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梅戏的多元化——以王少舫“王派”演唱为例

2018-07-06安徽艺术职业学院教授韦京东

黄梅戏艺术 2018年4期
关键词:半音底蕴黄梅戏

○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教授 韦京东

韦京东在中国(石牌)戏曲论坛上发言

多元化是指特性不同的对象组合。而社会的多元化是指性别、种族、民族的不同组合。引申到艺术领域的多元性,可以理解为艺术个性、艺术风格和艺术流派的多元存在,是不同艺术特性的对象组合。

在一个社会或专业环境里,保持多元化意味着更多。它可以应用到艺术、教育、思维方式领域和几乎任何可以在人与人之间辨认的差异。因此,多元化是有益的、积极的,它将推动一个专业、一个种类甚或一个社会的竞争与发展。

多元化的文化艺术的前提,是文化艺术多元中的每一元趋于成熟。多元文化艺术之间是可以平等地学习和讨论的,有着共同遵从的基本原则。戏曲艺术亦是如此。遍布全国各地的三百多个地方剧种,都是每一个趋于成熟的一元地方艺术,如京剧、越剧、豫剧、评剧、汉剧、川剧、粤剧、龙江剧和藏戏等;其一元地方剧种又有着自身的流派艺术单元,如京剧的前四大须生、后四大须生、四大名旦,豫剧的常派、马派,评剧的白派、新派和越剧的众多流派艺术等等。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戏曲一元,构成了多姿多彩、千变万化的多元的戏曲艺术文化。

黄梅戏自然如此。黄梅戏本身就是戏曲中成熟的一元,其自身的多元还体现在从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江北、江南两派到今天的合肥、安庆、湖北、江西和东南亚五个地区风格;从1949年前后的“民众”、“胜利”到现在的安徽省团、安庆市团和湖北省团的院团风格;从上世纪新中国成立前后的黄梅调“四大名旦”到五、六十年代的“严派”、“王派”,再到当下的黄新德“黄派”,以及马兰、吴琼、杨俊、丁同、刘广慧、潘启才和韩再芬等一批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构成了风格各异的多元的黄梅戏艺术文化。其间,标志性的多元化即表现在黄梅戏表演的流派艺术上。

戏曲艺术的中心是舞台表演,而戏曲表演的核心又体现在“四功五法”中。因而,戏曲流派主要表现在“角儿”表演上。黄梅戏流派艺术,既标志着黄梅戏的繁荣与发展,也标志着黄梅戏作为地方戏曲的风格各异与多元发展。尤其是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一代宗师王少舫精湛独到的王派艺术。王派表演风格突显,特色分明。王派艺术是黄梅戏十分难得的珍贵财富,他始开黄梅戏进城后之生角新声,影响广泛而深远。其独树一帜的演唱艺术风格,标志着黄梅戏男生声腔走向成熟和繁荣。

黄梅戏王派艺术是指以王少舫为代表的唱腔之醇厚,念白之纯正,做功之规整,表演之流畅,剧目之重角,创新之始终的黄梅戏生角表演群体风格。其独到的艺术风格,构成了王少舫王派艺术的基本特征。其中,王派艺术的核心部分在于他的演唱艺术。

王派唱腔的特点:浑厚醇正、善用冲音、伴有半音、辅以徽京底蕴。

一、浑厚醇正

好的戏曲演员善知善用自己的音区和音色。王少舫王派把握住了自己男中音的先天自然条件,多在中音区行腔;音色偏于浑厚,因而将自己的本色音质发挥到了极致。他的唱腔从不卖高腔,捏细声,矫揉造作,奶声奶气,而是从黄梅戏的本嗓传统演唱出发,自然发声,本色演唱。其实,戏曲演唱艺术就应强调自然放松,注重本色。

例如,《天仙配》“路遇”董永选段“卖身纸”:这是一段黄梅戏三三四格式十字句的男平词,可以说这一段四句平词,王少舫是一气呵成,完全在男中音中完好地完成,既显浑厚平实,又显韵味醇正。当唱到第四句“怎能”的“能”字行腔时,又显得平朴中见委婉,纯正中见细腻,唱出了董永的无奈与困惑。

