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夏黄河大桥千桥横水,黄河上的“桥乡”

2018-07-09

城市地理 2018年5期
关键词:铁桥钢梁大桥

自古以来,由于河床高、沙土松软,再加上沿途植被稀少、战事多发,黄河中下游的河水容易泛滥,甚至发生决口。但是,与几个深为水患所苦的省区不同,黄河对宁夏来说却意味着丰饶和富足。

宁夏在大西北的高山荒漠旁边,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区,降雨量偏少,但黄河从黑山峡流出后,便开始了水势舒缓的慢游状态,孕育了宁夏犹如江南般的良田沃土,造就了大漠金沙、黄土丘陵和水乡绿稻、林翠花红相互映照的奇景,使宁夏拥有了“塞上江南”的美誉。

因水而生的桥梁则成了连接宁夏黄河两岸的纽带,它们形制不同,大小各异,但都构成了平原上划过水面的一道道景致——桥上流动着人与车,桥下则流淌着黄河流过宁夏平原的历史和风情。

“天下黄河富宁夏”

全长5000多公里的黄河,穿山越峡,一路奔腾向东,并在一座座礁石和绝壁间,留下了一个个险滩,向人们展现了黄河的神秘莫测。其中有一段被水利专家称为“峡谷区”的流域,从黄河兰州段起蜿蜒数百公里到宁夏中卫段,成为沿线村民所俗称的“鬼门三峡”。“鬼门三峡”自上而下,分别是乌金峡、红山峡和黑山峡,其中的黑山峡起于甘肃靖远大庙村,终于宁夏中卫小湾村,全长约70余公里,峡谷深且水流急,是黄河上游最后的大峡谷。

奔腾不息的黄河水从黑山峡流出后,在银川平原之间东移西摆,并一改其波涛汹涌的样子,变得温柔而舒缓,以其充沛的水源滋润着两岸土地,形成了宁夏境内的河床和漫滩地带。与此同时,湖泊与湿地也顺势而成,在茫茫沙海中神奇地孕育出了一片富足的绿洲,因此流传出了“天下黄河富宁夏”的谚语。

此后,黄河沿着贺兰山转而向北,到内蒙古的临河县受阴山阻挡折而向东,到了托克托县后,又突然掉头并沿着吕梁山南下,从而绕出了一个马蹄形的大弯。这个特有的大弯曲,好比套在宁蒙平原上的一个大布套,人们便称这一带为“河套”,所谓的“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即是此意。

河套平原西起贺兰山、大青山,东到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南达鄂尔多斯高原,北抵狼山、大青山,总面积约为2.5万平方公里,纵贯宁夏、内蒙古两个自治区。宁夏部分被称为宁夏平原或银川平原,由银(川)吴(忠)平原,(中)卫(中)宁平原组成,以青铜峡水利枢纽为分界。银川附近的土地平坦,面积广阔,人们利用黄河水进行自流引灌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里物产丰富,出产名贵中药枸杞和品质优良的银川大米,因此素有“塞北江南”的美称。

下图:银川滨河黄河大桥位于银川市主城区与滨河新区之间,大桥全长6587米,是宁夏有史以来最大的单体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大跨度的多塔连跨钢混叠合梁自锚式悬索桥。

在各省市中,黄河流经的地级市以上的城市当属宁夏最多。在宁夏的5个地级市中,就有4个城市有黄河流经:首府银川、石嘴山市、吴忠市和中卫市,其中属于“黄河金岸”的城市则不仅包括前面的4个城市,还有平罗、青铜峡、灵武、贺兰、永宁、中宁等6座城市。“黄河金岸”拥有500余公里的滨河大道,这条金色飘带将沙湖、沙坡头、青铜峡黄河大峡谷、灵武黄河书院、平罗头河湾、吴忠黄河楼等景区串联起来,构建成城市旅游框架,使黄河沿岸城市成为宁夏旅游发展的核心地区,从旅游经济的角度来看,这再次印证了“天下黄河富宁夏”的说法。

朴实无华的宁夏黄河桥

上图:宁夏平原上的桥,就如藏在山河深处的宁夏平原一样,恬静而低调;也如宁夏大地上的人民、河套平原上的建筑甚至庄稼,朴实无华。

宁夏平原承领着黄河带来的福祉,而横跨在河流上的桥梁,则是两岸人民传递和共享这份福祉的纽带,成为黄河两岸的宁夏人经济和文化往来的通道。1926年出版的《朔方道志》曾记载,宁夏平原上仅跨越干渠的桥梁就有120座。另据《宁夏交通史》记载,1936年宁夏平原上跨干渠的桥梁为407座,整个灌区的桥梁不下千座。虽然目前我们无法统计出一个确切的桥梁数字,但那些横卧在平原水系上的桥梁,一方面为平原上生活的人们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一道属于“塞上江南”的桥景。

