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芭”的悲剧性多重解读

2018-07-07黄自伟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悲剧性解读

黄自伟

内容摘要:《素芭》是泰戈尔的一篇短篇小说,读过《素芭》小说的读者,在内心深处总会受到深深的震撼。素芭遭遇坎坷,命运多舛,充满了悲剧色彩。本文试对素芭的悲剧性进行多重解读。

关键词:素芭 悲剧性 解读

《素芭》是印度著名作家泰戈尔的一篇短篇小说,被选入高中语文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虽然小说篇幅不长,但艺术水准却是大家手笔。无论是描摹人物的细腻传神,还是表现主题的丰富深刻,都令人赞叹。大凡读过《素芭》小说的读者,在内心深处总会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方面为素芭的明净美丽而惊叹,一方面又为素芭的悲剧命运而忧伤。素芭就像是乡野的一朵白莲,寂静而倔强地盛开生命的花朵,芬迷人,却躲不过狂风暴雨的摧折,凄然凋萎。素芭遭遇坎坷,命运多舛,充满了悲剧色彩,这或许正是小说能触动读者内心最柔软处的原因,也正是小说的艺术魅力之所在。素芭的悲剧性笔者认为有以下四重。

一.一出生就注定是一场悲剧

素芭出生在印度一个名叫琼迪普尔的小村庄,她出生的时候,家里已经有了两个姐姐,更糟糕的是,她不仅“又是”一个“女儿”,而且是个“哑巴”女儿。她的父母先前已经“费尽了周折,破费了钱财,两位姐姐好歹出阁嫁了人。如今,小女儿素芭犹如一块硕上的无言石头,重重压在父母的心田上”。这在讲究嫁妆制度的印度,“哑女”素芭的降临对这个家庭而言,不是欣喜,而是累赘乃至灾难。因为按照传统,女儿出嫁需要女方父母置办嫁妆,嫁妆越丰厚,女子到婆家后地位就越高,否则,在婆家就会受到歧视甚至是迫害。这对于有三个女儿的巴尼康托一家而言,无疑是一场灾难。

更糟糕的是还有种姓制度这一无形的枷锁。这种形成于印度古代吠陀时期的种姓制度,把出自梵天神的不同部位的人分成四类,即出自梵天的口的婆罗门阶层、出自梵天的两臂的刹帝利阶层、出自梵天的腿部的吠舍阶层和出自梵天的脚的首陀罗阶层。以此来决定各等级的高低贵贱,也彰显神意的不可违背性。因此,各等级间不得通婚,下层要攀升到上层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有上层娶了下层的女子,他们生的孩子也不能被视为上等阶层。而素芭偏偏是一个下等阶层人家里的一个哑巴女儿。“现在,父母为操办她的婚姻大事而焦急不安,村人也到处谴责他们,甚至要把他们逐出种姓的流言飞语,到处扩散着。”

“嫁妆不仅影响女孩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而且还会影响到家人之间的感情。很多贫穷的父母会因为付不起女儿的嫁妆而将她们视为负担。……将女儿的出生视为神对自己的诅咒。这些印度教家庭往往会因担心女儿将来的嫁妆会拖垮自己而对女儿产生强烈的歧视和厌恶感。”①为此,我们方能明白身为素芭的母亲不仅不怜爱这个小女儿,还把她视为“自身的一个残疾”“奇恥大辱”“胚胎的污点”“因而她始终沮丧不堪”。作为女性的母亲,她自身经历的成长和为两个女儿的出嫁费尽财力心力,都让她更加厌恶和痛恨一个哑巴女儿,也更能深味哑巴女儿在这个社会中的地位以及给家庭带来的不堪的遭遇。

素芭降生在这样的人世间,注定就是一场悲剧,生活在有着嫁妆制度和种姓制度下的人们,包括素芭的父母,给予这个哑女的就只有歧视和嫌恶了。“她犹同寂静无声的晌午,无声无息,无亲无朋,孤寂地伫立着”。

二.在自私冷漠的社会中孤立无援

素芭的父母待她尚且如此,就更不必说村庄里的人们了。“人们在素芭面前,毫无顾忌地对素芭的前途,发表了各色各样令人担扰的议论。”“寻常的男女孩子都对他情有一种敬畏的心理,不敢接近她,和她一起玩耍。”没有人在乎素芭的感受,也没有人关心同情她,就连小孩子也敬畏她,疏远她。素芭就像是不祥之物,让人恐慌而嫌恶。以至于她“内心始终祈祷着,众人若把她遗忘掉,那就该万事大吉了”。

