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交流中的信任问题研究系统综述

2018-07-07许洁夏心悦

出版科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信任

许洁 夏心悦

[摘 要] 采用系统综述方法对56篇关于科学交流信任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整合。首先从期刊发表状况、作者情况、研究主题和学科、研究方法4个方面分析研究现状,其次总结科学交流中的信任来源于人际信任和系统信任,然后分析信任在科学交流中的决定作用、引导作用和激励作用,最后提出由信任发生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和信任的作用机理构成的科学交流信任问题的研究框架。

[关键词] 科学交流 信任 研究框架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2018)03-0013-06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rust in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Xu Jie Xia Xinyue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Abstract] This paper conducts a systematic review to analyze and integrate 56 papers about trust in the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Discuss the research status from 4 aspects: publication status, authors situation, research subject and method. Then summarize the trust in the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is derived from the interpersonal trust and system trust. And then find trust plays the roles in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such as decision, guidance and motivation. Finally, a research framework of trust in the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consisted of generation, influence factors and functions was put forward..

[Keywords]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Trust Research framework

1 引 言

科學交流是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研究者参与科学交流分享、传播研究方法和成果,既是促进科学知识的产生和科学发展的主要途径,也是对科研成果的认可和肯定。根据信息交流载体的不同,美国社会学家门泽尔(Menzel)将科学交流划分为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前苏联情报学家米哈依洛夫(А.И.Mikhailov)在1976年出版的《科学交流与情报学》中提出了科学交流模型(即米哈依洛夫模型),这一模型包括正式交流过程和非正式交流过程。正式交流如以专著和期刊为主的学术出版一直是近现代科学交流的主流形式。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研究者的个人交往得到强化和巩固,带来非正式交流的发展和复兴。无论是正式交流还是非正式交流,都需要构建良好的信任机制才能保证科学交流的正常进行,因为在科学交流系统中,信任机制为信息的有效传播提供心理基础和制度保障[1]。

“信任”这一概念来源于社会学、心理学。迈耶(Mayer)和戴维斯(Davis)等人认为信任是一方愿意处于另一方的行为使自己的利益可能受到伤害的状态,同时认为另一方有重要的作用,而不考虑监督或控制另一方的能力[2]。“在线信任”是信任在网络环境下的延伸,科里托雷(Corritore)等人认为在线信任是在线情形下,某人确信自身的脆弱不存在被揭露的风险的心理状态[3]。西美尔(Simmel)在《货币哲学》和《社会学》中对信任理论做了论述,他认为信任是重要的社会综合理论,这也被认为开创了当代社会学信任研究的先河。卢曼(Luhmann)认为信任是一个社会复杂性的简化机制。从经济学角度来理解卢曼的信任,则可以说信任是人类面对世界的复杂性,即面临诸多的、具有未来指向的行动可选方案时的一种次优选择[4]。吉登斯(Giddens)综合运用心理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全面而深入地探讨了现代条件下信任的起源、本质、类型、机制及功能,建构了较为系统的信任理论[5]。信任被认为是科学交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蔡小筱、张敏、郑伟伟等认为信任对虚拟学术社区用户知识分享和持续使用意愿有很大影响[6]。外国学者如安东尼(Anthony)、戴维(David)等则探讨了数字环境下科学交流中的信任问题的变化[7]。近年来屡屡爆发的学术不端行为暴露出学术系统中的信任危机,信任的缺失将导致科学交流效率下降,阻碍科技进步,所以研究科学交流的信任问题是必要且重要的。

本文采用系统综述的研究方法探讨科学交流的信任问题,目的在于了解信任在科学交流中的发生机制和作用机理,为之后的科学交流信任研究提供研究框架。本文提出的研究问题是:科学交流中的信任是怎么产生的?信任在科学交流中发挥什么作用?

