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省定襄县留晖村洪福寺考察报告

2018-07-12

大众文艺 2018年3期
关键词:重修圣母公分

定襄县在山西省中部偏北,忻州地区东南部,五台山余脉和系舟山的夹角处。全县地形由东向西呈簸箕形。总面积865平方公里。金、元、明、清、定襄县均属忻州。1948年8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后,定襄改属晋中区第一专区。1983年7月,忻县地区改为忻州地区。2001年忻州地区改设忻州市,定襄属于忻州市。

留晖村位于定襄县南王乡东北部,距离县城约6公里。留晖村因夏季太阳照北回归线时,太阳下山可以照到六十米深的洞底,取落日余晖之意,将“刘晖”改为“留晖”1。也有一种说法是在《定襄县地名录》记录的一则传说,“相传,古时有一刘氏在此烧灰,俗称此地为刘灰。随着刘姓逐渐减少,杂姓增多,且刘、留通用,后演变为留晖”。洪福寺位于定襄县城南7.5公里南王乡留晖村南街。宋代洪福寺经幢、元时重修洪福寺碑、天王殿门前一对石虎、寺内东北角古梧桐树,均是重要的历史文物。2004年6月10日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洪福寺总体平面为长方形,占地面积3655平米。据该寺现存经幢记载,此寺“始建于宋徽宗正和三年(1113年)以前,重建于元泰定元年(1324年)”,明、清、民国时期均有修葺。现存建筑主要有天王殿(山门)、正殿、东西配殿、圣母乐亭。洪福寺大院分上下两重院,正南的山门为天王殿。下重院正中为圣母乐亭。西配殿分别为地藏殿,其南为龙王殿。东配殿为圣母殿,偏南为白衣大士殿,已毁。上重院正殿为大雄宝殿,西配殿供奉伽蓝,东配殿供奉二郎神。位于洪福寺西侧的次院原为禅院。山门为天王殿,悬山顶开三间,设直棂窗。殿内设中柱来支撑起五架梁,梁上又设三根童柱支撑屋脊。第一重殿(山门)两侧尽间内分列佛教四大护法,分别是手持琵琶的东方持国天王多罗吒,手握宝剑的南方增长天王毗琉璃,西方广目天王手缠一赤龙(也有的作赤索)毗留博叉,以及北方右手持宝伞(又称宝幡),左手握银鼠的多闻天王毗沙门。塑像前设攕子栏杆。山门屋顶为五架梁无廊,不施斗拱。梁上隐约可见彩绘,因年久失修已无法辨认。

下重院圣母乐亭前作宋代经幢,莲瓣柱础。高约0.85米,六面,每面宽0.2米,五行,每行二十一字。据馆长毛有为介绍,此经幢之上原本有盖,后丢失。通过考证首面上题有“故父母筹幢记”六字,从经幢内容可看出是董氏刻尊胜经幢来为后人祈福 ,末载“政和三年癸已未朔戊申建”,政和三年为宋徽宗号,由此推断出为宋代经幢。

下重院北配殿中地藏殿和圣母殿营造法式一致,都为悬山顶开三间,四椽栿前后无廊,不施斗拱,直棂窗,格栅门。原东配殿为白衣大士殿,现已损毁无法考证。圣母殿前有螭首龟趺一通。

上重院设凹入式踏跺。素面台基,石切磋缝,基高1.05米。台基两边各挑出一个用于排水的螭首。两侧配殿二郎殿和伽蓝殿皆为硬山顶,四椽栿无廊。正中为大雄宝殿,悬山顶五花山墙,搏缝板间有悬鱼。正脊饰深浮雕龙凤花草等图案,两端为龙形鸱尾,正中设楼阁状脊刹。正殿开五间,四椽栿无廊造,老角梁伸出置于柱头,无斗拱。元至十六年,于大雄宝殿内彩绘壁画,诸佛、菩萨等像,栩栩如生。

圣母乐亭是寺中最有特色也是最有考古价值的建筑。位于寺庙的正中,呈长方形,坐西朝东,背靠地藏殿,面向圣母殿,与山门和大雄宝殿处在同一中轴线上,全木结构,四角攒尖顶,抬梁式结构。经实地测量,圣母乐亭通面阔为10.12米,进深为11.57米,素面台基,台基高14.5厘米。

亭内设三座石碑,均坐西朝东,北侧有螭首碑两通,有镂空,均高约3米,宽1.1米,一通为清光绪二十四年立,一通为光绪一十八年,皆为重修洪福寺碑考。亭内木柱粗细不一,每个角由3根粗柱支撑,四面又各两根细柱。均有柱础,多为素覆盆柱础。亭内梁架跨度较大,设有金柱。圣母乐亭内角施抹角梁和老角梁,前后为五架梁对单步梁,一头在檐柱之上,另一头插入金柱中,其间为抱头梁和穿插枋。五架梁用驼峰垫起四架梁,再在四架梁上用驼峰垫起平梁。藻井为绘有八卦图的十字梁,在其中间施童柱撑起攒尖顶。柱头斗拱与平身科为四铺作单拱单下昂里转五铺作单拱出两抄,耍头雕作含珠龙头。角科为双下昂。

