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那家伦文学作品中的生态意识

2018-07-06陈宇燕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生态意识文学作品

陈宇燕

摘要:我国大理白族作家那家伦是当代一位德高望重,知名度高的少数民族作家。在其文学作品中,人与自然相处下的和谐生态意识,展现出灵动的生态之美。人文领域中的生态文明意识,体现了发展的生态之势。生态危机下的忧患意识,尽显深沉之思。作者层层深化的生态意识,反思了当下的生态关系,以此唤醒人们强烈的生态意识。

关键词:那家伦;文学作品;生态意识

那家伦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白族作家,其作品体裁多样,内容丰富,生活视野广阔,题材涉取广泛,边地生活色彩浓郁,具有少数民族生活神韵,且不乏时代精神,紧跟时代潮流。在他的笔下自然风光水色灵秀,民族风情鲜活灵动,人与自然相处下的和谐生态意识隽永留长。人文领域中生态文明意识丰富多样,以此突出生态发展之势。面对人对自然不合理利用所产生的生态危机,催人深思。

一、和谐统一的自然生态意识

在那家伦笔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天人合一”的象征,預示着美好的发展状态。拥有丰富资源,宽厚深沉的大自然给予了人类生存的基础。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面对大自然的恩惠与壮势,人类在发展当中展示着他们的感恩之情与敬畏之心,抒发着他们对自然的喜爱。在这些情感的糅合当中,作者的生态意识隽永留长。人对自然的感恩之情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体现,是一种在互利互惠发展中的和谐生态意识。“只要地球还在,生命就将永存蜓在苍洱大地上,自然赋予了白族人民得天独厚的恩泽。巍峨峻岭的苍山,明亮如眼的洱海,养育着一代又一代淳朴的白族人民。《太阳下美的爱神》对“望夫云”进行了深情隽永的赞美。自然给予我们繁衍生息的温室,给予我们创造文明的福利,人与自然必须是和谐相处的才能得到永恒发展。人的发展离不开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之美源自人对自然的尊重与保护和自然予人的馈赠。此情融合着坚定的生态保护观念。人的意志影响着人对自然的作为,在人类中心主义盛行的年代下,生态作家那家伦笔下所抒发的人对自然恩泽之意的深切领会,是重视培养生态意识的催化剂与坚定剂,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体现。

人对自然的崇拜同样蕴含着人与自然发展的和谐生态意识。自然力量的伟大使得作者坚信对自然信仰的重要性,对自然界的一花一草都充满着赞美与敬意。“云南少数民族认为自然万物是有灵魂的,自然的力量是神圣而庄严的,主宰人类的全部生产和生活,人们必须敬畏它,尊敬它。”对祖国大地的赞歌,对风花雪月的青睐,一花一树,一山一水,在作者的笔下,都是最神圣的存在。人与自然同在,人一旦失去对自然的内心之敬,贪欲之心便随之而来,带来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伤害。面对这种现象,作者毫不掩饰地表达出对大自然的崇拜与敬畏。这是对一味进行人类中心主义的批评,显现强烈的生态意识,他时刻倡导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天人合一,方能天时地利,生态和谐,人文和谐。

对自然意象毫不吝啬的审美之意是作者和谐生态意识简单直接的体现。对于丰盛的处女雨的赞美,从侧面反映出大自然对人的恩泽,将人与自然之间的水乳交融,表现得淋漓尽致。苍山玉云,洱海春月,馨香茶花等无不蕴含着对大自然的高度欣赏,真诚的生态意识自然流露。丰富多样的自然意象凝结和展示着人与自然的发展状态以及作者对自然的虔诚崇拜。“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在作者笔下,独树一帜的意象的展现显得丰富饱满。坚贞顽强的山茶花,象征有着同样品质生活在苍洱间可爱的人们,孕育生灵的苍洱大地,展示着人们的发展历程。在作者精雕细琢下,每一个自然意象都是一个艺术品,这是一种和谐而神圣的生态审美。

二、人文领域中的生态文明意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文领域中的生态文明意识时强时弱。个人或集体的生态文明意识,对于塑造正确的生态发展理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家伦通过作品当中人物命运与生态走向的关系、人际间的生态伦理关系、人化的自然伦理关系,深刻说明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性。在《殒城》这部中篇小说中,乐氏三子和老人的人生命运贯穿在小说的主体。不顾自然保护只求经济利益的乐桧和乐杉,最终自食其果,逃不过被自然惩罚的命运。乐棕最后跪倒在被奉为“山神”的巨榕面前,心悦诚服,羞愧不已。老人始终不忘“山神”,虔诚地爱着自然,身心始终与自然相融合。作家将人物命运与生态走向紧紧相连,尊重自然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无休止破坏自然的人最终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人物命运的展示,与作者的生态走向并行不悖。人物命运鲜明地体现了他的生态立场,违背自然发展规律的人,终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人,收获的是欣欣向荣。