二、善用冲音

“王派冲音”是指王少舫在黄梅戏男腔演唱中经常使用的短促而有力度的高音或装饰音。

王派唱腔善用冲音,这是王派唱腔的一大亮点。现在黄梅戏男生少以传承,实则王派冲音是一种很好很有特色的行腔方法。

例如,《天仙配》“路遇”董永选段“家住丹阳”:当唱到“丹阳”的“阳”字、“父母”的“父”字、“受苦辛”的“苦”字、“让我走”的“让”字和“红日”的“红”字等,王派演唱均采用了冲音唱法。

王派冲音分两种情况使用。一种是黄梅戏男腔的高音行腔,一种是黄梅戏男腔装饰音的高音修饰。如“阳”、“父”二字属于前者,速度较缓,而“苦”、“让”、“红”三字则属于后者,速度较短促。高音音域幅度大多在二至三度左右。

三、伴有半音

王派唱腔善用半音,这是王少舫将京剧唱法运用于黄梅戏的一个典型案例。

例如,《天仙配》“路遇”董永选段“含悲忍泪”:王派唱腔唱到第一句导板时“含悲”的“悲”字和“往前走”的“走”字,都运用了半音的运腔处理方法;后来的“大路走”的“走”字也用了半音来演唱,既表现了我国二十四孝中董永“卖身葬父”的悲凉心情,又表现了剧中人物在此时此地戏剧规定情境中的凄凉和忍让,恰到好处。

王派半音的运用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黄梅戏男平词在导板、散板、迈腔(转腔)和阴司腔上下句等腔调时自身原有的半音唱法,一种即是王派半音的特色运用。如“走小路”的“路”和“大路走”的“走”字的半音唱法,都是前面一种,而“悲”字半音唱法就是后面一种。

王派半音唱法很好听,既能表现悲痛的心情,也能表现欢快的情绪。这是王派“京”为“黄”用中常见的一种演唱方法。

四、徽京底蕴。

王派唱腔的形成植根黄梅,源于徽京。其发轫于祖辈的徽调梆腔、父辈的徽班京腔、儿时的沪上学艺和青少年时期的苏皖京戏;在“京黄两下锅”的安庆时期就种植下了黄梅调的种子。如果以1950年王少舫三十岁作为他京黄艺术人生的分水岭,那么他九岁学戏、十三岁登台以来的二十二年间,他主要从事的是京剧演唱,时而客串黄梅调,仍是一个很好的京剧角儿;“三十而立”,在听从提携者“黄梅戏的梅兰芳”丁永泉丁老六“好佬”的劝促下,怀京从黄。正是这个“怀”字,让王少舫的王派演唱具有了徽京艺术的丰厚底蕴。

王派演唱的徽京底蕴在王少舫的唱腔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例如,《罗帕记》“描容”王科举选段“鲜艳彩墨染笔尖”(或名“一腔幽恨难排遣”)后段:

拿姜雄,

报家仇;

请皇封,

造牌楼,

节女英容千古留。

仰首苍天问明月,

心中夙愿何时休。

这一节唱段是王派唱腔具有徽京底蕴最为典型的案例。

“拿姜雄”这段唱腔,基本上就是将京剧的唱腔旋律很明朗地化用到了黄梅戏的男腔唱腔之中。明知道这是京剧旋律,但都认同这是黄梅戏的唱腔,可谓化用精彩,大大丰富了黄梅戏的男腔旋律。如果没有具备深厚徽京底蕴的艺术家,这段唱腔是很难唱出“这一个”味儿的。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段唱腔也看到了京黄同源,即为徽调。徽班在1840年京剧形成前后,留在和回到省城安庆府及其石牌地区的艺人,自然会对怀腔府调产生积极的影响。黄梅戏以怀腔为主,集大家于大成,于1879年形成于安庆;其间,许多黄梅调艺人及其祖辈均是徽班徽调艺人出身,直到清末民初至抗战内战时期的“徽黄两下锅”和“京黄同台”,黄梅调才有了戏曲本质的提升;新中国成立,黄梅戏一跃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可见,徽京的直接影响,王少舫等徽京艺人的加盟,促成了黄梅戏的飞跃。这是从这一例唱段中引发的思考,同时也看到了王派唱腔对于黄梅戏声腔的巨大贡献。

王派唱腔的徽京底蕴在《罗帕记》男生唱腔中得到了完美的表现,说明了徽京艺术对于王派艺术的影响,同时也说明了徽京艺术对黄梅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直接的积极影响。

