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学术期刊信息传播路径探索
2018-07-07董德英
董德英
[摘 要] 新媒体背景下,学术阅读的经济形态、信息载体和传播平台都发生很大变化,学术阅读变成服务阅读需求为核心,注重学术信息传播、阅读、思考、分享、互动、评价等,学术阅读呈现浅阅读、碎片化、单篇化的阅读模式。传统学术期刊面临巨大的冲击和挑战,阅读群体在减少,数字阅读成为未来学术阅读的发展趋势。传统学术期刊要利用新兴媒体技术特点和优势,改变学术期刊的单一传播模式,明确服务对象与服务内容,创新服务理念,实现学术信息双向传播,实现学术阅读的规范化、有序化、数字化和社会化。
[关键词] 新媒体 学术期刊 信息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8) 03-0082-04
A Probe into the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Path of Academic Journals in the Context of New Media
Dong Deying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266071)
[Abstract] Academic readings economic form, information carrier and communication platform have undergone great chan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media convergence. Academic reading becomes service reading needs as the core,pay attention to academic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reading, thinking, sharing, interaction, evaluation, academic reading presents shallow reading, fragmented, and singularized reading patterns. Traditional academic journals face great impact and challenges, reading groups are decreasing, and digital reading become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academic reading. Traditional academic journals to use the emerging media technology features and advantages, change the single communication mode of academic journals, clear the service object and service content, innovative service concept, achieve two-way dissemination of academic information, achieve the standardization orderly, digital and social of academic reading.
[Key words] New media fusion Academic journals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新媒体背景下,学术阅读的经济形态、信息载体和传播平台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以App客户端、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兴起,改变了传统纸质学术期刊单一传播渠道,新媒体传播形式多样化、快速化、碎片化、范围广,这些特点适应现代学术阅读的便捷、专业与及时需求,对传统纸质学术期刊产生巨大冲击,也使传统纸质学术期刊面临着巨大挑战。传统学术期刊必须适应新形势下的转型升级,探索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传播媒介和平台,如何在新媒体背景下探索期刊融合之道,为学术期刊发展探索更广的生存空间和发展前景,需要每一个学术期刊出版行业者深思并努力为之。
1 传统学术期刊仍为学术信息的主要传播途径
尽管数字化媒介对国民的学术阅读影响力逐渐增强,但传统纸质学术期刊仍为学术阅读的主要来源,新媒体语境下“学术新媒体尚不能獨立存在,故传统学术期刊可以直接向新媒体转型,辅之以与新媒体融合发展”[1]。尤其在当今学术体制特别是学术评价及职称评审体制下,传统学术期刊的地位仍较为牢固,短时间内其主导地位仍不可动摇。现在大多数学术期刊将其数字化传播的权利授予中国知网、维普等期刊数据库后,学术期刊仍按其传统的模式按部就班地编辑和出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传统纸质学术期刊仍是学术阅读的主要来源和主要阅读模式。根据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统计数据,2015年出版期刊10014种,平均期印数和总印数均有较大下降[2],其中2016年中国知网共收录期刊10806种[3],其他如万方、维普、超星等数据库亦将大部分期刊收录其中,使学术期刊通过数字化平台进行学术信息传播,目前,这些数据库及平台成为学术传播的主要形态。
