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津五大道“万国建筑博览会”的前世今生

2018-07-10

城市地理 2018年5期
关键词:洋楼马场租界

“五大道”是天津名居名宅最为集中的地区,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

游览“五大道”,看看天津的“小洋楼”,实际上是漫步在建筑艺术长廊中的一次趣味旅行。

近代百年,南北文化的交融,中西文明的碰撞,使天津由传统的京畿门户迅速成长为引领变革潮流的国际化大都市,因此留下了大批弥足珍贵的历史风貌建筑,而天津五大道就是历史风貌建筑最集中的地区,保留着最为完整的洋楼建筑群,成为最能彰显天津城市魅力与历史况味的人文旅游地标。

天津的五大道是指坐落在天津市和平区成都道以南,马场道以北,西康路以东,马场道与南京路交口以西的一片长方形地区,共有22条道路,总长度为17公里,总面积1.28平方公里。这里原是一片坑洼塘淀,散落着一些窝棚式的简陋民居,有“二十间房”“六十间房”“八十间房”等似是而非的地名,1860年被划为英租界,其工部局利用疏浚海河之机,吹泥垫地,填洼修路,开发了这一地区,各国建筑师纷纷在此建造房屋。这里按照西方现代“花园城市”规划理论进行建设,功能布局合理、居住环境舒适、路网布置与配套设施完善,建筑风格纷呈。自20世纪60年代起,天津城建部门为了统一管理,按照由北至南的顺序,将这一地区东西走向的成都道、重庆道、常德道、大理道、睦南道及马场道等统称为“五大道”地区。如今,“五大道”已经成了天津“小洋楼”的代名词。

“五大道”地区是天津名居名宅最为集中的地区,游览“五大道”,看看天津的“小洋楼”,实际上是漫步在建筑艺术长廊中的一次趣味旅行。这里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因小洋楼多、保存完整、建筑风格多样以及体现出的中西文化的冲突、交融而著名,总建筑面积超过99万平方米,汇聚了英、法、意、德、西班牙等国各式风貌建筑230多幢,名人名宅50余座。这些风貌建筑在形式上丰富多彩,有文艺复兴式、希腊式、哥特式、浪漫主义、折衷主义以及中西合璧式,构成了凝固的艺术。

特色的市政园林和民居建筑

马场道是五大道地区修筑最早、最宽、最长的马路。马场道121号小洋楼,原为英侨学者达文士居住,称“达文士楼”,这座典型的西班牙花园别墅,是五大道上最早的建筑。坐落在马场道上的还有原北疆博物院和工商学院。北疆博物院是中国早期博物馆之一,创建于1922年,建筑为平面“工”字形,具有罗马建筑风格。天津工商学院(现为天津外国语大学)建于1921年,主楼三层带地下室,外檐大块蘑菇石墙面,曼塞尔式瓦顶,圆形大钟,为法国罗曼式建筑风格。

左右页图:马场道旁的建筑工整流畅,浪漫华丽,拱形的门洞,局部半圆花饰,墙上兽头点缀。而在这一簇簇异国情调的历史建筑群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利顺德大饭店了,宛若一部浓缩版的天津近代史。

睦南道,长2.08公里,有风貌建筑74幢,名人故居2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道路两旁的绿树掩映着风格各异的小洋楼,漫步其间,使人感到路、房、树的空间尺度恰到好处。睦南道20号为孙殿英旧宅,建于1930年,为三层带地下室的西洋古典公馆,颇为豪华气派;24号为中国近代外交家颜惠庆旧居,建筑具有欧洲古典建筑风格;28号的罗马柱廊意式公馆为天津八大家“李善人”的后代李叔福旧居;50号为张学良二弟张学酩旧居,红砖清水墙、坡瓦顶,具有英国庭院别墅风格。

作为当年天津租界市政园林和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五大道别具特色。

首先,它形成了姿态万千的西式建筑群体景观。五大道的原住户洋人很少,基本上是中国房主。他们不懂得西方建筑,于是就随心所欲地删减与添加,这反而给了建筑师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所以比起解放北路那些中规中矩的西方建筑,这里的洋楼要随意多了。

