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融化对非金融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探讨
2018-07-11李真
李真
【摘 要】企业对金融资产的投资,实质为对资产的转移。金融化后,非金融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可受到明显的影响。基于此,本文首先在分析相关金融及投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金融化对非金融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的假设。并通过建立模型、选择样本的方式,对各因子进行了整合。重点以A股上市公司投资指标为样本,验证了假设,并提出了应对策略,仅供相关公司及人员参考。
【关键词】金融化;非金融上市公司;投资效率
近些年来,随着金融化现象的加剧,非金融上市公司参与金融活动的行为逐渐频繁。在此趋势下,非金融上市公司的资产流动性,往往会有所提升。但鉴于该类型公司的本质为实体经济,因此,如公司持有过多的金融资产,最终必然导致经营成本被挤压,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造成阻碍,进而直接影响其投资效率。可见,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必要对金融化对非金融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一、金融化对非金融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假设
假设:单就非金融上市公司而言,金融化程度与企业的投资效率,呈倒U型关系。金融化程度过高,或金融化程度过低,均会导致公司的投资效率下降。
分析:目前,国内外各学者对非金融上市公司投资问题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非金融投资(如:固定资产投资)的研究方面。有学者的研究中指出,非金融上市公司,同样存在金融投资的行为。公司常通过购买金融产品的方式,达到转移资产的目的。短期内,该行为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但长期来看,上述行为的发生,容易导致公司为经营所能提供的资金量下降,进而对企业额的长期决策造成影响。长此以往,企业利润将被挤占。可见,金融化对非金融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并非一成不变。当企业利润降低,但金融化程度仍继续扩张时,企业通常会减少金融投资,以满足经营需求。企业压缩金融投资的行为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金融化程度如有所下降,则金融投资所能够带给企业的收益,又可重新呈现。可见,理论上讲,金融化对非金融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曲线,以“倒U型”为主。
二、 金融化对非金融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分析
本部分将净资产收益、金融资产持有情况、金融收益、负债情况等因素,纳入到了投资效率的分析过程中,建立了相关影响模型:
(一)模型的建立
1、投资与金融化的关系。非金融上市公司所持有的金融资产,主要包括“库存现金”、“应收账款”、“银行存款”等多种。为判断公司金融资产的持有情况,与其总资产之间的关系,进而明确金融化对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本课题初步建立了模型如下:
PFAit=FAit/TAit
模型中,PFA代表企业的金融资产持有情况,以比率的方式表示。I代表企业参与金融投资的时间,以“年”为单位。
2、收益与金融化的关系。FA代表企业持有的全部金融资产量,TA则代表企业所持有的,包括金融资产及非金融资产在内的所有资产量。企业的投资效率,与其收益呈正相关。因此,为判断金融化对非金融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同样需将金融收益纳入到模型当中。如采用PFAR代表金融收益,则可建立模型如下:
PFAR it=FAR it/TPit
模型中,FAR代表企业通过金融投资而获得的总收益,T P则代表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金融投资等各项投资的全部收益。
3、 投资效率与金融化的关系。如将股权、公司规模以及董事会规模等参数,均纳入到分析过程中,则可得到最终的模型如下:
ROEit=α0+β1PFARit+β2PFARit+β3LEVit+β4OGRit+β5LNTAit+ζ
上述模型中,LEV代表资产负债率,OGR代表主营业务收入,LNT A代表公司规模。借助上述模型,既可计算出投资效率与金融化的最终关系,进而为非金融上市公司的投资提供参考。
(二)样本的选取
为能够明确了解金融化对非金融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本课题选取2016年1月- - 2018年1月的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样本来源:国泰安数据库),对金融化环境下,非金融上市公司的投资效率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为避免相关因子的存在,对分析结果的准确性造成影响。本课题共剔除了如下分析数据:(1)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以非金融上市公司为主。因此,需首先提出A股的金融上市公司。(2)本课题所研究的内容,具有持续性的特征。因此,如A股某非金融上市公司已终止上市,则应将其剔除。(3)为使样本数据能够全面反应金融化局面的产生,对非金融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应将负债率<0或>1的公司排除。(4)总资产为0,表明企业目前无资产用于投资。因此,同样应将该部分公司排除在研究之外。
