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地方民办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8-07-06马碧红范伟杰
马碧红 范伟杰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中西部地区成为战略的“前线区域”,而人才的培养更是成为了该战略的重要支撑。因此,重庆市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需要重新定位,顺应全球化的发展,需要着重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本文从“一带一路”战略视域下对独立学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提出了提高软硬件建设水平、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师资队伍的结构国际化以及合作办学的国际化的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 国际化 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重庆作为连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长江经济带“Y”字形大通道的联络点上,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长江经济带的西部中心枢纽、海上丝绸之路的产业腹地,对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的发展甚为重要,因此培育适应“一带一路”战略需求的高素质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是中国高等教育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实现“一带一路”战略的关键之一是加强教育领域的沟通与合作,强化使命、责任和机遇意识,使理论基础教育与技能培训互联互通,密切对接沿线各国经济发展需求,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鼓励校企合作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
二、重庆地方民办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的重任。现阶段,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
(一)、办学理念和办学实效的差距。从重庆地方民办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践来看,尽管目前已经意识到人才培养应具备国际视野的重要性,但在培养理念与培养实效之间存在差距。高校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大多止于外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对于国际通行规则、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世界政治经济的走向等整个国际生态的了解和掌握还非常欠缺,尤其是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出发、从当代中国现实状况出发,做出不同于其他文化背景人的理解与判断,更是软肋。
(二)、教学模式上没有融入国际化。重庆地方民办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并不能与“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所需要的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吻合,教学模式没有很好融入国际化。首先,课程设置上没有很好融入国际化教学。例如:双语言教育课程就十分有限,尤其是重庆地方民办高校的双语言资源十分匮乏,未能满足“一带一路”战略对国际化人才的需要。其次,教学内容上,独立学院的教育体系中,外语类课程的课时有限,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外语技能,大多数学生的外语能力无法达到对外交流的目的;同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侧重技能性训练,不注重学生对社会现象、国际事务的洞察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养。
(三)、国际化师资队伍较为缺乏。对于重庆地方民办高校来说,影响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乏具有国际化经验和背景的师资队伍。只有具备国际视野和水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胜任国际社会岗位需求的学生,才能产出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化、国际化和个性化人才。另一方面,重庆地方本科高校把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重点和主攻方向仅放在了引进少数海外人才上,忽视了占大多数的本土教师国际化培训工作,导致引进教师“水土不服”、外派教师“有去无回”、教师总体国际化水平“零敲碎打”的现象较为普遍。
三、“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重庆市民办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能力的策略
(一)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办学实效。重庆地方民办高校对“一带一路”战略所需国际化人才,要从目前国际化人才基本素养、类型等方面入手,结合本校学科专业特色,思考人才培养优化的问题,培养独具特色的国际化人才。
(二)课程体系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下,重庆地方民办高校在不断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并探索开发高质量的课程体系,力争保持专业设置和课程教学内容的国际性和先进性。例如重庆地方本科高校增设了如跨国人力资源管理、跨文化管理与沟通、专业英语等国际化专业课程,目的在于通过课程内容创新培养学生掌握国际化、多元化的专业技能知识。
(三)师资队伍的结构国际化
1、加大本校教师出国进修的力度和广度。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国家对大学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投入逐年加大。重庆市民办高校的经费状况已经大为改善,这为相关高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可能。地方民办高校应派遣教师出国进行培训、调研、进修、访问的学习和交流,搭建平台,使培养的学生既能符合国际化人才培养标准,也能适应不同国家的市场需求和不同国家的人文素养。
2、吸引具有国际水平的优秀教师来国内任教。近年来,重庆地方民办高校加强高端人才引进机制,吸引海归博士及在海外大学任职的教授,加大力度从海外大学引进优秀人才。根据双方实际情况,临时或长期聘任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专业课教师或企业专家,开展先进知识的传授与专业技能的培训,以此带动专业教师水平的提升和专业课程的国际化发展,这些海外优秀教师的加盟将会促进重庆地方本科学校师资结构的改善,提高师资国际化水平。
(四)合作办学的国际化。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是所有世界级名校的惯例。中国大学要培养国际化人才也必须强化国际化交流与合作。
1、增加交换生或交流项目。国内大学今后应该逐步增加交换生的比例,擴大与海外名校的交流项目,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他们对外国文化和学术界的了解,有助于他们成长为国际化的人才。
2、加大合作办学的力度。通过与世界著名大学的合作,可以有力地推动国内大学科研教学水平的上升,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质量。
3、推动学历互认,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学历学位体系。首先通过和合作院校之间建立学历互认机制,以此加快国际化进程,然后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学历学位体系。
参考文献:
[1]马全婧.高等教育国际化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教育时空,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