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自信层面探讨广西民歌节文化品牌的推广

2018-07-06王偲郦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

王偲郦

摘要:民歌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重要的品牌节日,在对广西民歌节文化品牌推广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在对本地区自身优势进行充分发挥的基础上,以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为依托,对这一文化品牌进行推广,是在对文化自信这一讲话精神进行落实的基础上,推动这一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文化自信;广西民歌节;推广战略

一、结语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艺术的一大瑰宝。自中共十八大以来,文化产业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问题已经成為了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关注的问题,在与北京大学学生进行座谈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了文化自信这一问题。在2016年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讲话中,总书记更是对文化自信问题进行了特别的阐释。从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来看,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一种创新。它是国家领导人、政党和人民群众对本国自身文化的文化价值的认同感与自豪感的外在表现。从我国的国情现状来看,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于广西地区而言,广西民歌节这一文化品牌的推广,是对习近平同志这一讲话精神进行贯彻落实的一种表现。

二、广西民歌节的文化发展环境

从广西民歌节文化品牌目前所面临的发展环境来看,广西自身的地理环境,对民歌节这一文化品牌的国际化推广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这一地区的地理位置来看,它与东盟国家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地缘关系。我国历史上的秦朝、汉朝等专制王朝的疆域范围也一度延伸到了东南亚地区。由于广西与东盟国家在历史中建立了一种较为密切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的存在,可以为民歌节这一文化品牌在东盟国家的推广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从国家政治角度来看,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国际交往的日益密切,为这一文化品牌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召开,对民歌节这一文化品牌的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出台,也是对这一文化品牌进行推广的一大契机。

三、广西民歌节文化品牌的推广战略

1.利用新媒体平台对民歌节文化品牌进行推广。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技术的产生与发展,让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新媒体技术在国内大范围推广的情况下,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作用,对民歌节文化品牌进行推广,是互联网信息时代下对这一品牌进行推广的有效措施。在与这一品牌有关的新媒体服务平台构建以后,对信息流、商流、物流等因素的有机整合,会成为这一文化品牌在推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也就是说,对民歌节的衍生产品的推广,对这一品牌的推广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利用新媒体平台构建一种以民歌节本身和与之有关的衍生产品的研发销售问题两大因素为核心的文化产业体系,是一种具有可行性的措施。

2.对民歌节的组织运作形式进行创新。广西首府南宁市是民歌节的主要举办地,从民歌节对这一地区所带来的影响来看,这一文化活动的举办,对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针对民歌节给当地旅游业所带来的影响,对民歌节的组织形式进行创新,也可以为当地的旅游业提供一定的发展契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民歌节这一文化品牌的市场化发展,是促进当地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共同发展的有效方式。从民歌节的组织形式来看,“政府主导,企业运作”是民歌阶段主要组织特点,但是在政府部门对活动的举办进行过度干预的情况下,企业在政府的干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与之有关的供求反映的迟钝性,已经对这一文化品牌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对此,在对文化品牌进行推广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和活动的主办方需要从这一节日的定位、制作、包装和演出等多个环节入手,对这一活动的组织形式进行优化。为了让管理措施得已优化,政府部门和活动的主办方可以通过共同组建决策联席机构的方式,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在活动的举办过程中,政府可以在将运作环节交由主办方全权处理的基础上,对其所承担的监管作用进行发挥。

3.对民歌的内涵进行创新。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运用,是对这一文化品牌的文化内涵进行优化的有效措施。在这一方式的运用过程中,对广西本土优秀民歌的发掘,是对这一文化品牌进行丰富的有效措施。在遵循民歌传统内涵的基础上,对一些经过创新的民歌资源的应用,也可以让民歌节真意文化品牌得到有效的充实。

四、结语

“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召开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出台,为广西地区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发展契机,在党和国家对文化自信问题有所关注的社会环境下,民歌节这一文化品牌的推广,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一种有效措施。对自身文化的合理价值的肯定,也是促进民歌节这一文化品牌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则。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
以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自信,登高望远
网络文学 很有“文化自信”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