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联用利培酮片和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躁狂症的效果探析

2018-07-10黄定敏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9期
关键词:躁狂症利培缓释片

黄定敏

(崇左市第二人民医院,广西 崇左 532200)

躁狂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精神类疾病。药物疗法是临床上治疗躁狂症的常用方法。丙戊酸钠缓释片是一种常用的抗癫痫药。目前,此药被广泛地应用于对躁狂症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利培酮是一种新型的抗精神病药。研究发现,为躁狂症患者单独使用丙戊酸钠缓释片进行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为此,临床上尝试将丙戊酸钠缓释片和利培酮片联用对此病患者进行治疗,以确保其接受治疗的效果。本次研究主要探讨联用利培酮片和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躁狂症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崇左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躁狂症患者。将这些患者平均分为1组和2组。在1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0例;其年龄为17~77岁,平均年龄为(45.71±2.51)岁;其病程为0.5~25年,平均病程为(17.51±0.22)年。在2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9例;其年龄为16~77岁,平均年龄为(46.25±2.56)岁;其病程为0.6~25年,平均病程为(17.25±0.25)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为1组患者使用丙戊酸钠缓释片进行治疗。丙戊酸钠缓释片的用法是:口服,0.5 g/次,2次/d,共治疗6周。为2组患者联用丙戊酸钠缓释片和利培酮片进行治疗。丙戊酸钠缓释片的用法与1组组患者相同。利培酮片的用法是:口服,1 mg/次,2次/d,共治疗6周。

1.3 观察指标

1)记录两组患者接受治疗的总有效率、临床症状消失的时间及住院的时间。2)在接受治疗前后,分别使用躁狂量表(BRMS)和健康调查量表(SF-36)评估两组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健康状况。3)记录两组患者在用药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4 疗效评定标准

1)显效:接受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其BRMS的评分降低>90%。2)有效:接受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其BRMS的评分降低为50%~90%,但未达到正常的水平。3)无效。接受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改善,其BRMS的评分降低<50%。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1]。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接受治疗前后其BRMS评分和SF-36评分的比较

在接受治疗前,两组患者BRMS及SF-36的平均评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治疗后,2组患者BRMS的平均评分低于1组患者(P<0.05),其SF-36的平均评分、接受治疗的总有效率均高于1组患者(P<0.05)。详情见表1、表2。

表1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

表2 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后其BRMS评分和SF-36评分的比较(分,±s )

表2 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后其BRMS评分和SF-36评分的比较(分,±s )

注:#表示与本组患者治疗前相比,P<0.05;*表示与1组患者治疗后相比,P<0.05。

组别 例数 时期 BRMS的平均评分 SF-36的平均评分1组 35 治疗前 21.13±3.96 51.25±3.28治疗后 12.72±2.53# 82.14±3.12#2组 35 治疗前 21.14±3.58 51.22±3.18治疗后 6.56±1.21#* 92.19±4.35#*

2.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的时间、住院的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接受治疗后,2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的平均时间、住院的平均时间均短于1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3、表4。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的时间、住院时间的比较(d,±s )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的时间、住院时间的比较(d,±s )

组别 例数 临床症状消失的平均时间 住院的平均时间1 组 35 5.47±2.25 7.22±1.51 2 组 35 3.10±1.41 4.16±0.24 t值 8.144 9.142 P值 0.000 0.000

表4 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其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3 讨论

躁狂症在年轻人中的发病率较高。目前,临床上关于躁狂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多数研究者都认为,躁狂症的发生与患者体内5-羟色胺的水平降低有关[2]。

丙戊酸钠是一种心境稳定剂。此药是临床上治疗躁狂症的常用药。单用丙戊酸钠对狂躁症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欠佳。研究发现,为躁狂症患者在使用丙戊酸钠进行治疗的基础上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类药物进行治疗的效果理想[3-4]。利培酮是一种常见的非典型抗精神病类药物。为躁狂症患者使用利培酮进行治疗,可有效地改善其临床症状。利培酮对多巴胺能D2受体和5-羟色胺受体的亲和度均较高。为躁狂症患者联用丙戊酸钠和利培酮进行治疗,可有效地发挥这两种药的作用,从多个方面缓解其临床症状。且联合用药的安全性较高,不会使患者出现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5-6]。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联用利培酮片和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躁狂症的效果较为理想。

[1] 秦秋红,姜涛.利培酮联合丙戊酸钠用于躁狂发作急性期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16):46-48.

[2] 穆博羽.利培酮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8):98-99.

[3] 梁志文,程锡海.利培酮联合丙戊酸钠治疗急性躁狂症的临床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7,23(3):71-72.

[4] 李莉.分析精神分裂症兴奋躁动患者运用利培酮单药与结合丙戊酸钠联用的临床治疗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7):251-252.

[5] 景艳玲,王东明,孙祥虹,等.丙戊酸钠对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的辅助治疗作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1,21(1):58-60.

[6] 路旭辉.利培酮联合丙戊酸钠治疗脑外伤后精神障碍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4,9(16):134-135.

猜你喜欢

躁狂症利培缓释片
碳酸锂联合卡马西平治疗躁狂症与碳酸锂联合丙戊酸钠治疗躁狂症的疗效
躁狂症独立诊断的研究进展
三七总皂苷缓释片处方的优化
整天太兴奋或患躁狂症
氢溴酸高乌甲素纳米粒缓释片的制备
认知行为与利培酮联合治疗精神分裂症残留型的临床疗效分析
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22例临床观察
盐酸羟考酮缓释片与硫酸吗啡缓释片治疗中重度癌痛的疗效观察
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
布洛芬缓释片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