期婚姻的管理与法律,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修改并提出了“满汉通婚”,而统治阶级并不适用,皇室婚姻以满蒙为主、汉族为辅,清十二帝记入史册的妃子并没有汉族女子,皇帝、皇子、官员、庶民等各个阶层婚礼规模大不同,形成了满族与汉族相融合的特色婚俗与婚姻制度。满族八旗制度形成后,由部族首领的包办婚叫“拴婚”,清太宗皇太极时期,这一习俗经皇帝旨谕形成了“指婚”的制度。民间仍遵从“六礼”,宫廷婚仪则只需行“纳采”、“亲迎”两礼,后增添了“铺家”一礼。
二、不同地域婚嫁提盒的用法及寓意
明清时期许多地方都有抬食盒的习俗,在北方一些农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这里的食盒即大型提盒,又名“扛箱”,多为四层,每层放上不同的物什,盖上盖后需由两人用木棍共同抬着。
1.问名和请期
提亲后,双方交换生辰八字,若合适则确定婚姻关系,此乃问名。在明朝京城,问名时男方需向女方送礼,用两架大提盒择吉日将彩礼送去,彩礼包含了彩缎、衣料、香烛、酒肉、点心等,其中点心每种四个,寓意了“福禄寿喜”。男方家人回时,女方将事先做好的衣物、腰带、鞋子等用红线绑好作为“回礼”放入提盒由男方带回。确定吉日后,男方派人去女家征求意见,此乃请期。请期时男家还是拿两架食盒装彩礼,不过多为结婚时女方所用的衣物,数量、质量比问名时更多更好,还需在提盒外拴着翅膀染成红色的鹅,男方在担提盒送往女方家的过程中,鹅“嘎~嘎”的叫声象征着“鸿(红)雁传书”的美好寓意。
2.催妆和送妆
明清时期有些地方有“催妆”和“送妆”的习俗,“催妆”即迎亲前数日男方携礼催请新娘早上妆,别误了时辰。如清朝山东烟台就有“催妆”的习俗,男方用两架大提盒装着新娘迎亲时穿戴的衣物和金银首饰抬去女家,提盒一般为四层,从下往上数,第一层放置新娘的嫁衣、鞋袜等,第二层放置酒肉鱼,鱼嘴里放着红线,象征着丰衣足食、年年有余,第三层放置红纸包裹着的具有吉祥寓意的点心,第四层放置新娘的化妆品和金银首饰,如胭脂、耳坠花髻、销金盖头、花扇、手镯等,并撒些寓意着早生贵子、儿孙满堂的干果,盖上盖后用大红喜字封住,提盒外还要挂一对象征着“鸿雁传书”的大红公鸡。女家则用小麦、红绳、点心、靴、衣物、钱币等回赠以填充男方箱柜。
迎亲前一日,女方将嫁妆送至男方家中叫“送妆”。除了用提盒等妆奁将床褥、枕头、珠宝首饰、衣物、绸缎、文房四宝、金银器、摆件、梳妆盒等嫁妆装着,还有将木器家具、良田土地、房产、店铺、当铺作为陪嫁的。有的富贵人家为了炫耀将嫁妆铺陈开,“送妆”队伍浩浩荡荡,“十里红妆”便是如此。绍兴一带有送“女儿酒”作为嫁妆的,出生时将数坛酒埋入地下,出嫁之日再取出,饱含了嫁女的一片心意和美好祝愿。
3.迎亲
迎亲当日最为热闹。清代河南南阳民间,婚嫁当日,提盒内装扣有鸡鸭鱼肉、黄酒、水饺等黑陶制成的蒸碗,用封条封好,随着别的嫁妆一同送达男方家。新婚第三天,夫妇“回门”需携十色礼分别装在提盒内,盖好封上封条。十色礼代表着着不同的的吉祥寓意,如:粉条象征着常来常往、鸡一对象征着鸿雁传书、鱼象征着游来游去、猪蹄象征着前腿来后腿去等,寄托了两家人常来常往常相聚的愿望。除了抬食盒,有的人家还有这样的风俗:带上莲菜和竹子,寓意珠联璧合。
清代时的山西交城县,结婚当天很是热闹喜庆,伴着灯笼火把和绵绵不绝的鞭炮声、奏乐声,浩浩荡荡地去女方家娶亲。花轿一般为四乘:男方聘请当地名望之士乘娶客轿,为第一轿;新郎新娘分别乘第二轿和第三轿,新娘轿迎亲时由负责拿喜瓶的孩子乘坐;第四轿为送客轿,内置提盒,提盒内放了衣物布料和具有吉祥寓意的果实蜜饯和糕点。接到新娘子后,女方聘请的名望之士乘上送客轿,伴随着鞭炮声、锣鼓声回程。花轿后的陪送队列中有专人抬食盒若干架,每架食盒分四层,每层放入衣服一件。食盒根据女方贫富情况数量不等。
三、小结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婚嫁作为人生的一大喜事和民俗中最为重要的文化之一,不同的地域文化造就了不同的婚仪形式。不同地域文化下提盒所装载的物品也不尽相同,当然也承载了不同的吉祥寓意。但是无论哪种地域文化,吉祥、和睦、幸福、平安、和睦的美好思想是共同追求的。
作为婚嫁时的礼盒,明清时期提盒的繁荣发展与当时的婚嫁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明清时期多样的婚嫁文化和繁琐的的婚仪离不开提盒的承载,而提盒离开了婚嫁文化则不能作为吉祥文化的载体,必将延缓其繁荣发展的脚步。提盒的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1]万蓉.中国古代食盒象征研究[D].集美大学,2016.
[2]梁尚瑞.抬食盒[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15-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