2 研究方法

系统综述是指集合信息,对该信息进行批判性评价,并从多角度综合初始研究的结果的一种二次文献研究方法[8]。系统综述起源于医学领域,是循证医学汇总评价得到高质量研究证据的方法[9],之后逐渐被用于社会科学、心理学等领域。传统的叙述性综述通常涉及的问题范畴广泛,可能是某一领域、某一专业或者某一个研究方向的问题;没有明确说明文献检索的方法和途径,只检索部分文献,容易发生遗漏;以作者的选择判断为标准,主观性较强。系统综述往往集中于具体的问题,应用明确的检索方法和严格的研究步骤,全面搜集文献资料,采用定量或定性的方法得出一个综合性结论,弥补了叙述性综述的缺点。本文采用系统综述的研究方法,遵循格兰特(Grant)和布思(Booth)在2009年提出的SALSA研究框架,即:检索、评价、综合、分析[10]。研究过程具体分为以下步骤:制定综述计划、执行综述、结果分析和报告[11]。

本研究选取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作为检索平台。中国知网是目前覆盖范围最大、资源最全面的中文学术文献数据库,而WOS是跨越多种学科、覆盖全世界范围的权威引文文摘数据库。研究文献的主题为“科学交流中的信任”,排除了心理学、传播学等其他领域的信任研究。其次,确定检索词为“科学交流”“信任”,并使用布尔运算符AND。不限定文献的发表年限以确保全面检索文献。

文献筛选分以下三步进行:(1)按检索词在中国知网和WOS数据库中检索出相关文献100篇;(2)通过标题、摘要和关键词筛选出69篇与主题相关的文献;(3)阅读引言和结论进一步筛选出56篇样本文献。检索结果见表1。筛选标准为文献是否是关于“科学交流的信任”研究。然后阅读全文文献,并将文献信息导入Excel进行分类。

表1 中国知网和WOS检索结果

检索词 检索结果 最终样本

中国知网 “科学交流”AND“信任” 40 23

WOS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AND “trust” 60 33

注:表1 搜索截至2018 年3 月10 日。

3 研究分析

針对56篇样本文献,以下将先分析科学交流信任研究现状;其次,整合归纳信任的产生;最后,分析信任在科学交流中发挥的作用。

3.1 研究现状分析

以下从期刊发表状况、作者情况、研究主题和学科、研究方法4个方面分析科学交流信任问题的研究现状。

3.1.1 资源类型和期刊

从资源类型看,期刊文章有37篇,大约占样本文献的三分之二;其次是研究生论文,共有16篇;会议论文有3篇。大部分文章来源于图书情报档案领域的期刊。外文文献以《学术出版》(Learned Publishing)最多(8篇),其次是《信息科学与技术协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和《马来西亚图书情报学杂志》(Malaysian Journal of Library Information Science),各有3篇。中文文献以《图书与情报》最多,有两篇;研究生论文里以武汉大学和西南大学最多,各有3篇。

3.1.2 时间分布

从时间上看,文献发表分布在2000—2017年,总体呈增长趋势,相对而言外文文献递增趋势比较明显,中文文献比较平均。图2是样本文献时间分布趋势。在2000—2009年有10篇文献发表,从2010年开始文献数量迅速增长,截至2018年3月共发表46篇文献,占样本文献的82.14%。发表最早的是美国学者克林(Kling)和麦基姆(McKim) 在2000年发表的《不仅是时间问题:科学交流电子媒介支持系统的领域差异》(Not just a matter of time: Field differences and the shaping of electronic media in supporting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12],该文探索了电子媒体在科技交流中的使用,2000年尚处于电子革命早期,电子媒体的适用范围逐渐扩大,引起了学者的注意。

