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2018-07-06黄佳微
黄佳微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凭借着其独特的优势迅速发展起来,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近些年来,中小企业发展都纷纷进入瓶颈期,增长率逐渐放缓,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融资困难。本文通过研究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实状况,剖析其存在的原因,即信息不对称,找寻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形成机制,从而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信息不对称
一、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自从创立起其自身就存在着诸多矛盾,一方面,规模较小可以使其灵活的应对市场的变化,同时,内部管理结构简单可以减少非效率行为的发生。但另一方面,使得中小企业规模难以进一步扩大,内控制度的不完善使得经营的稳定性较差,风险性较高。而且中小企业通常情况下自身的核算体系都不够健全,难以真实有效地获取企业的经营情况,有时中小企业管理者从自身利益出发,甚至会故意隐瞒和伪造经营状况。由此,在中小企业融资时,则常常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正是因为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得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经达到37万,占全部企业的97.5%,对GDP的贡献已超过的60%,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仅仅占其贷款总额的一小部分,这就使得中小企业在规模扩张中举步维艰,不仅融资难度极大,而且融资成本极高。因此,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对于激发我国经济活力,带动国民经济]寺续高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融资难,金融机构都偏好大企业,不愿贷款给中小企业;融资贵,中小企业贷款往往被要求更高的贷款利率;融资险,中小企业贷款的违约风险较高;融资乱,中小企业为了融资,通常会求助于各种途径,如民间借贷、私人借贷甚至高利贷等,使得融资环境混乱,风险难以评估。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与信息不对称存在着重要的关系,只要妥善的解决信息不对称,相信以上的问题也将会迎刃而解。
二、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下融资难问题的剖析
由于中小企业经营和资金情况具有较强的隐秘性,信息不对称成为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情况。美国经济学家Akerlof认为,信息不对称是指互动双方中一方拥有另一方想知道却又不知道的信息,前者可称为信息优势方,后者可称为信息劣势方。中小企业掌握的信息多,具有信息优势,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则处于信息劣势。而因此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就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根源所在。
(一)逆向选择
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企业内部人对于外部人的信息优势会使得投资者处于不利地位,为了消除不利的影响,投资者只能根据企业的平均风险水平确定利率,而不是根据风险程度的高低确定利率,这种状况就称作“逆向选择”。金融研究这种情况的的存在,使得运营良好的中小企业收到拖累,承担了本不必承担的高额的融资成本,而运营不佳的企业,却获得相对低成本的资金来源。高额的融资成本对于一般的企业都是难以承受的,吸引来的一般都是从事高风险行业或资金极度匮乏的企业,换言之,就是那些经营存在问题的企业。那些运营存在重大问题的企业,往往很难对获得的资金好好利用,其结果大多是破产了事,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遭到损失后,将会更加排斥为中小企业融资,这样一个恶性循环,使得中小企业融资日益困难。
(二)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指在融资后的企业,当完成融资之后,企业为了弥补高额的融资成本,就会选择收益更高的战略,这样的战略可能会打乱企业原有的经营模式,造成经营不善。同时,由于中小企业处于信息优势,当取得融资而又经营不善时,就会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来迫使金融机构提供更多的融资,否则便以违约作威胁。而金融机构无法获知企业的具体情况,难以判断企业是否具有持续经营的能力,又不想承受更多损失,只能及时止损。中小企业无法获得资金,难以继续经营下去,而金融机构也无法收回已经发放出去的资金。当这种情况越来越多之后,金融机构将会对中小企业失去信心,大大加剧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三、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可行性建议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就是解决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中小企业、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
(一)政府方面
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主体,应该从经济、政治、法律三方面来解决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首先,政府可以完善资本市场,营造更加公开透明的融资环境,同时为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间的信息交流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渠道,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其次,可以实行鼓励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同时为信誉良好的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服务,降低其融资成本。最后,制定相关法律强制中小企业完善其内部控制与核算体系,并要求融资前向金融机构披露其经营状况,对于违约的企业做出严肃处罚。
(二)中小企业方面
中小企业作为融资的主体,要积极完善自身管理结构,健全内部核算体系,为融资提供真实有效的财务信息,衡量融资的成本与收益,以充分发挥融资的作用。同时要明确自身优势,不要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和涉足高风险行业,提高经营的稳定性。除此之外,中小企业间可以相互关联,形成产业集群,发挥规模优势,从而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利影响,重塑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心。
(三)金融机构方面
作为资金的提供者,金融机构最重要的就是要区分中小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这需要金融机构提高其搜集、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为提供优质的融资服务打下基础。同时,金融机构应当为信誉良好的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优惠,减少其融资成本,如简化贷款手续、提高担保比例、降低贷款率等。
参考文献:
[1]朱晓光.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17(2):101-103
[2]杨志洁.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J].时代金融,2013(14):167-167
[3]Akerlof G A.The market forlemons':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 sm[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0,84(4):488-500
[4]張纯,吕伟.信息环境、融资约束与现金股利[J].金融研究,2009(7):8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