从现在的数字化环境来看,传统纸质学术期刊已经传播了很长一段历史,在学者的心中,已经对某些学术期刊或期刊栏目有所了解,且很多学术期刊对相对固定或潜在的作者和读者群体都有一定的沟通与联系,在约稿组稿方面保持着密切合作,传统纸质期刊出版后,常常寄送给这些学者和专家,稳住了传统纸质期刊的学术阅读群体。传统纸质学术期刊有自己的优势,如信息来源专业、权威、原创,拥有专业、稳定的编辑队伍和相对固定的读者群和作者群[4]。
传统纸质学术期刊不受限于网络、手机电源等条件限制,具有随时翻阅随时阅读的特性,并可在阅读的同时将延伸思考书之一角,延续了思维的连贯性。现在新媒体学术阅读成为年轻学者的阅读偏好,而许多已不再“年轻”的学者由于年龄和知识结构的限制,他们对新媒体学术阅读从观念到技术,再到阅读模式与习惯的形成都有一定的隔膜,要经历一段相对艰难的适应期。而且现今期刊发展体制与评价体制及人员的知识结构中,决定期刊发展命运的也多不是年轻人,对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方向决断也要经历一个过程。
据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6%,较2014年上升了1个百分点,其中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4.0%,较2014年上升6个百分点,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成年人图书阅读率2015年为58.4%,比2005年的48.7%增长近10个百分点,比2014年增长0.4个百分点[5]。从这一调查数据也可以看出,国民对传统图书及纸质资料的阅读习惯与倾向还是呈良好发展态势,说明传统纸质学术期刊等学术资料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传统纸质媒介很难被数字新媒体取代,纸质阅读已经成为国民的一种阅读习惯和阅读模式。
2 新媒体语境下学术期刊发展现状分析
2.1 传统学术期刊信息传播滞后
由于现有学术评价体系、学术机制等方面的因素存在,虽然纸质期刊依旧是学术期刊的主要出版形式和载体,但新媒体背景下,传统学术期刊受到极大冲击。同新媒体相比,传统纸质学术期刊有以下几个不足:信息传播速度慢、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单一、双向互动交流差等[6]。传统学术期刊有固定的刊期,主要以月刊、双月刊形式出版发行,学术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滞后;传统学术期刊主要以文字和图表的表现形式呈现,形式上过于单一,而新媒体下的学术期刊则以文字、图表、视频、音频等多种表现形式呈现,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传统学术期刊单向信息传播,与受众互动极少,难以获得受众的信息反馈,而新媒体下的学术期刊则在双向互动与交流过程中,加深受众与期刊之间的信息沟通,扩大学术信息的传播范围。
纸质学术期刊将学术信息提供给中国知网、万方、维普、超星等数据平台后,学术期刊的主体性和整体性即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学术信息需求者而言,这些数字化平台具备的搜索条件及范围又具体细分为主题、篇名、作者、单位、关键词、全文、摘要、参考文献等,体现受众的主动性和选择性,以零散的面貌极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也使纸质学术期刊的整体性减弱,“期刊不见了,因期刊而存在的刊物特色、编辑思想、编排风格、专栏结构、各专栏之间的呼应对话统统不见了”[7]。这些数据平台虽仍以传统学术期刊出版内容为主,却大大缩小了学术期刊与受众的需求依赖性。
2.2 学术信息服务对象和内容单一
学术期刊的发展宗旨秉持以内容为王,创新传播与服务方式,满足服务对象所需。学术期刊的职能不只是承载和汇聚优秀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将这些优秀科研成果快速、广泛地传播出去,使其尽快为受众所用,尽快产生良好社会效益,并及时得到用户反馈的信息,为学术期刊及学术信息的后续调整和持续发展服务。这就要求学术期刊在坚持“内容为王”的同时,与时俱进,以积极主动心态融入到新媒体时代,满足用户便利地获取所需学术信息,扩大学术期刊的学术核心竞争力与学术影响力。学术期刊的发展要以作者群和读者群为服务对象,及时将作者科研成果发表,及时将学术信息传递给读者,并及时收集读者的反馈信息,并通过新媒体进行作者、编辑、读者之间双向互动、沟通和交流,实现学术期刊的动态发展。
根据腾讯发布的2016年微信用户数据报告,2016年微信日平均登录用户达768000000人次,较2015年增长35%,50%用户每天使用微信时长90分钟,微信用户包括不同年龄阶段群体。在所发送的信息中,朋友圈原创内容占比达65% [8],可以说微信连接了每一个群体。
3 学术阅读模式与学术信息传播途径变化
3.1 新媒体技术改变学术阅读模式与信息传播途径
信息化时代,消费者既是大数据信息的接受者,也是这些信息的使用者,更是这些信息的二次传播者,QQ(群、空间)、微博、博客、微信(群、朋友圈)等平台传播着丰富的UGC内容。消费者可以在这些平台上及时获取、便捷阅读,亦可以在这些数字化阅读中思考、分享、记录、评论、讨论并转发,实现学术信息互动、沟通与交流。这些评论与交流既是学术信息效果的检验,也是学术信息的反馈,有利于学术信息的再次传播。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消费者将这些碎片化信息进行选择、提取、采集、分析、整理与利用,是现代多媒体融合出版有效对接并满足消費者阅读与写作等目标需求的重要数据资源,也成为数字出版选题与策划的重要依据。