王派演唱的徽京底蕴,体现了黄梅戏男腔行腔中的“王派京韵”,与此同时,“王派浑厚”、“王派冲音”和“王派半音”等王派唱腔特色都得到了精美绝伦的整体展现。

可以说,王派演唱浑厚醇正,音韵纯朴,具有浑朴、冲音、半音和京韵的特色,构成了黄梅戏第一代表演艺术家王少舫王派的演唱艺术特征。值得探究与传承。

值得关注的是,黄梅戏这么一份宝贵的王派“遗产”,知者甚少,每况愈下,直至专业院团和专业院校甚或鲜有人知。导者不领,演者不仿;师者不授,学者不为。黄梅戏的传承,出现了“拐点”。

王派艺术是黄梅戏多元艺术中最为成熟的一元。这一元体现在黄梅戏的一代宗师、第一代表演艺术家上;体现在黄梅戏一度梅开繁荣时期的代表人之一上;更体现在黄梅戏男生声腔的最为完美、难以企及或超越上。如果黄梅戏损此一元,将大打折扣,多元不多。

黄梅戏的多元重在体现传承与发扬,否则,难以为继。譬如对于珍贵遗产王派的传承,对随后的黄新德黄派演唱的传承;特别是对于旦角严派等表演艺术的传承。如能及时授徒传承开来,则将进一步体现黄梅戏艺术的风格各异和多元化发展。

由此,从王少舫王派演唱艺术的成熟一元,引发出对于黄梅戏多元现状的思考:一是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二三十岁成名成家,风靡大江南北,当代黄梅戏艺术家成名早,成家晚;二是黄梅戏是地方性戏曲剧种,只有植根地方,才有表演魅力。而黄梅戏综合素质最高的马兰在沪上沪城,唱的最好的吴琼在京城,最有人气、最时尚的韩再芬在宜城,表演最佳的杨俊在邻西省城……三是黄梅戏是以旦角为中心的戏曲舞台表演艺术,眼下,旦角戏少,应景形式多;四是黄梅戏当下舞台上能站稳舞台的角儿少,缺乏“四功五法”的多;五是黄梅戏是以舞台表演为核心的“非物质”演唱艺术,眼下,授徒少,耽心正视、认可和树立客观现实自发存在的黄梅戏表演流派的传承,因而院团不敢“挂牌”,又不让“挂牌”,“我”从哪来、做什么、到哪去,成为迷茫。

那么,针对黄梅戏的多元传承与发展,可以考虑从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以舞台表演为中心,以四功五法为核心,以旦角为重心;二是进行非物质文化活态传习,建立受众购票追捧的名家授徒制度,确立表演流派传承;三是凭借影视平台和数字新媒体大力推广;四是借助自媒体实时传播;五是政府主导,决策大局;激励竞争,重构黄梅戏省级地位,促进黄梅戏艺术的事业文化和产业文化的大力发展。

戏曲艺术的多元化体现了个性、风格和流派的特性不同的对象组合。现存三百四十八个剧种的中国戏曲,其本身就是风格各异、多元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黄梅戏也不例外。黄梅戏流派的客观现实存在,即标志着黄梅戏的繁荣与发展,也标志着黄梅戏作为地方剧种的风格各异与多元发展。黄梅戏一代宗师王少舫王派艺术演唱,其浑厚醇正、善用冲音、伴有半音、辅以徽京底蕴的演唱风格,始开黄梅戏进城后之生角新声,影响广泛而深远。王派演唱是黄梅戏难得的珍贵财富,其独树一帜的演唱艺术风格,标志着黄梅戏男腔走向成熟和繁荣。随之而起的黄新德黄派的男生生角演唱如能授徒传承开来,则更能体现黄梅戏艺术的风格各异和多元化发展。黄梅戏急待多元化的流派传承与发展,它既能体现黄梅戏艺术的百花齐放,丰富多彩,更将再次标志着黄梅戏艺术文化繁荣昌盛。

黄梅戏的多元化传承与发展,必将带来黄梅戏五彩缤纷、姹紫嫣红的繁荣景象。

黄梅戏电影《天仙配》,严凤英饰七仙女,王少舫饰董永

猜你喜欢

半音底蕴黄梅戏
浅谈半音键竖琴在竖琴启蒙教学与普及推广中的重要地位
新编黄梅戏《鸭儿嫂》舞美设计
黄梅戏《中国梦》
黄梅戏《祝福》
倍er高级
明朝琴曲的清商音与含半音五声音阶
议论文的论法与底蕴
理解粮食底蕴 传承粮食文化
大型黄梅戏《寸草心》
昆曲曲学小讲堂之北曲的半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