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问题学生的类型及其教育策略
2018-07-07王海河
王海河
内容摘要: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表现不佳,或学习不好的学生。有的称之为“德困生”、“学困生”,或笼统称之为“问题”学生。教育这些学生要分析他们的类型、成因,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关键词:问题学生 类型 成因 策略
一.问题学生的类型及表现形式
1.“目标实现困难”类学生。“做事困难生”的产生,不仅取决于学生的做事实际,而且与学生的个性特点及人生观和价值观相联系。有些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太高,即使相对比较优秀,但由于做事实际与目标还有距离,仍会产生“困难”的感觉。
2.“动力缺乏”类学生。问题学生的问题,既有智力上的原因,也有情感因素。有些学生对自己要求很低,比如,在學习上,问题学生常常是只要课堂上大致能听懂就满足了,低目标的实现没有多大的难度。因此在较多的情况下感觉到很“轻松”。这类学生从外表形式上看,缺乏热情,不求上进,依靠外力推动一下,能努力几天,时间不长又依然如故。
3.“知识接受困难”类学生。一般说老师授课的进度及作业布置的难度都是以班级中等左右接受能力的学生为基础的。这样势必有一部分中等偏下的学生课堂上知识接受产生困难,在规定的时间内难以完成各科作业。而对这类学生,应在保护他们自尊性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辅导工作。有些学生差在学习习惯上。
4.“缺乏创造激情”类学生。学习需要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而互动的前提是双方能共同营造一种便于交流的氛围。交流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未知的过程,是双方创造性活动的展示。许多学生习惯于上课被动地“认真听讲”,而疏于积极思考。使相当一部分同学不在将学习看作一件有趣的事情,他们的外在表现是应付学习,而内心深处是厌恶学习。
5.心理障碍类。问题学生的心理表面自尊与内心自卑的心理失衡。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与赞扬,尤其是老师和同学的夸奖更令他们感到鼓舞和满足。“问题学生”的这种心态表现既强烈又隐蔽。这是由于他们的缺点、弱点比正常学生的多,经常受到别人的冷落和嫌弃而产生的自卑心理影响而造成的。
二.问题学生的问题成因
1.学习负担和压力过大。学习压力和负担之大是无须讳言的,一个认真的中学生,每天的学习时间不低于10小时,这种压力和负担,对于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期的中学生来讲,确实是不适当的。
2.家长期望值太高。当前的中学生的家长们无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于子女提出不切实际的期望目标,致使不少学生“跳起来也摘不到桃子”,甚至“搭起梯子也摘不到桃子”,久而久之,难免不灰心气馁,产生厌学情绪,甚而逃避或放弃。
3.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家长过度的唠叨、责骂、猜疑、嘲讽甚至动之以拳脚或不切实际的加大学习量,使学生有可能产生抵触情绪进而演化为厌学情绪。
4.单亲及后双亲家庭对子女的伤害。随着离婚率日渐攀高,单亲及后双亲家庭越来越多,残缺家庭如处置不当,可使相当多的子女因对父母抵触、不满的情绪而产生失望和厌学情绪。
三.问题学生的教育策略
1.发展引导。青少年的发展不是自发的,随意的,而是有目
的,有方向的,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不是老师确定的,而是由有关行政部门根据社会需求决定的,老师接受社会的委托,专门从事青少年学生发展的引导职责。发展的方向是多维的,包括生产、科学、技术、行政、管理、音乐、美术等。当然,一个人不可能样样都精通,但作为教师应当尽量都学会一些,这样才能全方位开发学生的潜能,才能有效地发现学生的特长。
2.心理矫正。青少年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激烈的竞争、沉重的学习负担,心理压力,难免会造成精神和心理异常和行为异常现象,如焦虑、压抑、暴躁、孤僻等,这些是不能全靠思想政治工作解决,要靠老师感化、疏导和矫正,才能使其自我调节和适应,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3.榜样示范。中学生是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发展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初步形成时期,由于他们的社会经历有限,他们急需的是榜样的示范,以便在心理上、行为上参照模仿而起步。教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正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4.德育为先,常抓不懈。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班级管理工作的一项长期而艰辛的任务。中学生的社会意识在增强,对一些问题逐渐有了自己的看法,但由于他们在生理、心理发展上还处于不成熟、不稳定的阶段,他们的知识和经验比较少,辨别是非、真伪的能力也还比较差,有些学生脱离实际而自我设计,这就需要教师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常抓不懈。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汉家岔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