当前学术阅读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网络、手机等数字化阅读模式已快速发展,深入人们的学术阅读生活,与传统纸质学术期刊一起,共同构成现代国民学术阅读习惯和学术阅读环境,改变纸质时代学术信息由中心外延的单向传播模式,实现了多渠道、多方式的历时共向传播,传播速度更快,传播方式更加多样,传播过程更为顺畅。学术期刊是传播学术创新成果,引领学科学术发展的重要平台。传统纸质学术期刊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在挑战中冲破局限与不足,进行学术信息纵横双向共时快速传播。
新媒体融合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发生了诸多改变,学术阅读呈现社会化阅读模式,学术阅读也变成以读者为核心,注重阅读、思考、分享、互动、传播、评价等,是一种“浅阅读”“碎片化”“单篇化”的阅读模式,便捷了阅读渠道,降低了阅读门槛,缩短了传播时间,促使人们阅读习惯和阅读媒介出现巨大变化。这对新媒体融合视域下学术期刊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也是重要的发展机遇。在数字化阅读时代,通过传统纸质学术期刊新媒介平台下的数字化学术期刊,满足社会化阅读需求,让学术期刊的信息符合社会不同群体的阅读习惯和特点,丰富期刊学术信息传播途径,体现学术期刊不同载体的利用价值[9]。
3.2 数字化阅读符合现代学术信息需要
新媒体时代,科研工作者的阅读需求趋向自定义阅读、个性化阅读、需求性阅读,新媒体平台为这些学术阅读需求提供了多样和便捷可能,学术期刊发展和编辑过程应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开放过程,不断适应新形势发展需求,不断接受新的思想观念更新,不断传播新的学术信息,从而改变传统纸质学术期刊只能依靠物质载体进行学术传播的局限,新媒体发展给学术期刊提供了更多传播渠道、更广阔的传播空间、更丰富的传播信息。
数字化阅读满足现代人学术阅读需求,据科学网调查,国内超过80%科研人员希望通过微信平台关注学术期刊发布的信息[10]。据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11],纵观1999年至2015年国民期刊阅读率变化图来看,期刊阅读量从57.0%下降到34.6%,降幅達22.4%。其中期刊阅读量2015年为4.91本,比2014年的人均6.07本少了19.1个百分点。而在数字阅读中,微信阅读最为普及,有51.9%的成年国民在2015年进行过微信阅读,同比增长17.5个百分点,增幅超过50%。在这次调查中,数字阅读首次明显超过纸质阅读。除了微信阅读,成年国民网络在线阅读首次过半,达到51.3%,同比增长1.9%;成年国民手机阅读率最高达到60%,同比上升8.2%个百分点,通过电子阅读器、Pad及光盘阅读等都有所增长。
数字化阅读已成未来发展趋势,符合现代人学术阅读需求,必然产生大量的学术阅读信息,形成丰富的学术阅读模式。随着学术群体的年轻化,这些数字化阅读数据将更为明显。
4 新媒体背景下学术期刊多样传播途径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1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打造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媒体,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要求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融合发展,遵循信息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介发展规律,强调互联网思维。所谓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媒介,是用来传递信息与获取信息的工具、渠道、载体、中介物或技术手段,是实现信息从一个信息源传播到其他接受群体或信息载体的技术手段。媒体有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之分,传统媒体指纸质传播媒介,新兴媒体则指手机、微信、微博、电子阅读器、电脑等新型信息传播媒介。“要真正把握传媒产业的发展方向及其产业发展规律、把握不同媒介形态竞争与融合趋势的资源博弈规律,就需超越传统媒介的认知方式,建构起新兴媒介演进的思维模式”[13]。新兴媒介带给我们的是丰富多彩的崭新生活体验,也使学术期刊与学术信息传播带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转折点和挑战点。
4.1 扩大学术信息传播空间
传统出版形态的单一化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多样化。传统纸质学术期刊因出版形式,存在着诸多限制,而数字化和网络化走向的学术期刊可借助现代多媒体手段添加声音、图片、视频、动画等,丰富学术期刊出版内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提高读者的审美观感,从而使学术期刊呈现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学术出版特征,使学术期刊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所创新。新媒体融合视域下的学术出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术期刊的出版价值,提供最具时效最有创见的学术信息,满足用户信息需求。
4.2 双向传播学术信息
