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筝曲《云裳诉》音乐音响中的情感表达

2018-07-06喻馨怡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悲情情感

喻馨怡

摘要:筝曲《云裳诉》取材于白居易作品《长恨歌》及陕西筝派代表作《乡韵》,由作曲家周煜国先生改编,配以钢琴伴奏的协奏曲,文章从器乐协奏与旋律发展两个角度,深入剖析筝曲《云裳诉》音乐音响中的情感表达。

关键词:《云裳诉》;情感;悲情

一、器乐协奏的融合

中国大多数的民族乐器音色个性的优点是“独立性强”,弱点是“融合性差”。古筝本身自带和声色彩,既可以演绎独奏曲,产生独特的音响效果,也可以与一种或者多种乐器进行合奏,产生更为丰富多彩的音响效果。

在《云裳诉》中使用了秦筝,秦筝的标志主要是因为受到陕西地区戏曲影响而出现的“欢音”和“苦音”,“欢音”强调旋律中的mi和la,经常用于表现欢快明亮、轻松活泼的音乐情绪;“苦音”,从广义上讲是一种苦楚、愤恨的强调;

从狭义上来说,则是指这种腔调中的两个特性音——微升fa和微降si。尽管秦筝自身的音响效果带有适合表达悲伤情感的特性,但是在《云裳诉》中光凭借这一种乐器来表达情感是远远不够的,对乐曲情感的表达略显单薄而又缺乏深度,也达不到创作者想要的“悲情”效果,而听众能感知到的“悲情”就更少之又少了。

钢琴本身具有优美的和声色彩,在许多作曲家和演奏者的眼中都是非常理想的伴奏乐器,更是代表西方音乐风格中的典型乐器。在《云裳诉》作者周煜国先生的作曲理念上,选择独特的中西结合,更能创造出一种新意,钢琴与古筝的合奏可以出其不意地将《云裳诉》中的历史故事的意境非常深刻地表现了出来,可以使观众产生与以前不径相同的审美感受。

在《云裳诉》中,微升fa和微降si不仅仅是在古筝主奏中出现较多,而且在钢琴伴奏中的使用也丝毫不弱于主奏乐器,这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云裳诉》的“悲情”,这既保留了传统器乐曲的根,又能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这样的中西结合重在在凸显民族乐器的特点以及彰显民族文化的底蕴的同时构建现代化的审美,也推动了中国的传统器乐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二、旋律发展的规律

筝曲《云裳诉》大致可分为6部分:首先是引子,非常讲究钢琴伴奏的旋律性,以古筝强势的刮奏和钢琴的八度音程伴奏打开回首古时长安之门。

第一段为抒情慢板,先由钢琴旋律缓慢进入,深情而舒缓,描写的是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真挚爱情。在这一段中还出现了一种比较特别的多声部旋律形式“支声织体”,“支声织体”是我国传统合奏器乐曲中最为常见的形式,几个乐器声部一起演奏同一个旋律,其中某些声部时而与主旋律暂时分离,出现一些短小的变化音调,形成旋律分支,时而各声部又汇合在一起成为齐奏式的进行。这种多声部旋律形式的运用,使得缓慢的旋律更加的优美,也更加突出了作曲者原本内心所要表达的情感主旨。

第二段由钢琴伴奏的缓慢旋律转为小快板,其中钢琴伴奏部分以轻巧的音程为主,表现的是战争时的鼓点,营造一种“渔阳鼙鼓动起来”的氛围,有着大起大落、慷慨激昂之势,表现的是安史之乱的英雄赞歌,尽管钢琴伴奏部分使用的是简单的音程进行伴奏,却可以衬托古筝的旋律线条,并且弥补了这段旋律中主奏乐器和声色彩不足的弱点。

第三段转为急板,速度越来越快,气氛越来越紧张,主奏乐器与伴奏乐器的音越发密集,主奏乐器与伴奏乐器一唱一和的默契配合,表现的是杨贵妃死时的情景,甚至从急速中也可以想象到当时唐玄宗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杀死心爱之人迫不得已;在第三段快要结束时,速度转为渐慢,钢琴伴奏使用了强劲有力的八度与古筝合奏,渲染了整个乐曲的色彩和加强整个乐曲的气势。将全曲推向高潮,之后伴奏乐器停下,只剩下主奏乐器的单旋律引出全曲的华彩乐段,让我们感受到了战争的结束,更加凸显了一个生命消逝的凄凉与一代帝王的悲哀。

第四段又回到了慢板,再现了第一段的音乐主题,与第三段的急板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是全曲中“悲情”意识表达最极致的部分,将听众带回了唐玄宗对他曾经与杨贵妃恩爱的美好回忆中,从更深的层面说,体现的是唐玄宗失去心爱之人的一种悲凉和孤独感。

最后,进入了尾声,采用的急板,以一种磅礴的气势结束了整首乐曲,也将乐曲表达的故事与主人公的情感萦绕在听众脑海,久久不能散去。筝曲與钢琴的协奏仿佛跟《长恨歌》中的故事情节一样具有戏剧性,让听者不禁感叹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三、结语

为了将听众的思绪带入音乐作品,使其对该音乐作品中的“悲情”有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这对于表达作品音乐音响中的情感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

猜你喜欢

悲情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被情感操纵的人有多可悲
悲情英雄
情感
秦氏的悲情与野心*——乾隆末年一桩离婚案中的底层妇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移植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悲情中亦有壮怀——重读《项脊轩志》有感
陈水扁“悲情奔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