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黄河大桥中原大地上的桥影往事

2018-07-09

城市地理 2018年5期
关键词:铁桥郑州大桥

据记载,从西周到民国时期的2000多年间,黄河决口多达1590次,重大的改道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每次决口、改道,洪水泛滥,都会给位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等地造成惨重的损失。

这些天灾一般是由特大暴雨造成的,但在抗日战争期间,蒋介石通过“以水代兵”的军事策略,不仅摧毁了黄河上的第一条铁路大桥,而且制造了一次巨大的惨案:花园口决堤事件,而这都是活生生的人祸……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对黄河大堤和黄河大桥进行了大规模建设,通过加高培厚、整修险工、淤背固堤、新建现代型大桥,消除了千百年来萦绕在人们身边的水灾隐患。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奋斗,绵延千里的黄河大堤犹如两道巍峨雄壮的“水上长城”,而一座座新型桥梁,如郑州黄河大桥、开封黄河公路大桥等,就像长龙般横跨在黄河之上,成为连接两岸的“安全长廊”。

上图:建成于2013年9月的河南郑州桃花峪黄河大桥,是郑州市区第四座跨黄河公路大桥。

“中国铁路大桥之母”的往事

黄河离开晋陕大峡谷后,便进入河南境内。在这里,两岸民众的交往要比黄河流经的其他地区都更为广泛,使黄河在河南境内的桥梁数量和形制也更多、更丰富。其中,仅郑州市境内就有郑州黄河铁路大桥、107国道郑州黄河公路大桥、京珠高速公路郑州黄河特大桥等桥梁。黄河流出郑州后,依然在河南境内留下了阿深高速公路大桥、开封黄河特大桥和106国道开封黄河公路大桥等著名桥梁。

在数量众多、形形色色的河南黄河大桥中,郑州黄河铁桥的历史故事最是让人唏嘘。

1906年1月16日,晚清政府特派太子少保、前工部左侍郎盛宣怀和全国铁路总公司督办唐绍仪前往郑州,与当地大员、百姓一道举行一座黄河大桥的竣工典礼。这座桥,便是被称为“中国铁路大桥之母”的郑州黄河铁桥。

郑州黄河铁桥,原名“平汉铁路郑州黄河大桥”,全长3015米,建成时共有102孔,深槽部分有跨长31.5米的半穿式钢桁梁50孔,桥梁基础用内径30厘米、外径35厘米、下端带有直径120厘米螺旋翼的铸钢管桩,但入土较浅,桥墩受冲刷甚剧,依靠抛投大量片石防护,勉强维持行车。尽管如此,它依然是中国第一座横跨黄河南北的钢结构铁路大桥,也是民国时期国内最长的桥。

在抗日战争中,这座黄河铁桥以牺牲自己而亮相于国人的视线中。1938年2月13日,郑州城被一片寒冷笼罩,更为日军即将逼近这座城市的恐怖氛围所笼罩。那天,24岁的国民党新八师上尉熊先煜奉命抵达黄河南岸的车站,他和新八师的全体将士一道,从郑州城来到这里布防并执行一道密令:如果日军逼近黄河北岸,就炸毁黄河大铁桥,使其机械化部队不能长驱直入。

那天晚上,熊先煜带领2个卫兵,拿着手电筒走上铁桥。寒风中的郑州,随处是从黄河北岸逃亡而来的百姓。先于他来到的工兵,已经完成了炸药的运输调集工作,古老的黄河铁桥随时面临着被炸毁的危险。次日,日军的轰炸机就开始飞临黄河铁桥上空,在郑州上空盘旋一番后,旋即返回,在飞离黄河铁桥几分钟后就扔下3枚炸弹,好在铁桥幸免于难。

15日午后,日军飞机再次来到黄河铁桥上空,投弹炸损桥梁的第82孔,使南撤列车受阻于桥上。日军的这次轰炸,更让国民党决策层下定了要炸毁铁桥、延迟日军南下的决心。对此,新八师师长蒋在珍曾叹息:“以我穿草鞋持步枪之兵卒,迎战日寇之坦克装甲,岂能战而胜之?”负责指挥工兵实施炸毁任务的熊先煜在日记中这样写道:“黄河大铁桥计长一百孔,每孔约四十公尺,为世界伟大工程之一。方今倭寇侵略,在‘焦土抗战’下,决定予以破坏,殊觉可惜!伟大的黄河铁桥,功在人民与国家,今天为了战略关系,不得不忍痛破坏……惋惜之余,惟祝愿抗战胜利,短期内能把新的黄河大铁桥重新建造起来。”

左右页图:历史的风云早已远去,新时代的郑州,桥梁纵横,贯穿市区南北,成为城市发展的大动脉。

17日凌晨5点刚过,横跨过郑州黄河大铁桥的最后一趟列车缓缓而来,仿佛在为这座具有特殊意义的桥梁书写着葬礼前的悼词。火车在铁轨驶过时发出的沉重之声,掩盖了黄河的流水声,那趟由闷罐车、平板车、客车组成的混合列,也成了这座桥梁的告别礼。当时,众多军人看着雪亮的车灯划破黄河上的夜色,听着列车经过铁桥时的沉重喘息,目睹着铁桥留在黄河上的最后一幕……5点1刻,熊先煜举起信号枪,向天空发出3枚白色信号弹。顿时,震天的爆炸声响起,黄河铁桥笼罩在滚滚浓烟和频频闪烁的火光中,成为黄河万里征程乃至万年历史中,最为惨痛的一幕!

