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双主体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研究

2018-07-11吴书勤

广西教育·C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摘 要】本文论述实施“现代学徒制”的重要意义,针对校企实施“现代学徒制”中政策层面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企业、学校以及学生三者缺乏内生动力,教学资源难以形成整合效应等问题,提出加大政策引导,吸引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强化资源整合,建立校企资源“共建共享共赢”机制;共建师资团队,落实“双导师双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创新管理体制,实行“五级联动双线”管理模式等对策,促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关键词】校企双主体 现代学徒制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4C-0123-02

2014年,《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校企分工合作,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引导职业院校和合作企业根据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課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对于校企双主体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非常重视。具体而言,职业院校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企业通过师傅带徒的形式,依据培养方案进行岗位技能训练。校企双主体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区域产业的发展。

一、实施“现代学徒制”的重要意义

(一)“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重要形式。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模式由于人才培养的效率低下,知识体系的不系统、不完整,无法满足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现代学徒制是在传统师带徒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是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合作教育制度,由企业来负责对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进行培训,而学校则负责对学生的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能进行系统教学,这种“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双主体、双导师”共同培养人才的要求。随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合作内容不断丰富,合作层次不断加深,合作模式不断创新,职业院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逐步从松散型向紧密型进而向融合型不断深入发展,逐步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协同育人机制。

(二)“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创新设计。当前,校企双主体共同实施“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使高职院校教师以及用人单位技术骨干共同发挥“双导师”和“双主体”的作用,从而让学生快速学习和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基础文化知识以及实践操作技能,快速适应一线生产岗位的需求,从而达到批量培养人才的要求。“现代学徒制”的方法和传统的作坊式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其能够更好地满足现代化大生产的需求,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创新,这也是充分借鉴国内外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而总结的成果,能够有效提升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

二、校企实施“现代学徒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层面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根据我国《劳动法》规定,企业不允许招录年龄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所以企业安排学徒进行顶岗实习教育,其中存在许多用工问题,难以实现“招生与招工的统一”,无法赋予学徒“准员工”和“学生”的双重身份。我国政府部门对于职业院校和企业双主体人才培养机制还没有出台统一的协调政策,缺乏具有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导致“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一定的制度障碍。

(二)企业、学校以及学生三者缺乏内生动力。在“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缺乏对相关方的利益保障制度。首先,企业对于人才的培养需要付出一定的培养成本。而作为经营自利组织的企业,主要目的是追求利润,而给学生安排实习岗位、师资力量以及其他的设备材料,会带来一定的效率损失,也会产生一部分劳务费用,而我国政府没有为企业提供相应的人才培养财政补贴政策,所以企业得不到成本补偿,缺少内生动力。对于企业师傅而言,由于日常生产任务比较繁忙,企业也不愿意安排专门的时间来给师傅带徒弟。其次,由于当前我国高校的职称制度主要还是以科研成果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的主要条件,加上当前的高校教师缺乏相应的绩效激励机制,而“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将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却无法获得有效收益,学校教师在“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机制中缺少充足的动力。另外,在对学生进行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时,虽然制定了完善的培养计划,但是缺乏具体的约束机制,一旦学生要求退出,将会导致前期投入成本的浪费。

(三)教学资源难以形成整合效应。在当前校企实施“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机制中,必须由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投入和开发教学资源,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在教学内容上仍然以理论知识为主,行业企业的先进技术和标准也因为技术壁垒无法导入学校课堂教学,缺少任务导向型教材和系统化的企业教材,企业的岗位技能培训和职业院校的知识培养无法进行有效结合。而且受政策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师资力量的输出以及实训场所的建设方面难以整合,从而影响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成效。

三、校企双主体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的研究与实践工作,与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广西汽车集团现代学徒制工匠英才订单班”,由学校和企业作为双主体,按照“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开展“工匠英才”的培养计划,主要做法如下。