其次,建筑的私密性构成了深幽寂静的街市风格。中国人住房讲究隐私和含蓄,而这种心理外化在五大道的建筑上,其私密性构成深邃和幽静的氛围。房屋的尺度宜人,倾向低矮,没有高楼;隔院临街,院中花木掩住里边的楼窗;更重要的是院墙全是实墙,很少使用栏杆,其中民园大楼的方孔式围墙采用百叶窗的原理,看似透孔透光,实际上从外边不能对院内窥视,这就满足了房主人深居与私密的心理。

第三,近代许多政客买办、达官显贵居于此,使它成为近代名人荟萃之地。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朝的皇亲国戚、遗老遗少从北京来到天津租界寓居,富贾巨商、各界名流、红角也在此留下足迹,一些北洋政府内阁,包括总统、总理、总长、督军、省长、市长等百余人下野后也来此居住,力图东山再起。社会与朝政更迭变幻,租界成了政治的避风港,天津得地理、交通与海关之利,充满了商机,五大道也成为了“国中之国”。

晚清及北洋政府名人故居

左右页图:这些西洋古典式建筑风格迥异,或红瓦坡顶、古朴典雅;或清水砖墙、错落有致;或雕花精致、颇显豪气。

庆王府是庆亲王奕劻长子,乾隆帝玄孙,正红旗总族长,农工商部尚书载振在天津的故居,位于当时的天津英租界的香港道(今和平区重庆道55号),是特殊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庆王府始建于1922年,原为清末太监大总管小德张亲自设计、督建的私宅,在原英租界列为华人楼房之冠,后被清室第四代庆亲王载振购得并举家居住于此,因而得名“庆王府”。庆王府占地面积4327平方米,建筑面积5922平方米,为砖木结构二层(设有地下室)内天井围合式建筑。庆王府整体建筑适应当时的西化生活,更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意象,是五大道洋楼之中西风东渐的典型建筑。

徐世昌故居为民国总统徐世昌在天津的故居。徐氏在津置有多处房产,其中在英租界牛津道(今和平区新华南路与睦南道、马场道交口)购得空地一块,修建了9座楼房,共计181间,建筑面积4347平方米。这9座楼房虽然建在一块宅基上,但自成体系,徐氏自住一所,其余为眷属分住。徐氏自住的是一个独立大院,一所西式三层楼建筑,混合结构,红砖瓦顶。一楼有客厅、休息室、更衣室、餐厅、洗澡间等;二楼为卧室、书房、办公室、内客厅;三楼为顶子间。

潘馥故居为北洋政府最后一任国务总理潘馥在天津的旧居,是一座典型的西欧风格花园住宅。该楼由法国建筑师设计并承包建造,主楼为三层砖木结构建筑,大瓦、瓦垄铁顶,水泥抹面,门窗地板都为菲律宾木料,楼内设五面形阳台。主楼的东楼招待达官显贵,西楼接待亲朋好友。宽阔的院子用铁栅围墙,花木繁盛,绿草如茵,院子中间有甬道直通主楼正门。

段祺瑞故居又称为“段公馆”,是北洋政府总理、皖系军阀实权人物段祺瑞的旧宅,是当年天津日租界最为豪华的私人公馆式住宅。1920年段祺瑞被直系军阀赶下台,来津在此隐居。1924年直系军阀失败,段再次出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执政”,1926年他又被冯玉祥赶下台,从此回津作了寓公。

民国时期名人故居

张学良故居位于天津市和平区赤峰道78号,少帅张学良与红颜知己赵四小姐在此居住了7年。其故居有前后两幢砖木结构楼房,前楼是欧式风格的三层灰色洋楼,建于1921年,原为旗人贝勒所修,后来张学良以张寿懿(张作霖五夫人)名义购自法国领事馆。此幢楼底层入口有带窗的三跨暖廊,第一层中间为大厅,右侧为餐厅,左侧为西式接待厅。第二层六间为大厅、书房、军政会议厅、卧室、赵四小姐闺房以及卫生间。第三层为家宴舞厅。室内宽阔,装修考究, 栏杆、柱墩雕刻精美,楼前,小花园里的欧式喷泉复古而典雅。而后楼是两层建筑,建于1926年,为佣人住房及仓库。