然而,铁桥十分结实,在第一次爆破中仅仅损毁了3孔,其余97孔仅被伤了层“皮肉”,一个个巨大的桥墩依然骄傲地矗立在黄河上。国难当头,这种骄傲却迎来了17—19日连续三天无休止的爆破。那时的黄河呜咽着,记录下了这样一幕:桥床倒在水面上,桥墩也被炸得东倒西歪,昔日巍峨耸立的水上铁龙,已经被损毁成一副毫无生气的烂架子……

郑州花园口决堤事件

由于铁桥被毁,日军的机械化装备无法渡河,与国民党军队暂时形成了隔河对峙的情形,这让郑州乃至中原暂时免于陷入战火之中。

然而,在1938年6月4日,日军偷渡黄河,攻陷开封,对郑州构成巨大威胁。面对这种紧急的形势,蒋介石当即电令,做出“以水代兵”的军事决定,要求军队在河南中牟县的赵家渡口(简称“赵口”)掘堤,当夜24时放水。赵口在黄河南岸渡口花园口(位于郑州市区北郊17公里处)下游,距花园口大约40公里。从当时参与扒口的国民党军人的日记中可以得知,当天的掘堤工程遇到了很大的麻烦:由于施工的都是没有工程经验的军人,直到6月5日上午,他们才将大堤扒开,但因为口门太窄,河水流了两个钟头后,掘开的口门又被冲塌的堤身堵住了。

这时,开封已经沦陷,形势非常紧张。眼见如此,蒋介石和陆军上将商震命令各部加紧工作,掘堤的官兵昼夜不停,还用炸药和地雷进行爆破,但最终也没能把已塌陷、阻塞的口门挖开。1938年6月6日,第39军军长刘和鼎意识到第一次掘堤已告失败,就另派一团,在第一次掘堤点东边30米的地方,开始了第二次掘堤。同时,有关方面做好了第三次掘堤的准备。

这第三次掘堤的地点,就定在了花园口。6月7日晚上7时,第二次掘堤工程终于完成,但因黄河主流北移,沙洲阻塞了口门,扒口又告失败。于是,这场历史悲剧的主角——花园口出场了。负责花园口掘堤工程的,是以蒋在珍为师长的新八师。蒋在珍把几百名身强力壮的士兵编成5个组,轮番掘堤。这5个组每组工作两个小时,用卡车的车灯照明,通宵施工。

1938年6月9日上午9时,掘堤工程完成,开始放水。起初水势很小,一个小时以后,经过水流的冲刷,口门扩至十几米宽。第二天,花园口附近恰逢大雨,河水暴涨,滔滔黄水从花园口奔泻而出,水到之处,尽成泽国,这便是中国抗战史上与长沙大火、重庆防空洞惨案并称的花园口决堤惨案……

左右页图:抗战时期,被炸毁的郑州黄河铁桥和花园口决堤惨案等事件,深刻影响了当时中国的军事格局,日后则成为河南乃至全国人民不可忘却的历史记忆。

天堑从此变通途

如今,前往郑州游玩的外地人看得更多的郑州标志性桥梁是郑州黄河大桥。该桥于1958年5月动工修建,1960年4月建成通车,位于原黄河铁桥的下游500米处,是京广线上的复线铁路桥。望着大桥,你会看到72个桥墩从水里凸显而出,71孔构成全长2889.8米的大河长桥之景,在黄河桥影中是最美丽的一道。

在郑州附近,还有位于市区北郊15公里的花园口与北岸原阳县刘庵村之间的郑州黄河公路大桥。大桥于1986年9月建成通车,全长5549.86米,宽18.5米,中间9米为快车道,两边各有1米宽的人行道和3.5米宽的慢车道,桥名由邓小平题写,是目前全国最长的公路桥梁。

黄河出郑州不久,就来到了河南省开封市,开封黄河公路大桥就位于开封以东约20公里处,其全长4445.09米,宽18.5米,大桥南北引道总长10.2公里,全桥有108孔。

该桥于1989年12月建成通车,所在处为黄河下游河道“悬河”河段。黄河冲出峡谷进入平原之后,由于河道平坦,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淤积,致使河床不断抬高,年复一年,形成了高出地面的“悬河”。现在的黄河河床,一般比黄河大堤以外的地面高出3~5米,最高的达15米,而在开封大桥处,黄河河床已高出开封市区地面七八米。远远望去,河中船只就像在空中航行。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河道特征,一旦遇到较大洪水,下游河道极易冲决堤防,从而造成严重灾害。开封黄河大桥的建成则杜绝了民众渡河的危险。

每年12月到次年的2月,黄河还会结冰流凌,但开封只在1972年时出现过冰凌险情,大桥建成后未出现过冰凌险情,真正地做到了“天堑从此变通途”,成为联系开封两岸最安全的通道,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往来。

左右页图: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在河南境内建起了许多黄河大桥,结束了长久以来盘踞在当地人心中的洪水等灾害隐患。

猜你喜欢

铁桥郑州大桥
第九届“博博会”将在郑州举办
相关论
致敬!港珠澳大桥背后的江苏民企力量
数鸭子
港珠澳大桥通行全攻略
世界首座铁桥开始大修
《关于郑州的记忆》(部分)
郑州擂台赛纪实
铁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