(一)加大政策引导,吸引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柳州市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学徒制试点城市”的建设,出台了《柳州市开展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还拟出台《柳州市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企业师傅团队建设方案》等政策文件,进一步丰富柳州特色的现代学徒制研究内容,为柳州现代学徒制试点城市建设进行顶层制度设计,加大了对校企双主体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政策引导。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对产教融合相关方(学生、教师、学校、企业、教育培训机构、社会行业组织和政府部门等)的利益保障进行了富有针对性的制度设计。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与广西汽车集团开展的“订单班”合作中充分运用了这些政策红利,让企业充分感受到了来自政府方面的政策导向,以及职业教育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能力,坚定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信心,调动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强化资源整合,建立校企资源“共建共享共赢”机制。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在与广西汽车集团实施校企双主体“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中,校企双方共同投入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及项目资源。双方共建实训基地,在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共同建立自动化综合应用实训室,学院投入400多万资金,企业派出专业技术人员与学院专任教师组建项目团队,从实训室功能设计、场地布置、设备选型、数模建立、设备安装调试、课程安排等方面全程共建,最大限度地整合了校企双方的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提高了项目建设水平,保证实训室建成后,既能满足学校的教学需要,又满足企业员工的技能培训。校企双方共同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和校本教材,企业投入各种新型设备、技术标准和优秀师资,在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技术研发中心,把真实项目引入课堂教学,带领专业教师和学生进行工装改造、项目研发和技术创新,共同发挥资源优势,达到校企双方“互利共赢”的目的,进一步拓展了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三)共建师资团队,落实“双导师双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在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与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开展的“订单班”校企合作教学过程中,校企双方经过深入调研和专业分析,共同制订了“现代学徒制订单班”人才培养体系,明确了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向和定位,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签订了联合招生以及培养人才的合作协议,通过面试考核及遴选,把优秀的高素质学生吸纳进入订单班,给予学生企业准员工的身份,使学生明确未来的职业方向和发展目标。为了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达到企业的用人需求,校企双方共同组建由企业人力资源总监、经理、车间主任、一线技术人员和学校主管教学副院长、教务处、招就处、系部领导、专业教师、辅导员等组成的师资团队,为现代学徒订单班的人才培养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评价体系及就业方案等,实现学校课程与企业课程紧密对接,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技能训练充分结合,教学内容和岗位需求精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紧密衔接,分别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技能师傅共同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操作技能,实现工学交替、知行合一,为学生成为企业的优秀员工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创新管理体制,实行“五级联动双线”管理模式。在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与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开展的“订单班”校企合作教学过程中,校企双方深入沟通,共同成立组织机构,设置五个工作组,每个组均由校企雙方的人员组成。决策组由校企双方领导人员组成,主要负责明确项目合作的主要方向和内容;执行组由企业人力资源、技术部门人员和学校职能部门及系部人员组成,主要负责项目合作协议的拟定,实施方案的制定及“订单班”工作的执行;监督组由校企双方纪检部门人员组成,确保校企合作双方在人、财、物等方面的使用合理合法合规;考核组由校企双方的师傅和教师组成,主要负责考核“订单班”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是否达到培养的标准;辅导组主要是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和学校辅导员组成,主要是对“订单班”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日常管理。通过“五级联动双线”的管理模式,确保“订单班”的顺利实施,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能很好地适应企业未来的岗位需求,并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发展和职业迁移能力。对“订单班”学生的评价也是需要学校与企业进行双向考核,不仅要进行理论知识考核,而且还要进行企业岗位考核,其中包含了学生的出勤表现、任务完成情况以及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对考核合格的毕业学生直接录用到企业就业,并签订就业劳动合同。企业还为“订单班”的学生设立专项奖学金,建立激励机制,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综上所述,校企双主体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需要创新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学校和企业双主体的资源和力量,充分发挥校企的资源优势,深度合作,使专业与产业、学业和就业精准对接,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宋钊.由校企合作订单班到现代学徒制实现路径探析与思考——以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科技视界,2015(25)

[2]李怀志,蒋桂芬.基于地铁订单班的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6(35)

[3]何小英.订单班为契机的现代学徒制可行性分析[J].科技展望,2017(4)

[4]郝建豹.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以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永日电梯订单班”为例[J].科技视界,2016(27)

【作者简介】吴书勤(1975— ),女,广西桂林人,教育学硕士,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副院长。

(责编 苏 洋)

猜你喜欢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艺术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利益相关者视域下有色金属行业现代学徒制长效推广机制的构建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