宁夏平原上的桥,就如藏在山河深处的宁夏平原一样,恬静而低调,既无法和北京天安门外的金水桥比尊贵,也不能与河北的赵州桥比历史;既难以和武汉的长江大桥比气派,也不足以和泉州的安平桥比长度;既不能与颐和园的十七孔桥比秀美,也不能和西湖的断桥比浪漫,或者和扬州的廿四桥比诗意……

若是我们将其放到国际视野中,宁夏的桥也没有美国布鲁克林大桥的凄迷色彩,或是意大利叹息桥的浪漫与美艳,也没有悉尼海港大桥的韵味、法国米约高架大桥的高度、加拿大联邦大桥的长度、西班牙罗马水道桥的传奇色彩……宁夏的桥,就这样在流动的平原历史中,默默地承载着农事、情事、战事、秘事,一切都显得那么土气而祥和。但是,正是这些散落在平原上的桥,如宁夏大地上的人民朴实无华,也如河套平原上的建筑甚至庄稼——前者延续着平原的历史,后者养活着当地的民众。

从小处言,蜿蜒流经宁夏平原的蜘蛛渠、七星渠、唐徕渠、汉延渠、通惠渠等,将自己充满魅力的波影留在了平原上的城乡之间,而横跨于这些渠系上的桥梁,如珍珠般散落在平原上的城市乡村里。在此,仅以银川城为例,就有八里桥、青山桥、民乐桥、掌政桥、红花寺桥、五渡桥、南门桥、三一支沟桥、西门桥、保伏桥……其实,每座桥背后都有着自己的渊源和历史,它们所承载的也不只是人和车,还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们的命运,也不只是承载渠系两边的连接和通达,更是一个中国北方湖城的另一种角色。

此外,与那些连接起渠系两端、小巧玲珑的小桥比起来,在工业时代修建起来的几座大型公路桥,更是凸显出一种现代工业的大气甚至是霸气来。这种大气或霸气,要么是通过引领宁夏平原上大型造桥的风尚来体现的,要么是在一桥飞连黄河两岸的气势中凸显出来的。

左右页图:图为青铜峡黄河铁桥。青铜峡位于宁夏中部,是黄河上游段的最后一个峡口。峡谷之中,两山对峙,水深流急,地势险要,是兵家必争之地。

宁夏的第一座黄河大桥

宁夏平原的乡村,不仅存留着许多展现乡村情韵的石桥、水泥桥,也留下了气势宏伟的大型桥梁。在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下游1.3公里处,就有一座锈迹斑斑的铁桥——青铜峡黄河大桥。这是出现在宁夏平原上的第一座大型桥梁,从1959年7月1日建成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它已经成了宁夏一处具有代表性的近现代工业遗产,夹在距离上游1.3公里的青铜峡大坝和下游2公里处的陈袁滩公路大桥之间。现在看来,这座显得多少有些沧桑的桥梁已经变得陈旧许多,而在它陈旧的面孔背后,藏着一段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1958年11月23日,黄河流经青铜峡境内陈袁滩附近的岸边,天气已经转冷,这是当地人开始“冬养”的季节。然而,在冰冷的河滩上,出现了一个个当地人没见过的帐篷,闪现着一个个操着外地口音的身影。这些人就是承造宁夏平原上第一座铁桥的兰州铁路局桥梁工程队,包括70名技工和近200名民工。他们利用冬季黄河的封河期间,开始在冰上架梁,大胆地使用木桩桥墩来支持重达150吨左右的大型钢梁。这些铁桥钢梁是在铁道部及兰州、西安铁路局的援助下,从渭南、临潼、峡东等地运到施工现场的,在中国现代桥梁建造史上也可谓是个特例。

1959年7月1日下午1点,随着时任宁夏自治区副主席吴生秀的剪彩,一列从河西段跨过唐徕渠铁桥的火车,在欢呼声中徐徐驶过黄河铁桥,奔向青铜峡河东工地。当时的青铜峡黄河铁桥是一座综合利用的桥,桥面可走火车、汽车、架子车和行人,是包兰线青铜峡车站至余桥12公里专用线之间的咽喉。该桥为半永久性桥梁,桥长292.3米,桥身由七孔折穿式花梁和折装式桥梁等组成,桥墩采用木桩及铁丝笼片石结构。桥面为车道,车道两边各设宽0.8米的木板搭制人行道。铁桥的建成为加速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以及促进宁夏经济发展、加强民族团结和巩固国防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青铜峡黄河铁桥的桥基是一种新型桥基——筏型基础。所谓的筏型基础,就是沿着桥梁中轴线的水下底部抛置大量石块,形成一条连接河底的矮石埕作为桥基,然后在上面建桥墩。在中国著名的桥梁中,只有位于泉州城东13公里处的洛阳桥采取的是这种建造方式。