此外,作者将人际间的生态伦理关系精致刻画,通过人与人之间对待生态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生态意识的重要性。《自来水管畅流混泥浆》是一部颇有特色的中篇小说。鲜明的题目自然而然将人带入情境,自来水管里为何畅流混泥浆?引人深思。人物形象丰富,在面对自来水管畅流混泥浆时,沉迷于官场财场的依旧如此,这部分人仍占大多数,一心研究自然生态与人的发展的人在孤军奋战着,这是一种明显的生态认识差异。正确的生态伦理观鼓励人们保护自然,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而一味地对自然进行掠夺,是一种另类的自杀方式,这是一种急需纠正的观念。“生态伦理建立的目的也正是通过实现人对自然界的道德转向,重新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关系的价值观念,从而确立人保护环境的责任与义务,使保护环境成为一种伦理习惯、道德规范。”嗵过作品中人际之间凸显出来的生态伦理观,提倡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念,这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方面。

人化的自然伦理关系是人们对自然崇拜的进一步深化。人们赋予这些自然万物神圣的力量,从而达到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人化的自然现象下,是人对自然的一种改造与尊重,这种改造分为两种,一种是正确对待人化的自然伦理关系下,人类尊敬自然,敬畏自然,保持感恩与敬畏之心,与自然和谐共处。另一种则是一味地以人为中心,毫不顾忌自然的存在,这实则是一种人本身的“利益化”,这种不恰当的人化自然伦理关系,违背了自然伦理的同时,也违背了道德伦理,最终会为自然所惩罚。正确把握人化的自然伦理关系,是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方面。

三、生态危机下的忧患意识

在人与自然发展的过程中,并非都是以和谐共处的场面出现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在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之间,人们往往下意识地就倾向于物质文明,而忽略了更加重要的生态文明,这样导致的后果便是来自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在尝到自己亲手种下的恶果后,人类才开始认真反省。作者通过抨击人们扭曲的生态发展理念,揭示人们变相的生态掠夺,反观人们迟来的生态反思,展现了他对人与自然发展的忧患生态意识。

扭曲的生态发展理念,驱使着人们眼里装满了经济利益,而不顾自然环境的保护,导致生态的失衡。作者通过抨击这种扭曲的生态理念,表达自己的忧患生态意识。在《高原的热望》里,人们为了更先进的生活,在拥有热切希望的高原上肆意地砍伐森林,不断开发,原本葱郁拥有无尽生机的高原变得沟壑纵横,伤痕累累,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的人们,最终自食其果,自然灾害在人们肆意的行为下频繁出现。扭曲的生态发展理念,究其原因之一便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充分,忽略了人与自然发展之间的平衡美。人类不顾后果地进行人类中心主义,利益熏心的情况下,他们选择了看似正常实则扭曲的生态发展理念。在这个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失衡的年代,作者始终保持着清醒的生态观。

在扭曲的生态发展理念的驱使下人们开始无休止变相的生态掠夺。作者在其作品中将这些生态掠夺的行为进行铺写,更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忧患生态意识。在追求物质文明发展的道路上,将生态文明置之不理,这是生态意识缺失的一种表现,是当下生态文明建设当中的“毒瘤”,它的危害不仅在摧残生态环境,也是在对人文精神的一种无形摧毁,作者对于这种行为在表达无奈之余也在传达一种深沉的生态理念。“他们在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生态现状的揭示批判中,表达着改变生态现状的强烈愿望和对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的追求,呈现出对生态危机于本民族甚及人类的影响所进行的深刻文学文化的思考。”⑤这些生态掠夺的行为是扭曲的生态发展理念下的产物,这与作者对自然意象深情的赞美形成强烈反差,在谴责这些行为的同时,也是对饱含自然美的生活的推崇。

不修边幅的生态掠夺,长时间对自然的伤害,必然会带来恶果。这种恶果引发了作者深沉的生态反思。反思人类对自然做出的伤害,反思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之路將如何开拓。面对人类对大自然做出的伤害,作者怀着无奈而清醒的心情进行深沉的生态反思。生态破坏带来的后果使作者发出感叹:“人世间的事清了,自然界的水才能不浑……”强调人们必须从内心上树立生态意识。作者发自肺腑的生态渴望,深沉的生态反思,萦绕在人们的耳旁,催人警醒。

四、结语

综上所述,那家伦的文学作品内容丰富,人物鲜明,自然意象灵动,蕴含着多样的生态意识。作者笔下真诚的感恩之情,虔诚的敬畏之心,朴实的审美之意,散发着灵动的和谐之美。

此外,作者通过展现人文领域中一系列的生态伦理关系,面对人类对自然做出的破坏做出的控诉,表达出自己的生态忧患之思,使得作者的和谐生态意识、生态文明意识、生态忧患意识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清醒的生态观是对人与自然发展的深沉思考,对于挖掘传承少数民族的生态发展理念有着不容忽略的价值。

猜你喜欢

生态意识文学作品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初探文学作品诵读中意蕴表达构建路径
人对自然的暴力
商业精神在唐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态意识渗透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论壮族山歌的生态意蕴与民族经济发展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