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的里程碑—— 记黄梅戏《春香传》音乐改革的成功

2018-07-06徐高生

黄梅戏艺术 2018年4期
关键词:板式谱例剧种

○ 徐高生

黄梅戏《春香传》音乐改革的成功,开辟了一条黄梅戏音乐发展的繁华大道。几十年的黄梅戏音乐创作所取得的成果和辉煌,都是沿着这条路前进的,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中国的地方剧种无不打上自己的地方烙印,黄梅戏也是如此,那通俗易懂、韵味亲切,生动多情的安庆官话和优美流畅、朴实浓郁的乡土音乐,这些特色就是她的烙印。

地方戏剧种的奠基石是音乐,而声腔是灵魂,代表着剧种,声腔的发展决定剧种的命运,可见重要。

解放前由于多种历史原因,黄梅戏发展缓慢,“三打七唱”的演出形式一直演到解放。

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扶持重视和关怀领导下,在“三改”、“推陈出新”、“二百方针”等政策指引下,黄梅戏这颗被埋没多年的明珠,才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1953年刚成立的安徽省黄梅戏剧团赴朝慰问演出,1954年参加华东汇演,《天仙配》演出后大获好评,影响巨大。拿了七项金奖的六个,唯音乐拿的是“音乐演出奖”而不是“音乐改革奖”。当时的省文化局长杨杰指令,把时白林同志借调省黄梅戏剧团工作,加强创作力量。1954年12月,时白林先生被借调进团参加工作的第一个戏,便是和王文治、方绍墀先生共同创作移植剧目《春香传》,负责业务排练的丁式平副团长,首先带领大家学习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局长夏衍的讲话;艺术革新应先由国营剧团开始,年轻一点的剧种,演技和舞台艺术还没定型化的剧种,如沪剧、吕剧、锡剧、黄梅戏等,可以多做一些艺术革新的尝试。

会后大家激情高涨,以学习别人,联系自己,找出差距,制定策略,解放思想,大胆革新为战略思想。

一、首先从音乐着手,我们虽有良好的开端,但缺乏总体构思,乐曲、唱腔、乐器配置等都有不足之处,需加以改进和创新。

二、从戏曲综合体的艺术要求,各部门配合不协调,尤其舞美较弱。

《春香传》音乐,以时白林、王文治、方绍墀三位共同设计创作。经研究决定,首先确定以改革发展传统唱腔的板腔体因素为主调音乐。再根据剧情发展及人物性格予以丰富构思,采用多种手法来实现。

1、突破单一板式的反复运用,将多种板式为复合板式,使层次增加,表现力丰富,对单一板式也要进行加工润色。

2、将花腔小调的旋律融于主调之中,使板腔体活跃,色彩更加丰富。

3、吸收其他剧种的相近音乐素材,融化于自己的音乐中。

4、用新型的中西混合乐队,突出总谱配器和间奏音乐。

5、声乐上试用合唱、重唱等形式。

6、实行定腔、定谱、减少自由化,以保证音乐的规范严谨与和谐。

三位音创者齐心努力,相互支持,合作很好,成效很大。主旋律由创作人员、导演、演员一起研究讨论,修改后定稿。演员按定稿的曲谱唱,这也是首次。演员按谱唱的方式延传至今。

乐队的伴奏,由当时省团十来个人的乐队完成是不可能的,距配器总谱要求差距很大,尤其是西洋乐器。因此,只有外请,最后组成了一支近20人的中西混合小型管弦乐队。这也是黄梅戏有史以来的正规大乐队,也是第一次有配器总谱的乐队。

在大家共同紧张辛苦的排练下,黄梅戏《春香传》于1954年12月底在刚建成的安徽省最大、最辉煌的“江淮大戏院”首演了,连演四五十场,场场爆满,唱红了整个合肥,一代黄梅戏艺术家的心血,浇开了黄梅花,向人们展现出她的魅力。

半个多世纪中,黄梅戏的音乐工作者,就是踏着他们的足迹前进,创作出丰硕的成果,辉煌的成绩,使黄梅戏成为著名品牌,跻身中国五大剧种之列,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春香传》音乐的成功,主要表现在五个唱段中;端阳歌、爱歌、别歌、农夫歌、狱中歌。

(一)