三、金融化对非金融上市公司投资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实证研究方案
1、 数据的选择。本课题以企业性质作为依据,对其金融投资数据进行了分类统计。通过对金融化环境下,不同性质企业中,金融資产投资与收益占总资产投资与收益比例的观察发现:所有企业样本中,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均值为46.55%,收益为22.88%。其中,国有企业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均值为41.00%,收益为29.73%。非国有企业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均值为49.89%,收益为18.02%。上述统计结果表明,根据企业性质的不同,其金融投资效率同样不同。
2、影响的规律。通过对金融化对不同性质非金融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的观察发现:(1)国有企业:金融化发展初期,国有企业中,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呈提升状态,最大值为48.52%。当金融化水平提升至一定程度时,国有企业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逐渐下降,达到最低点8.61%。改革投资策略,排除金融化的影响后,企业金融资产占总资产比例再次上升。(2)非国有企业:该类型企业的变化趋势,与国有企业一致,但投资比例数值相对较高。
(二)实证研究结果
通过对实证研究数据的观察,本课题得到研究结果如下:
1、 企业性质与金融投资问题。金融化环境下,企业性质与其投资效率,存在一定的联系。与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用于金融投资的资金量往往更高,因此,企业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同样更高。导致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与金融资产投资与收益的不均衡有关。与国有企业不同,非国有企业的经营目的重点在于盈利。因此,企业经营所获得的收益通常更高。对比而言,金融收益占比,则会有所降低。
2、金融化与企业金融投资问题。金融化对非金融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呈“倒U型”曲线。简言之,随着金融化水平的提升,非金融上市企业为金融投资所付出的成本,同样会有所提升。此时,通过对企业收益的观察,往往可见金融投资占总投资比例上升的现象。如长期保持该发展状态,企业的经营资产,将会明显减少。而企业同样会因缺少流动资金及经营资产,而难以运行。进而导致企业的投资行为减少,投资效率降低。反之,随着金融化水平的下降,非金融上市公司的金融投资,则会有所减少。当金融投资减少至极点时,总投资行为数量同样会被动减少,企业投资效率,同样会明显下降。
(三)应对策略制定
为提高自身实力,非上市金融公司应采取以下策略,应对金融化问题:
1、 适度进行非金融资产投资。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我国上市公司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我国GDP的主要来源。为提高收益,公司应认识到金融化对其收益以及投资效率的影响。可通过对自身金融及经营投资经验的总结,确定最优的金融投资比例,实现合理、稳健的发展。除此之外,政府同样应通过宏观调控,加强对金融化的控制。当金融化水平过高或过低时,为避免非金融上市公司的投资效率降低,导致投资市场疲软。国家应积极调整金融市场的运行环境,鼓励企业投资。以此为基础,为我国金融领域以及非金融上市公司的成长铺平道路。
2、 加强对投资风险的控制。为避免金融化对自身的投资效率以及投资收益造成过于严重的负面影响,我国非金融上市公司,应加强对投资风险的控制,实现健康发展。例如:企业可招聘金融行业的相关人员,专门负责对金融市场的变化态势进行分析。如发现金融化趋势,存在则明显活跃或疲乏的倾向。相关人员应立即建议企业加强对金融投资行为的控制,适当增加或减小金融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以为企业风险应对能力的提高,及其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本课题对“金融化对非金融上市公司投资效率影响”的研究,为各非金融上市公司投资方向的确定提供了建议,对公司经济效益的提升,能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未来,各非金融上市公司,可借助金融化趋势,适度进行金融投资,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当本身经营成本被挤压后,应立即减少金融投资,使企业的发展状态回暖。循环往复,使企业的经济实力得以增强。
(山东凯文科技职业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00)
参考文献:
[1]蔡寧,何星.社会网络能够促进风险投资的“增值”作用吗?——基于风险投资网络与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研究[J].金融研究,2015(12).
[2]刘斌.会计弹性视角下盈余管理与我国上市公司投资效率关系的实证研究——来自于深沪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证据[J].中国软科学,2015(10).
[3]李青原,陈超,赵曌.最终控制人性质、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投资效率——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评论,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