只能行人的“文化铁桥”

二战前后,欧洲桥梁设计理论及钢梁材料传入中国。20世纪50年代期间,中国建造的部分桥梁利用了这些钢梁材料。如今,尽管铁桥已有多处出现生锈的迹象,但只要你站在青铜峡黄河铁桥端仔细端详,便会发现钢梁上仍镀有英文及生产年份标记,比如桥两端边跨部分所用的钢桁架,是由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卡内基钢铁公司或伯利恒钢铁公司制造的;桥两端的边跨钢梁上还标有“ALGOMA CANADA”(加拿大阿尔哥玛);中跨5组半穿式钢梁则标有“CAPGO FLEET ENGLAND ”(英国伦敦费利特)、“DORMAN LONG TECHNOLOGy”(英国多门朗公司)、“SKINNINGROVE”(英国北约克郡海滨小村),甚至还标注了从1944年到1947年不同制造年份的铭牌。

左右页图:中卫沙坡头黄河大桥位于宁夏中卫市常乐镇。该桥于2005年11月开工建设,2008年8月竣工通车。

此外,这5组中跨采用的是英国制造的ESTB军用钢梁(半穿式), 这些钢梁每组长35米,自重110吨,仅钢梁的安装就使用了3.5万个铆钉,所用原料来自英国北约克郡的铁矿厂,二战前后由位于伦敦费利特的英国多门朗公司制造。因此,青铜峡黄河铁桥的构件是跨在黄河上唯一的“多国联合体”。

据了解,铁桥分别于1964年、1980年、1990年进行了3次维修加固,此后25年间未进行维修加固。由于年久失修,桥墩有不同程度的沉陷、下移,桥面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钢架结构腐蚀情况严重,仅能通行摩托车、自行车。后来,面对铁桥存在文物损毁险情和防洪安全重大隐患,铁桥被迫禁行。由于承载了积淀几十年的无形的文化信息,铁桥的桥头立着青铜峡市的文物保护碑,表明它是宁夏第一处被正式纳入文物保护管理体系的近现代工业遗产。2015年,当地政府投资400多万元,对铁桥进行维修加固。同年7月,拥有56年历史的青铜峡黄河铁桥修缮加固工程全面竣工。工程完成后,铁桥作为文物保护单位主要用来方便行人通行,但仍严禁任何车辆行驶。

除了青铜峡黄河铁桥之外,位于青铜峡市叶盛镇东3公里处,还有宁夏历史上的第一座黄河公路大桥,即修建于1970年12月26日的叶盛黄河大桥。该桥在1969年9月开工建设,仅用1年零2个月就建成通车,是宁夏人自主设计施工的桥梁,曾是银川、吴忠、灵武、青铜峡4个城市的交通枢纽,为地区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时至2018年已通车46年。2006年以后,黄河宁夏段已有8座大桥飞跨两岸,叶盛黄河大桥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光荣退居二线,目前仅限小型车辆通行。

左右页图:不仅是铁桥、钢筋混泥土桥或水泥桥,宁夏境内还有浮桥、小木桥等形制的黄河桥。

不仅是铁桥、钢筋混泥土桥、水泥桥或是小木桥,青铜峡境内还有一座全长340米、宽4米的浮桥。这座在兰州军区工程兵科研所帮助下完成的浮桥,极大地丰富了宁夏平原的桥梁形制内容。此外,在青铜峡小坝镇西南15.5公里的国道109线上,1988年10月15日建成了宁夏第一座上下互通式的公路立交桥——青铜峡公路立交桥。

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桥梁已经不适合宁夏平原上的经济需求。2002年11月2日竣工的青铜峡陈袁滩黄河高速公路大桥,以1255.4米、宽34.5米的规模,成为目前黄河中上游最大的公路桥梁,也是宁夏平原上修建的第七座黄河公路大桥,使宁夏平原上自北向南全长253公里的石中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值得一提的是,在公路大桥的施工过程中,第一次引进当今世界一流水平的旋挖钻进行钻孔,还第一次利用了大跨度、自动化程度高的现代架桥机,创造了宁夏桥梁史上的新纪录。

猜你喜欢

铁桥钢梁大桥
钢梁的火灾行为及耐火影响因素研究
相关论
致敬!港珠澳大桥背后的江苏民企力量
数鸭子
城市建设者
港珠澳大桥通行全攻略
一种建筑钢结构用便于安装的钢梁
世界首座铁桥开始大修
铁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