顾维钧旧宅是民国卓越的外交家顾维钧在天津的故居。它建于1927年,位于当时天津英租界的威灵顿道(今和平区河北路267号),是特殊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现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天津市委员会所在地。顾维钧旧宅建筑面积1400多平方米,为三层带地下室砖木结构楼房,共有45间房。建筑平面布局规整,红瓦坡顶屋面,外立面为红砖清水墙面并砌筑拱券等花样;室内装修讲究,木地板、木楼梯等保存较好,并设有双槽玻璃窗。

张伯苓故居是南开大学、南开中学等南开系列学校创始人、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先生的住宅,位于当时天津英租界的新加坡道39号(今和平区大理道87号)。故居始建于1920年代中叶,为砖木结构的三层英式别墅,机砖墙身,多坡式瓦顶,属于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室内均为菲律宾产的木制地板、门窗和楼梯,并配有巴洛克式壁炉。

左右页图:安里甘教堂尖尖的塔楼,向世人诉说着她古老的故事,睦南道两旁的绿树浓荫蔽日,光影流溢。

张自忠故居为爱国将领张自忠在天津的故居,建于1936年,位于当时的天津英租界伦敦道(今天津市和平区成都道60号),是重点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它是1936年8月,张自忠在任天津市市长期间以“庆安堂”名义购得。故居包括一座三层的主楼和一座二层的后楼,总计16间房,在院内另有14间平房,建筑总面积达1400余平方米。主楼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两层西式楼房(局部三层),楼前面用立柱支撑上下两层内廊,楼两侧有对称的外凸多边形房间。房子外立面的处理遵循现代简约风格,采用天津地方材料,造型朴实无华。建筑内部一楼设有会议室,二楼设有两座平台,三楼设有屋顶平台。后楼一楼为餐厅,二楼为书房。

孙殿英旧宅是原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团十二军军长、冀北民军司令、新编第五军军长孙殿英在天津的故居,位于当时的天津英租界的香港道(今和平区睦南道20号至22号)。这座宅邸是1930年他为三姨太购买的,但后来该建筑主要充当孙殿英的驻天津办事处。孙殿英旧宅为三层砖木结构楼房(设有地下室),建筑外部造型高大且错落有致,其中,正面大型露台呈现出西洋古典风格,上立有四组绞绳式立柱,柱头装有花饰,顶部内外檐采用拱券窗、矩形窗等建筑形式,是一座具有典型折衷主义建筑特征的西洋建筑。该建筑如今是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和特殊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

此外,五大道上还有曾任美国第31任总统的胡佛的旧居,这座小楼位于马场道原重庆道小学西楼,为英格兰别墅式建筑,砖木结构,主体两层楼房,局部三层并带有地下室,楼房带有宽敞的后院,总建筑面积约3345平方米。该建筑外表醒目,用红砖青砖分层砌筑,有拱形门洞和拱形大窗。一层入门上台阶后有一大休息台通进楼内,两侧有瓶状透视矮墙。后来这座楼作为民居,居住着6户市民,1942年后又作为学校宿舍、小学教室。

总之,独具特色的人文资源,万国民居云集的建筑之美,近代历史的文化内涵,是五大道最本质、最动人的魅力所在。那迷人的建筑氛围与悠远的历史人文气息,使得五大道成为天津乃至中国不可复制的文化遗产,更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而五大道地区的演变与发展,反映出近代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见证了天津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成长。

猜你喜欢

洋楼马场租界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何时何地召开?
常见马虫媒传染病及其防治措施
渔父·威尼斯水城
马场(外一首)
浣溪沙·镇远东城移民区
故宫里为何有一座“洋楼”
中共『一大』为什么选在上海法租界举行
从晚清竹枝词看西学在租界的传播
仲乐出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