与描写村庄里人们的刻薄与冷漠不同,小说第二、三部分展现的却是另外一幅温柔美丽的画卷,体现了泰戈尔大师级的艺术笔力。

一切都是那么的悠然、和谐,充满温情。小河就像是可爱的小女儿,乖巧懂事,依偎着村庄。大自然像是温柔多情的手掌,抚慰着素芭备受世人鄙薄的心灵。一个无言的女孩和一个无言的大自然,面对面静坐着,心灵相通。阳光抚摸着大地,河流依偎着村庄,树荫拥抱着素芭。素芭如同置身大自然的怀抱,成了大自然的女儿,安详,平静。

而动物们呢?一头山羊、一只小猫,还有知心的两头牛。“它们十分熟悉她的脚步声响。^……更容易理解素芭。”“它们领会了素芭内心的痛楚,然后贴近她的身子,用犄角轻轻地摩挲她的臂弯,竭力用无声的同情,安慰她。”人世间应该得到的却不曾得到的关怀与同情,她在动物朋友们那里全都得到了,这些最为温情、最触动人心的笔墨,却又是最震撼人心和催人泪下的。“能言”的人们投射给她的是无尽的指责和嫌恶,是心灵的苦痛;给予她无限温柔与理解的却是“无言”的大自然和动物。这一切的悲剧性又都是那么的不可调和,不可扭转。一面是熊熊的烈火炙烤,一面是绵绵的柔水浸润,素芭就在这火与水的煎熬中无言的生存着、挣扎着。让人不禁想起俄国作家契诃夫的《苦恼》,年迈而又贫穷的马车夫姚纳,希望儿子接班拉马车,可是儿子突然害病死啦。他满心悲伤,在彼得堡飘雪的街上,希望能有人听听他诉说内心的悲伤。可是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最后只能把自己的满腔痛苦讲给那匹瘦弱的马听。

作者将人与自然、动物进行鲜明的对比,动物和自然越是温情脉脉,人性就越是麻木冷漠。“人在写悲惨的小说的时候应当冷淡。人可以为自己的小说哭泣,呻吟,可以跟自己的主人公一块儿痛苦,可是我认为这应该做得让读者看不出来才对。态度越是客观,所产生的印象就越有力。”②泰戈尔在不动声色之中,表现了素芭的人生悲哀,隐含着深沉思考和悲悯情怀,加深了悲剧的力量。

三.为痛苦寻找出口的精神幻想也遭破灭

备受父母的嫌弃、饱尝村人的冷眼,楚楚可怜的哑女素芭,在凉薄的现实社会里孤立无援,无路可走,无处可逃。谁能理解和拯救痛苦的她呢,是她唯一的同伴——帕勒达帕吗?小说第四部分一开始便写道:“在高等动物里,素芭还有一个同伴,……名叫帕勒达帕。”

帕勒达帕是一个怎样的男孩呢?是个因懒散而遭父母嫌弃,却在活动事务、娱乐消遣上讨外人喜欢的角色。在与素芭的多日相伴中,帕勒达帕“了解素芭的禀性,十分尊敬她”,似乎对素芭还有了“几许爱的成分”,若果这“爱”成真,或许素芭还有倾诉内心的苦痛的出口。至少单纯而天真的素芭是这么想的。她多情地选择坐在“一棵合欢树底下”(注意树的名字);每天细心而热切的为帕勒达帕“带来一个槟榔包,并亲手把它调弄好”;一边“久久地坐在河边凝视着”,一边陪伴着那个“专注地盯着,留心着河面动静的帕勒达帕”。

素芭觉得自己每天为他调弄槟榔,默默地陪伴做得还不够,还祈求“造物主赐予她非凡的力量……出现奇迹”,幻想着是位水神公主,以此引起帕勒达帕的注意与惊呼。

为什么要做“水神公主”呢?