3.1.3 地域和作者

图3是56篇样本文献的作者地域分布,可见研究者地域分布比较集中。以中国、英国和美国为代表,对这一主题展开研究的学者较多。外国学者中,英国学者戴维(David)发表了11篇文献,同样来自英国的学者安东尼(Anthony )发表了8篇文献,其中大部分是关于一项为期三年对科研“青椒”( Early Career Researcher, ECR)的纵向研究项目的成果,该项目旨在探究术交流习惯的改变,涉及同行评议、论文发表等;同时两位学者也都积极探讨数字环境给科学交流带来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信任的变化。中国学者最早开始这一主题的研究是在2008年,林青松发表了题为《学术交流虚拟学习社区诚信问题研究》的文章[13],从虚拟学术社区的信任问题出发论述虚拟学术社区存在的诚信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之后,中国学者也多集中于虚拟学术社区和社交媒体中的信任研究,其中贾新露(2篇)侧重结合信任因素,研究微信科学交流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甘春梅(2篇)则侧重学术博客用户的行为研究和心理诱因研究。

3.1.4 主题演变和学科分布

关于科学交流信任问题的研究,研究主题随学术环境的变化也在发生演变。2000—2009年的中外文献尚未明确“信任”这一主题,此时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科学交流系统的影响有限,学者们刚开始探索电子期刊、讨论组、机构存储等带来的变化、使用上的学科差异以及学者对其的看法态度。2010年开始,学者们的研究重点转移到虚拟学术社区和社交媒体上来。2011年“信任”出现在博茨瓦纳学者穆图拉(Mutula)发表的文献标题中,该文献探讨了数字学术的道德和信任问题[14]。此后,越来越多的外国学者针对“信任”这一具体的研究主题开展研究,比较多的是关于开放存取的信任研究。同一时期,中国学者主要研究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信任被认为是其中一个影响因素。2015年,基于信任视角的科学交流研究开始出现。

从学科分布上看,研究文献主要来自信息科学领域,包括图书情报档案领域和计算机科学领域。此外也有少量来自于社会科学领域和经济管理领域。

3.1.5 研究方法

科学交流的信任问题中,定量研究是相对主流的研究方法,有25篇文献采用了这一研究方法,常见的有问卷调查、实验研究、构建模型等。其次是定性研究方法,例如文献调研、案例分析等。具体结果如图4所示。

3.2 信任的产生

信任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其产生也是复杂、多元的。社会学中不同的学者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例如卢曼在西美尔信任理论的基础上,从系统理论和符号功能主义视角, 对信任的类型做出了明确的区分: 人际信任和系统信任[15]。人际信任建立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长时间互动形成的感情基础上,而系统信任则是建立在法律、经济、规则等的制度基础上。关于科学交流中信任的产生,学者们也有不同的看法,具体见表2。

表2 信任的产生

信任的产生 文献来源

系统(制度)信任、个人信任 戴维(David Nicholas)、安东尼( Anthony Watkinson)等[16]

直接信任、间接信任 许洁,邵萍等[17]

系统信任、人际信任(认知信任、情感信任) 郑伟伟[18]

成员之间的信任(对能力、品行的信任)、成员对社区的信任(基于认同、管理的信任) 徐美凤[19]

人际信任(对成员能力的信任、对成员正直/善行的信任)、对服务提供商的信任 甘春梅[20]

社区成员之间的信任、对社区管理的信任 林青松[21]

虽然学者们对信任的产生有不同的看法,但存在一定的共性。总体来说,科学交流中的信任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建立在成员之间的信任,即人际信任,这种信任受到成员的个人因素和成员之间的交互因素影响。个人因素既有客观的个人信息,例如年龄、性别、职称等,也包含如认知、经验、情感、能力、信任倾向这样的主观指标。信任倾向是一种依赖他人的外在意愿[22],与个人长期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甘春梅、王伟军[23]对学术博客环境下信任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成员的熟悉、感知的成员声誉、信任倾向都会对成员能力的信任和对成员正直/善行的信任有显著影响。成员之间的交互因素包括互惠、相似性。互惠指双方在交换过程中一方给与另一方利益,另一方也会给与回报的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规范和个人意识。相似性指个人对所属群体的认同,一个群体具有相同的价值观、目标、兴趣,群体内的个体对群体的认同就越高,个体间也更容易产生信任。人际信任很大程度上由成员的个人判断决定。