学术期刊的传播应是“双向传播”,学术期刊为学术信息需求者和接受者传播学术信息,同时也要注重受众的信息反馈,并根据这些反馈,形成学术信息的二次传播或后续传播。在新媒体融合视域下,通过对学术信息的再次编辑和发布是“后编辑过程”[14],后编辑过程就是对出版后的反馈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加工,以此反馈信息对已经出版的期刊进行再设计、组织、审读和加工,形成新媒体形式下的新出版物或学术信息的再生产过程,这是也是纸质期刊出版后的后编辑过程[15]。受众所反馈的信息,基本上是基于他们的学术信息需求,对学术期刊投放学术市场的学术产品做出评价,对学术期刊提出动态需求及良性发展要求,通过反向传播,学术期刊也对以后发展有的放矢,以受众所需提高服务内容。纸质学术期刊通过再编辑过程,使数字化期刊的质量得到不断提高,提供的信息更加有效,符合现代传播需要及信息接受者与阅读者需要,更贴近现代阅读习惯,进一步扩大阅读范围。每一个编辑过程都不是原来编辑的重复,而是原有编辑过程的总结和延伸,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是不同形式学术期刊再产生的过程。在学术期刊不同传播形式过程中,可以通过信息反馈,及时发现期刊及学术信息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优化编辑水平及出版物生产过程,动态显示学术期刊发展过程,将编辑思维、编辑技能、期刊发展动态提升,跟进与时俱进的学术发展需求与读者阅读需要。
4.3 丰富用户学术信息需求内容
新媒体时代的学术期刊运作模式将从利用新媒体的技术和手段,走向“融媒体”发展,学术期刊在转型过程中,“应从提供产品走向整合协同流程创新,在经营战略上要从经营载体走向经营品牌影响力,从满足受众需求走向管理用户需求”[16]。具体操作上,新媒体语境下,优化纸质期刊、建立期刊门户网站、开发微信公众平台等,多位一体,通过不同的媒介与载体,将期刊所具有的目录、内容摘要、在线投稿信息、优秀论文推送、编辑部信息、读者反馈等内容及服务功能明显呈现,以便更好地突出期刊信息,为用户服务,满足作者、读者的阅读需求。除了经营好自家期刊品牌及内容的同时,学术期刊还要注重与中国知网、万方、维普、超星等数据平台的合作,通过这些平台扩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同时学术期刊信息平台或有件的学术期刊可与高校图书馆合作推出数字期刊的阅读与评论,将最新学术成果共享给学术信息需求者。
5 小 结
新媒体传播技术和特点给传统纸质学术期刊发展提出了新挑战,也赋予学术期刊及编辑工作以新的发展机遇。在经营好期刊内容的基础上,以服务为宗旨,以满足用户所需为根据,有计划有策略地实现学术期刊的新媒体融合发展。新媒体背景下,学术期刊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和功能,积极主动地融入新媒体发展中,通过利用多样性的媒体平台和载体,有效扩展学术期刊发展的广阔空间,缩短学术信息传播时间和距离,实现学术阅读的规范化、有序化、数字化和社会化。
注 释
[1]朱剑.学术期刊的新媒体转型与融合发展[N].光明日报,2014-11-03
[2]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5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EB/OL][2016-09-01]. Http://www.sapprft.gov.cn/sapprft/
govpublic/6677/875.shtml
[3]中國知网数据统计[EB/OL].[2016-09-01].http://navi.cnki.net/KNavi/Journal.html
[4]陈唯真.在新媒体时代传统科技期刊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3):561-563
[5]第13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EB/OL].[2016-04-19].http://www.bisenet.com/article/201604/158316.htm85
[6]刘伟.新媒体环境下学术期刊网络化发展的路径选择[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6,1(7):143-146
[7]朱剑.徘徊于十字路口:社科期刊的十个两难选择[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87
[8]2016年微信数据报告[EB/OL].[2016-12-28].http://tech.qq.com/p/topic/20161227029627/index.html
[9][10]王雨璠.论新媒体环境下的学术期刊传播力建设: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6(1):358
[11]第13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EB/OL].[2016-04-19].http://www.bisenet.com/article/201604/158316.htm
[12]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14-08-18].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387950
[13]杨保军.论新兴媒介形态演进规律[J].编辑之友,2016(8): 5-11
[14]高哲峰.论直接编辑过程和编辑总过程[J].编辑学刊,1998(3):14-17
[15]朱德东.论新媒体语境下学术期刊的后编辑过程[J].出版发行研究,2015(1):49-51
[16]陈卉.新媒体环境下学术期刊的转型:全国期刊编辑业务培训综述[J].新闻前哨,2013(9):23-24
(收稿日期:2017-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