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童话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8-07-07赵政雄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童话问题农村

赵政雄

内容摘要:小学课本中选编了大量的童话作品,遗憾的是,农村的不少教师没有在认识人物中汲取童话的价值取向,没有在体悟语言中渗透童话的思想主旨,没有在角色体验中发挥童话的育人效能,导致童话教学出现了高耗低效的尴尬局面。

关键词:农村 童话 教学 问题

《辞海》对“童话”是这样定义的:“童话,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像、幻想和夸张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生活,增进儿童思想性格的成长。一般故事情节神奇曲折,内容和表现形式浅显生动,对自然物的描写常用拟人化手法,能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充满浪漫和诗意情怀的童话成为每个人心中最美的梦,可惜的是,农村小学的童话教学存在诸多问题。

一.没有在认识人物中汲取童话的价值取向

鲜明可感的人物形象是童话文本的核心,更是作者创作童话过程中最为关注的问题。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笔下就诞生了众多世界级的经典童话人物,为世人所津津乐道。可以说,童话人物开启了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然的旅途。农村小学的童话教学,没有引导学生借助童话的故事情节,关注童话人物的品行,从童话人物中汲取为人处世的正能量。如,《三袋麦子》中小猪、小牛、小猴对待麦子的不同方法,就彰显了三个完全不同的人物形象,更是生命个体人生价值观取向的典型代表。小猪依靠自己的心灵手巧,直接将麦子制作成各种点心,属于典型的享乐派;而小牛先是保存,等其他食物吃完再享用这些麦子,是勤劳与借鉴的代表;而小猴则将这些麦子作为种子,生生不息,保障了以后的生活,很有眼光。教师应该借助童话文本,引领学生从这三个小动物身上探寻生活中的每个人,包括自己,形成契合自己的价值观取向,为做人立世铺垫。

二.没有在体悟语言中渗透童话的思想主旨

童话的故事虽然简短,却能产生出巨大的育人能量,给人以无穷的启迪,让学生明辨是非。但这种思想的传递要基于语文教学的原则之下,要引领学生从文本的语言入手,穿越文字表层的藩篱,直抵文本的内核,品味感受童话故事中蕴藏的真理,从而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例如,《蒲公英》一文中以两颗蒲公英种子没有听从太阳公公的嘱咐而教训惨痛的经历,让孩子意识到决不能被表象所迷惑。这个道理要让孩子在感知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习得。因此,教师可以抓住文本中“波光粼粼”“金光闪闪”与“黑黝黝”“黑黑的泥巴”进行对比,引导学生以自己的语言描述事物的具象表现,从而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景象以及这种景象背后所蕴藏的内涵,最终建立“外在表象”与“不切实际”之间的逻辑联系,为感悟文本哲理铺设桥梁。中低年级学生对是非善恶的观念尚无法辨析。这一案例中,教师紧扣文本语言,使学生在阅读体悟、联想表达中丰富认知,形成积淀,实现学生语用能力和思想认识的全面提升。

三.没有在角色体验中发挥童话的育人效能

童话的文体特点决定了童话的教学要引领学生与文本内容、与文本人物进行真正的对话。针对中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可以借助真情诵读与角色表演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这样使学生的身心浸润在童话文本的情境之中。在朗读时,教师应该着力引导学生从童话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等细节入手,感受人物思想情感,借助有声语言加以再现。这样不仅促进学生对文本语言感悟能力的提升,而且为角色表演进行了有效的铺垫。在表演中,学生不仅仅通过有声语言,还以表情、肢体语言等表达自己对人物的理解,更为全面、立体地呈现文本。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将教材中的童话创编成适合自己表演的剧本,这样深化学生对童话内涵的感知,也借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由于学生能力的限制,加之对剧本体裁认识的不足,教师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还是以《三袋麦子》一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先引导学生将课文中描写三个动物和土地公公的语言圈画出来;接着,引导学生深情诵读,并想象這些人物可能还会说些什么,这样为剧本创作提供第一手资料;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人物的形象特点,对他们言行进行补充拓展。剧本改编后,教师可以借助音乐、装饰等为学生营造适切的表演情境,让学生投入表演,从而感受童话、读懂童话。

童话有其独特的文体特点和规律,教师要全面把握童话特点,开掘童话的教学价值,真正发挥童话的育人效能,为学生言语生命和人格的协同发展奠定基础。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农村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课题立项编号:GS[2017]GHB1770)子课题。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汉家岔镇教育管理中心)

猜你喜欢

童话问题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