二是成员对科学交流系统的信任,表现为愿意向某个期刊投稿或者愿意使用某个学术网站。学术系统为研究者的交互提供了平台,系统中的信息质量、管理、技术、隐私保护等都会影响用户对系统的信任。其中信息质量是关键,这涉及信息来源和质量控制。通常认为来源权威可靠、内容真实的信息质量更高,也更容易获得信任。在学术期刊评价中,有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率等可以量化的指标来衡量期刊的学术水平和论文质量。质量控制的目的是消除交流系统中各个环节可能引起不满意或者不合格的因素,图书出版中的“三审三校”、学术出版中的“同行评议”都是典型的质量控制手段。国外学者布兰卡(Blanca)等[24]和卡罗尔(Carol)[25]等的研究都论证了同行评议在传统学术期刊和开放存取中对构建信任的重要性。技术和隐私保护在数字环境下显得格外重要。技术关系虚拟学术社区的正常有效运作,以及用户由此产生的便捷性、可用性、及时性等良好体验都能帮助用户产生依赖关系;互联网时代面临严峻的信息泄露问题,一个虚拟学术社区如果能提供有力的监督和保護措施,保证用户信息的安全,可以为用户营造安全感。吴志杰(Wu Jyh-Jeng)等人的研究证明了虚拟社区的监督和保密措施对用户的信任建立有显著影响[26]。

3.3 信任的作用

现有的研究从多个角度出发探究了信任的作用:(1)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交往过程是一个交换过程,知识共享是一种社会交换行为,知识共享主客体间的信任是建立有效共享、交流互动渠道的前提[27];(2)社会资本理论中信任是社会资本的关键性测量指标[28];(3)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在社会中按一定标准形成不同的群体,个体对自己所属的群体会产生认同,而信任对实现社会认同有重要作用[29];(4)知识发酵理论将知识活动过程类比为生物学中的发酵过程,在虚拟学术社区中,信任是一种提高知识交流效率的最重要的知识酶[30]。

整合样本文献,可以发现信任在科学交流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信任决定研究者的发表和分享,尤其在出版期刊和学术社交工具的选择上。研究者在决定在哪本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或者使用什么学术社交网站或者工具分享成果时,期刊和学术社交网站或工具的声誉是最重要的因素,甚至决定作者的发表和使用。声誉好的期刊或学术社交网站更容易使作者产生信任。此外,多项研究也表明信任是用户知识共享行为和持续使用的直接影响因素。

(2)信任引导学者的引用行为。有研究表明研究者们往往出于知道作者、了解论文内容、引用支持他们的研究方法、了解作者所属机构或团队这几个理由发生引用行为[31],可见引用是发生在一定的信任基础上,既是对作者的信任也是对内容的信任。

(3)信任激励学者的研究和交流分享。信任是别人对某项研究或者某位研究者的肯定和认可的表现,也是其影响力的一种表现。信任产生的是不同于物质奖励、职位升迁的内部激励,研究者可以从别人的信任中获得成就感,激发他们进一步研究。另外,信任能够降低研究者对风险的感知,创造一种心理安全感,促使他们进行交流和分享。

4 科学交流信任研究框架

由此,本文提出科学交流中信任问题的研究框架,如图5所示。

该研究框架由信任的发生机制(包括信任的影响因素)以及信任在科学交流中的作用构成。科学交流中的信任来源于人际信任和系统信任,人际信任受个人因素和交互因素影响,系统信任受如信息质量、管理、技术、隐私保护的系统因素影响。信任在科学交流中发挥决定作用、引导作用和激励作用。

本研究采用系统综述的方法分析当下科学交流信任研究的脉络发展和研究现状,为以后的信任研究提供论证基础和研究方法。同时,分析总结信任在科学交流中的产生机制和作用机理,构建科学交流信任的研究框架,希望以后的研究能从中得到启示,寻找到突破点。信任关系科学交流的效率,影响学术科研的发展,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揭示如何构建和提高信任来促进科学交流。

