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农村初中寄宿生德育管理的现状及成因
2018-07-07马玉福杨子彬
马玉福 杨子彬
内容摘要:本文论述了民族地区农村初中寄宿生德育管理的现状和成因;形成原因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
关键词:民族地区 农村 初中 德育管理
由于我校地处西北边缘少数民族地区,受地域及历史因素影响,本地区各农村初中均存在占相当比例的寄宿生。这些学生长期离开父母,缺少家庭方面的管教,表现为遵纪守法意识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加之目前初中适龄青少年家庭独生子女数多,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娇惯,使其形成不良的习惯。所以,加强对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德育管理,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事。现就以我校为例,对民族地区农村初中寄宿学生的德育管理现状及成因做一浅析:
一.农村初中德育工作的现状
由于地域、歷史、环境、观念等多方面的影响,我校在寄宿生德育工作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农村孩子与生俱来的许多传统美德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凸显;相反,一些狭隘的哥们义气、讲粗话、动辄出手、自私虚伪、娇气任性、好逸恶劳等不良习气却在越来越多青少年身上日渐明显;学生中拉帮结派、欺凌、早恋、与教师发生冲突现象日渐增多。有的学生虽经学校反复教育却反复再犯,学校不能严肃处理,教师又不能严厉批评,造成问题学生相互影响、持续增多,老师无法管理的尴尬局面,给学生今后的成长留下了极大的隐患。尤其是寄宿生,因缺少父母监管而表现得更为突出。
二.农村初中品德状况形成的原因分析
1.家庭方面
我校,父母外出务工的留守学生占相当比例,他们多是隔代抚养或寄宿在学校里,监护人基本上只限于满足学生物质上的供应,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思想道德教育进行得很少甚至缺失;父母外出打工归来,由于觉得关爱缺失,就在物质方面加倍补偿,忽视了对孩子品德的培养;有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把子女送到了学校,他们就完成了任务;随着国家对农村建设和投入力度增大,农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有的家长认为读书无用,花很多钱读大学还不一定找得到工作,只要子女长大,初中毕业,外出打工就行了;有的离异家庭甚至把孩子当作负担,推来搡去,对孩子的身心是一种摧残;家长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孩子的德育认识不够,认为供给孩子吃穿和学习用品就够了,很少关心孩子良好品德习惯的培养等。这些孩子家庭教育的缺失,严重影响了他们良好品德的形成。
2.学校方面
(1)重视不够
学校虽然说是以德育为首,设立了德育领导组织并制定了相应的计划、制度,但实际落实并不到位。德育工作只要不发生大的事情,就能向各级交差;德育工作不能具体量化,各上级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也是差别不大,因而就应付了事。学校德育工作形成重形式,轻过程、重说教,轻活动、有活动,无效果、重课外,轻课内的低效格局。
(2)教育形式呆板
整个初中阶段,学校虽开展了诸如读书、感恩、法制、诚信等有针对性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但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学生缺少感受和体验的自我教育过程,简单的说教使德育教育的目标很难实现。
(3)教育合力缺失
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重教书,轻育人;重教学,轻思想,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成了政教处和班主任单方面的职责,难以形成合力。
3.社会方面
(1)社会环境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学校的周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大。校外摊点任意向学生出售香烟、烈酒等商品,甚至采取赊欠方式出售,且数额较大;游戏厅、网吧对学生开放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又无能为力,目前相关行政部门联合治理又未形成长效机制,根本问题无法得到解决。
(2)不健康文化对学生的负面影响。由于初中生辨别、自制力弱,他们容易迷恋那些武打、凶杀、色情的小说或影视画面。个别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哥们义气以及早熟早恋倾向,大多数与他们所涉猎的文学影视作品及周围环境有关。另外,一些城市地区的学校发生的反面典型事例,随着有关方面的宣传报道或者预防性的教育活动,反而使个别青少年由耳闻到眼见,进而效仿。
总之,民族地区农村初中寄宿生德育管理工作的现状令人担忧,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比较复杂,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还未形成。但是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也不是立竿见影的事,学校德育管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只有我们认真分析,理清思路,找准办法,就一定能做好。
课题:甘肃省十三五规划课题论文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华藏寺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