《端阳歌》谱例片段

《端阳歌》作者自述:受黄梅小戏中一首羽调式的《凤阳歌》启发,用新的音乐素材所创作的一首小调式的女声二部合唱,以三度叠置的复调对位,使和声饱满热情奔放。句尾的同度齐唱又使曲调纯静优美和谐。节奏内含欢快、流畅、如春燕飞舞。恰似朝鲜长鼓舞所击节拍:冬 打打 冬打 打。乐曲一响,歌声一起,人们就不由自主的跳起舞来。唱和舞构成“春诗”画面使人心旷神怡,欢乐心喜。是一首用中西创作技法的典范。

(二)

《爱歌》谱例片段

《爱歌》是一首用黄梅戏传统[彩腔]和[平词对板]结合,编创的男女对唱。首先打破单一板式,用紧缩和扩展手法及传统中的多句对板,双句对板,单句对板,半句对板的多种形式,使曲调抒情活泼俏皮,达到充分而细致的刻划人物的内心世界。充分保留黄梅戏的韵味。深受人们喜爱,久唱不衰,常用于晚会,演唱会,多种演出形式演唱。

(三)

《别歌》谱例片段

《别歌》有二段唱腔;一是《明日要往汉阳走》,二是《两班子弟》。

第一段是以男女[平词]为主,吸收部分彩腔素材而创作的多乐句对唱,充分运用传统的男女声转调。曲调中部改用一板一眼节奏,在眼上记唱,声腔旋律的长音间隙,则用伴奏填充连接,使旋律流畅,板式活跃,在后来的电影《天仙配》的“路遇”一场中,七仙女的唱腔也使用这种形式。

第二段《两班子弟》,作者首创了快平词板式。用女平词紧缩,结合八板创作的新曲。这种唱腔充分的发挥了人物高亢激动的感情,这种板式是首创。

(四)

《农夫歌》谱例片段

《农夫歌》是一首以男女声交叉进行的二部C商调式合唱,这种商调式在黄梅戏的阴司腔中较突出,情绪表现多为悲痛之情。这首民歌风的合唱,歌颂女主人公“春香”的纯洁、善良、坚贞、刚烈不屈的少女形象。当她遭灾难横祸时,人们表达对她的悲悯之情所唱出的心声。

(五)

《狱中歌》谱例片段

《狱中歌》是一首用主调[女平词]和[阴司腔]巧妙地融合创作的商调式乐曲,曲调深情动人,扣人心弦。加以严凤英大师声情并茂的演唱,使听众无不动情落泪。1959年,上海唱片厂要录制这段唱,我们从上海音乐学院借来双簧管和单簧管及提琴,加上我们民乐才十来个人。唱段录完,严凤英的演唱征服了在场的所有人。负责录制的一位女同志含着眼泪走过来讲:“黄梅戏太美了,没想到这么动人,这么好听,比越剧好听。”这首唱腔的声音资料一直保留至今,只要一听到这段唱腔,尤如当年严大师在《春香传》狱中带枷锁演唱的情景,永远不会在我的脑海中流失。

《春香传》音乐创作改革的成功,科学性的指导和示范性地开辟了黄梅戏音乐创作的广阔新天地。沿着这条道路,创作出了《天仙配》、《女驸马》、《龙女》、《牛郎织女》、《孟姜女》等电影和众多电视剧、舞台剧、黄梅歌、交响诗等黄梅戏的精品,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中国几千年的戏曲历史的长河里,犹如鲤鱼跳龙门,一跃跻入了中国五大剧种之列。创出了今天的繁荣和辉煌。但,明天的黄梅戏是什么样的?可能是数字化?网络化?综合体?谁也难估计。可是不管什么样,只要跟上改革的新时代步伐,扎根于民,服务于民,她就有生命力,人民就喜爱她、需要她。她就会存在、不会被历史淘汰。

猜你喜欢

板式谱例剧种
论豫剧唱腔中调式及调式运用分类与设计逻辑
地铁板式轨道自密实混凝土施工工艺研究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新兴剧种的建构理念与文化再生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滑盖产品的三板式注塑模具设计
拯救交响危机的音乐创作
——以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交响曲》为例
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112个剧种118个剧目献演
CRTSⅢ型板式道岔铺设施工技术
读范乃信《曲式精要》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