注 释

[1][17]许洁,邵萍,殷梦羚.信任视角下的网络学术期刊质量提升策略[J].出版科学,2015,23(2):80-84

[2]Mayer RC, Davis JH, et al. An Integrative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Trust[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5, 20(3):709-734

[3]Corritore CL, Kracher B, Wiedenbeck S. On-line trust: concepts, evolving themes, a mode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 2003, 58(6):737-758

[4]王健红,张娜. 信用本质的两种观点:基于卢曼的信任理论[J].征信,2013(11):7-12

[5]董才生. 论吉登斯的信任理论[J].学习与探索,2010(5):64-67

[6]蔡小筱,张敏,郑伟伟. 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图书馆,2016(6):44-49

[7][31]Watkinson A, Nicholas D, Thornley C, et al. Changes in the digital scholarly environment and issues of trust: An exploratory, qualitative analysis[J].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 2016, 52(3):446-458

[8]转引自:邱璇.系统综述:一种更科学和客观的综述方法[J]. 图书情报知识,2010(1):15-19

[9]曹卉娟. 浅谈系统综述步骤及中文发表的系统综述常见问题[J].询证护理,2016(3):129-131

[10]Grant MJ, Booth A. A typology of reviews: An analysis of 14 review types and associated methodologies[J]. Health Information and Libraries Journal, 2009, 26(2):91–108.

[11]Tranfield D, Denyer D, Smart P. Towards a methodology for developing evidence-informed management knowledge by means of systematic review[J]. 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3, 14(3):207-222

[12]Kling R, McKim G. Not just a matter of time: Field differences and the shaping of electronic media in supporting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2000, 51(14):1306-1320

[13][21]林青松. 学术交流虚拟学习社区诚信问题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30):595-597

[14]Mutula SM. Ethics and Trust in Digital Scholarship[J]. Electronic Library, 2011, 29(2):261-276

[15][28]周治伟. 西美尔信任理论述评[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4):15-17

[16] Nicholas D, Watkinson A, Volentine R, et al. Trust and Authority in Scholarly Communications in the Light of the Digital Transition: setting the scene for a major study[J]. Learned Publishing, 2014, 27(2):121-134

[18]鄭伟伟. 基于信任关系的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共享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5:4,16-24,75-78

[19]徐美凤. 基于CAS的学术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1:12-17,28-34

[20]甘春梅. 学术博客用户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12-15,43-44,76-82

[22]Colquitt JA, Scott BA, LePine JA. Trust, trustworthiness, and trust propensity: A meta-analytic test of their unique relationships with risk taking and job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7, 92(4):909-927

[23]甘春梅,王伟军. 学术博客环境下信任形成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5,38(01):110-114

[24]Rodriguez-Bravo B, Nicholas D, Herman E, et al. Peer review: The experience and views of early career researchers[J]. Learned Publishing, 2017, 30(4):269-277

[25]Tenopir C, Levine K, Allard S, et al. Trustworthiness and Authority of Scholarly Information in a Digital Age: Results of an International Questionnaire[J].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6, 67(10):2344-2361

[26]Wu JJ, Tsang ASL. Factors affecting members' trust belief and behaviour intention in virtual communities[J]. Behaviou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8, 27(2):115-125

[27]张琦涓.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知识共享中个体因素的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4(5):74-76

[29]潘敏. 信任问题:以社会资本理论为视角的探讨[J].浙江社会科学,2007(2):104-108

[30]王东. 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共享实现机制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21-23,49-50

(收稿日期:2018-04-02)

猜你喜欢

信任
关于信任:最重要的十件往事
打造组织的信任力
重拾的信任
信任一个贼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从生到死有多远
没有被“憋死”的信任
信任
信任
因为信任 所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