根据碑文记载,元至正十六年(1356),于大雄宝殿内彩绘壁画,诸佛、菩萨等像,栩栩如生。明隆庆六年(1572),重修地藏殿。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重修马王庙和钟鼓楼。雍正四年(1726)重修伽蓝殿。光绪十二年(1886),重修关帝,二郎诸神殿。2光绪十八年,重修大佛殿和伽蓝殿。而圣母乐亭与清代时期建筑风格相似,但屋顶部分筒瓦为明代时期物品,以及斗拱构造也与明代相近,由此被山西省文物保护研究所定位明代晚期建筑。

孔子“兴于礼,成于月”的礼乐观,是神殿与戏台结合而构成神庙的思想基础。神殿象征着礼,戏台标志着乐,礼乐原是祭祀活动的一体两面:无乐不成其礼,无礼,乐也就失去了意义。正如碑刻所言,“无戏楼则庙貌不称,无戏楼则观瞻不雅”3,没有戏台,“不惟戏无以演,神无以奉,抑且为一村之羞也”4。戏用以奉神,而古代庙宇建筑的基本原则戏台都是朝向正殿供奉主神,而洪福寺圣母乐亭独特之处在此,且在地藏殿前设了一道门。换句话说,此乐亭本就是为圣母殿所建。据《宋会要辑稿·礼二十》记载:神母祠,在忻州定襄县七岩即磨笄山。代王夫人,赵襄子姊,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封惠应夫人。关于圣母的缘由,馆长毛有为介绍在当地也流传着一个传说:春秋战国时期,赵襄子杀了代王,其姐代王夫人十分悲痛,七月初一早晨在七岩山磨笄自杀,此时文殊菩萨显现打掉簪子让她坐化。而在根据《史记·赵世家》上记载:“简子卒,太子毋恤代立,是为襄子。……襄子姊前为代王夫人。简子既葬,未除服,北登夏屋,请代王。使厨人操铜料,以食代王。及从者行斟,阴令人宰人,各以枓击杀代王及从官,遂兴兵平代也。其姊闻之,泣而呼天,磨笄自杀。代人怜之,所死地,名之磨笄之山。”《魏土地记》里也有记载:“赵襄子既杀代王,使人迎其姊。代王夫人曰:‘以弟慢夫非仁也,以夫怨弟非义也。’磨笄自杀而死。”由此可以考证传说中“磨笄夫人”的存在,而坐化只不过是后世人对其敬重与同情所丰富出的一个悲剧女性死后成仙的故事。

碑文中从元代人对圣母灵验的称赞中可以看出对圣母的虔诚,经久不衰的圣母信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日积月累与佛教相互融合中形成和巩固的。如今关于圣母的传说留晖村的村民依旧津津乐道,成为口耳相传的典故,同时圣母也成为满足人们某种心愿的寄托之所和精神支撑。无论是洪福寺打破佛教制度性原则的圣母乐亭,还是定襄每年七月初一热闹非凡的其岩圣母庙的庙会,都显示出当地人虔诚的圣母信仰、悠久的祭祀传统与民族文化的融合。

注释:

1.采访对象毛有为,男,汉族,山西定襄留晖村洪福寺文物管理所馆长;采访时间2016年2月19日,地点洪福寺文物管理所办公室.

2.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的关帝庙重修碑。圭首,碑座无存,现位于天王殿西侧.

3.司礼撰(1764)的重修玉皇庙碑记碑,通高265公分,宽93公分,测宽18公分。笏头,方跌,现存晋城市府城村玉皇内碑廊中.

4.孙延桧撰,光绪五年(1879)的重修戏楼碑记。碑高120公分,宽40公分,测宽17公分,现存长子县南陈乡东北陈村关帝庙内.

[1]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

[2]定襄县人民政府编[G]:定襄县地名录,1982:20.

[3]宋会要辑稿第一册[M].中华书局,1957:794.

[4]王国维校水经注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442

[5][唐]李泰等著,阮次君校辑的括地志校辑[M],北京,中华书局,1980.

猜你喜欢

重修圣母公分
维多利亚圣母修道院
圣母大学:Fighting Irish
——战斗的圣母人
学分制下地方本科院校学生重修问题探究
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重修教学探讨
独立学院学生重修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小黑螺
印度 圣母节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重修现状分析及思考
150公分的生活(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