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项丛刺疗法对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经颅多普勒的影响*

2018-07-10李英南周鸿飞张晓帆

针灸临床杂志 2018年6期
关键词:脑部饮水穴位

李英南,周鸿飞,刘 峻,张晓帆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4)

脑梗死后可遗留诸多并发症,其中吞咽障碍就是常见并发症之一,表现为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构音障碍等球麻痹症候群。脑梗死引起的球麻痹多为假性球麻痹,由双侧皮质脑干束受损引起,其造成的吞咽障碍对患者的影响较大,可导致营养摄入不足,或发生误吸而引发肺部感染,若治疗不及时或病情进展迅速可威胁患者生命[1]。中医认为,本病属“喉痹”[2]范畴,其病位在脑,由机体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导致气滞血瘀、风痰阻络、脑络痹阻、气机闭塞,精血不能上荣清窍,使得咽喉开合失司而发。采用针灸取颈项穴位激发脑部经气,达到活血通络、醒脑开窍的效果[3]。本研究分析项丛刺疗法对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经颅多普勒检查结果的影响,现具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6年3月—2017年3月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治疗的82例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1例,男性26例,女性15例,年龄54~78岁,平均年龄(65.3±4.7)岁,病程1~3个月;对照组41例,男性24例,女性17例,年龄52~79岁,平均年龄(66.1±5.3)岁,病程1~5个月。均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4]中脑梗死诊断标准,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中医诊断符合《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5],确诊为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表现为吞咽困难,言语困难,发声困难;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吞咽困难、严重意识障碍者。两组年龄、性别、严重程度、病程等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6]。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快速完善各项检查,给予常规神经内科药物对症治疗,给予降低颅内压、改善血液循环、营养神经,并对有基础疾病者给予针对性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项丛刺疗法,选取风池、风府、哑门、天柱、完骨、廉泉、旁廉泉、金津和玉液等穴位,辅以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悬钟、三阴交、太冲;项丛穴位取直径3 mm、长40 mm的不锈钢毫针,与穴位皮肤呈45°刺入33 mm左右,以100转/min的速度捻转15 s,使患者获得强烈针感,留针30 min,2次/天;金津、玉液两穴点刺放血,3天/次;体针健患侧轮流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1次/天[7]。6天为1个疗程,休息1天后继续下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4个疗程再判定疗效[8]。

1.3 疗效判定标准

基本痊愈:吞咽障碍症状基本消失,基本恢复正常饮食、发声及语言能力,吞咽功能评级为5级,饮水试验Ⅰ级;显效:吞咽障碍症状明显改善,饮食、发声及语言能力显著增强,吞咽功能评级提高2~3级,饮水试验提高1~2级;有效:吞咽障碍症状有所好转,饮食、发声及语言能力有所改善,吞咽功能评级提高1级,饮水试验提高1级;无效:吞咽障碍症状无明显改善,饮食、发声及语言能力无好转,吞咽功能评级及饮水试验无提高[9]。

1.4 观察指标

①采用吞咽功能评估工具(CNSAT)[10]评价吞咽功能改善情况,包括口唇运动(4分)、舌运动(4分)、喉提升(4分)、流涎(4分)、咳嗽(4分)、饮水试验(6分)、CNSAT总分(26分),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②采用经颅多普勒(TCD)评估患者治疗前后大脑中动脉(MCA)的收缩期峰流速(Vs)和平均峰流速(Vm)变化,评价脑部血液循环改善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49%(P<0.05)。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吞咽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见表2。观察组治疗后口唇运动、舌运动、喉提升、流涎、咳嗽、饮水试验和CNSAT总分等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吞咽功能改善情况比较(分,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CD检查比较

见表3。两组治疗前大脑中动脉(MCA)的收缩期峰流速(Vs)和平均峰流速(Vm)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MCA的Vs和Vm较对照组明显提高,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CD检查比较

3 讨论

脑梗死后脑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血液循环明显下降,持续的缺血缺氧会加重缺血半暗带神经元坏死,致使诸多并发症发生[11]。MCA是颈内动脉系统的延续,供给脑部大多数区域,是脑部血液循环的重要途径,其通畅与否和吞咽功能密切相关[12]。因此,临床可采用TCD检查MCA的血流动力学及血流生理参数,以此判断脑部血液循环通畅程度,反映脑血管的功能性变化,对病情的预后有重要的判断意义[13]。TCD检测以Vs和Vm最具临床价值,能够客观显示脑血管充盈度、血流量的多少,受心血管的影响因素小[14]。

中医针灸通过循经取穴以及局部取穴的方法,选用项丛部穴位,均处于咽喉部神经纤维支配区内,包括舌咽神经、舌下神经、三叉神经、迷走神经等[15],针刺这些穴位可刺激神经兴奋,并将信号传递至大脑皮质和延髓,这些兴奋信号通过大脑皮质和延髓的分析处理后传递至咽喉部肌群,刺激肌群功能,增强咽部肌肉强度,使吞咽功能获得重建,同时,增强大脑皮质对皮质脑干束的调节作用[16],促进支配吞咽神经修复,提高舌肌和进食能力[17]。临床研究证实,颈部腧穴通过针刺,可刺激“休克”状态下的脑神经细胞,使其再次觉醒,发挥神经功能[18],还可激活可逆的神经元,产生诱发电位,重建神经通路,恢复吞咽反射,促进吞咽功能恢复[19]。辅以体针治疗可增强舒筋活络、活血化瘀、开窍醒脑的作用,促进机体功能的恢复[20]。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49%,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口唇运动、舌运动、喉提升、流涎、咳嗽、饮水试验和CNSAT总分等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MCA的Vs和Vm较对照组明显提高,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项丛刺疗法可提高咽反射和喉上抬幅度,兴奋延髓吞咽中枢,增加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增强运动神经纤维功能,促进舌咽部的随意运动[16];同时刺激血管扩张,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增加脑部供血供氧,促进梗死病灶周围侧支循环的建立,恢复中枢神经功能,提高运动神经元对延髓运动核的支配。

综上所述,项丛刺疗法对脑梗死吞咽障碍疗效确切,TCD显示MCA血流流速明显提高,说明项丛刺疗法既能增加脑血流量,又能提高神经元活性,促进吞咽神经反射的重建,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脑部饮水穴位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简易饮水鸟
儿童做脑部CT会影响智力吗
夏季穴位养心
怎样做到科学饮水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12400年前“木乃伊狗”
俄国现12400年前“木乃伊狗” 大脑保存完好
压抑食欲使人笨
防丢干伞饮水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