首先是因为素芭陪伴帕勒达帕钓鱼,久久凝视河水,自然生出与水有关的联想;其次是金碧辉煌的水晶宫的水神公主,有无尽的宝石和财富,可以“让帕勒达帕放弃自己那个低贱的工作”,自己也可不再为沉重的嫁妆苦恼;最后则是公主可以端坐水晶宫的金床上,素芭便由地位卑微、受人歧视的哑女一跃而成受人敬重的公主,地位大大提升。这些正是现实大地上悲苦的素芭所欠缺的,也便是她精神上所期盼和幻想的。

但唯一的人类的同伴,给予素芭的终归不是理解与同情,素芭对他寄予的期望是一种心理和行为的错位,终究只是一厢情愿的温柔多情而已。“帕勒达帕一边专心致志地钓鱼,一边面带笑容问素芭:‘喂,素,我听说,你有了未婚夫,你准备赴加尔各答结婚?可别把我们忘得一干二净!说罢,他又凝视水面。”这个昔日的同伴对即将远嫁加尔各答的素芭内心的痛苦毫无感觉,貌似友好的“笑容”,包含的却是一种调侃与打趣,一种无情与冷酷。“这种笑是对弱者的连续性的无情嘲弄和不放松的调侃,使得弱者很狼狈,越是狼狈越是欢乐,而弱者却笑不出来。错位的幅度越是大,越是可笑,也就越是残酷。”③素芭单纯而天真的梦幻也注定是飘落在乡村里的肥皂泡,随风而灭。她注定要孤寂地深味这如影随形的悲剧命运。

四.现实将人异化成无言的牲畜

素芭在冷漠的人世和虚幻的想象中找不到出路,现实的残酷和年龄的增长,让她开始觉醒,让她开始思考自己,思考人生,“但没有任何答案”。

那自她出生以来就恐惧的出嫁大事,最终还是来了,父母的焦急不安,村人的到处谴责,甚至是逐出种姓的威吓,弥漫在素芭的周围。素芭就像是一个溺水的女子,四处挣扎,却没有任何着力点。那棵她做过少女梦的合欢树再也带不来任何的欢乐与希望;月圆时节的大自然此时也是像素芭一样觉醒而孤寂忧伤;知心的动物们也只能给任凭她忧伤的搂抱,承接她簌簌的泪水;无言的大地母亲也无法给予她紧紧的拥抱,保护这个即将远赴他乡的柔弱女儿。她唯有无力而深情地与他们一一告别,怀着无可名状的恐惧,由着父母的梳妆打扮,由着“考官”们的检查挑选,由着她的新郎成为别人的新郎,任人宰割,由着别人决定她的命运,由一个“如清水般明净的女孩子,至纯至真至美至善的人物,上天没有给她一张能说会道的嘴,但给了她清澈的眼睛、丰富的情感和敏感的心灵”④美丽女子渐渐异化成了一头“无言的牲畜”“中了箭的牝鹿”,没有任何的抗争,默默地承受着命运带来的苦难。美丽善良的素芭,就这么一点一点的消散在这人世间,无言、无力、无奈。“面对现实人生中的不幸与苦难往往俯首屈就,顺应宿命,甚至把苦难与毁灭看作人生的本质,认为它们与人生过程是如影随形地不可分离。”⑤

正如鲁迅所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读者读到这些穿透背脊的悲凉之语,恐怕都要为素芭的悲惨命运所震撼,并唤起对社会、对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无尽思索。或许这既是“素芭”这一人物形象所带来的价值所在,也是一代文豪泰戈尔所表现的深意所在吧。泰戈尔对于印度婦女悲惨的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在他的众多短篇小说中,都述说了妇女们不幸的生活,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为妇女鸣不平。泰戈尔是印度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文化巨匠,就像是天降巨人于印度,让他肩负着唤醒贫穷、愚昧的人们的使命。

注 释

①马小芳.印度嫁妆制度根源剖析[J].武汉: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5):100-101.

②契诃夫.契诃夫论文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205.

③孙邵振.经典小说解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38.

④外国小说欣赏教师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62.

⑤邱紫华:悲剧精神与民族意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45.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中学)

猜你喜欢

悲剧性解读
从“淳安女童失联案”看新媒体的悲剧性事件报道
悲剧性的探索*——歌德诗剧《伊菲格妮在陶里斯》的和谐路径
微情景教学法在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护理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个案解读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中学语文悲剧性作品的教学探讨
剖析艾略特《米德尔马契》中的悲剧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