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建设:任重道远 大有可为

2018-07-05冯启彬孙凤霞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8年6期
关键词:办学特色学生发展课程建设

冯启彬 孙凤霞

[关键词] 课程建设;办学特色;学生发展

课程,从学校角度来讲,它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实现办学目标的途径,更是学校发展的生长点;从学生角度来讲,它关乎人的教育权利、人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人的潜能释放、人的学习兴趣;从教师角度来讲,它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课程体系建设作为学校育人体系建设的一个杠杆,整体撬动了学校育人模式的改革,形成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课程体系建设要围绕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如何确信已经把学生带到那里三个问题展开,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才能避免出现盲目性和无序性。

一、充分论证分析,课程体系建设的前提

提升育人质量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永恒主题。但不同的学校对质量的追求应该因地域、生源、师资、办学条件等的不同而不同。课程建设也是如此,任何课程都要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和条件下实施,时间、空间和条件构成了课程实施的物理环境。

课程承载的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而绝非只是单纯地在原有国家规定课程基础之上增加一些活动课程那么简单。深圳中学之所以能够进行按需所学的课程建设就与他们的学生高中毕业的出路有关系,将北京亦庄实验小学的课程体系照搬到五莲也不现实,河南西峡的“三疑三探”到了河北涿鹿也会水土不服。

因此,所有学校的课程建设,都要基于学校已有的办学历史、文化积淀、办学理念、发展规划、育人目标等,结合学校背景分析,对学校内所有的课程进行顶层设计,这样学校所形成的整体课程才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1.生源分析。促进学生的成长是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逻辑起点和终极目标,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逻辑起点是育人目标。只有认真研究学生的现状,我们才可能创造出符合学生成长与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

2.教师分析。课程体系建设中,要特别重视对教师的分析,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教学素养和学科知识素养,还要有良好的课程素养。只有关注到了教师的发展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培养。

3.地域分析。一所学校所处的区域位置,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这所学校所拥有的课程资源有多少。

4.期待分析。包括家长对教育的期待以及社会对教育的期待。一所学校的品牌价值和效应,主要就来源于此。

5.愿景分析。辦学愿景是学校的办学使命与价值追求。办学愿景,能使参与学校教育活动的每一个人,都能胸怀理想、激情澎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都能恪尽职守、执着地追求自己的教育理想。

二、合理整合建构,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

构建课程体系,必然涉及课程的分类。目前的课程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从管理体制上,可以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从课程形态上,可以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社团课程和环境课程;从课程内容上,可以分为语言与阅读、数学与科技、品德与健康、艺术与审美;从课程功能上,可以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选择性课程和综合性课程;从表现形式上,可以分为分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

任何一种课程,都有其独特的育人价值。但我们所追求的,应当是所有课程综合效能的最大化。因此,必须构建一个高效、综合的课程体系,以形成教育的合力。这一课程体系,正是学校教育理念和教育行动轨迹的真实反映。

1.完善学校显性课程体系,实现三级课程育人的有效互补

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有计划地列入课程表内的所有课程。它以直接明显的方式呈现,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在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下,国家、地方、校本课程就组成了学校显性课程体系。

国家课程校本化,落实基础育人目标。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维度仍然是国家课程的实施。国家课程指的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定的课程,它体现了国家对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课程建设与实施,最重要的就是高质量地落实国家课程,保证根据国家课程规范开齐开全所有科目,在此基础上,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有效的课程整合,找准课程体系建设的突破点。通过整合课程内容和课时等方式,更好地解决地方课程与部分国家课程在内容上的交叉、重复问题,强化国家课程的育人目标,更好地落实地方课程目标。二是对学科内部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把握课程体系建设的生长点。教师要依据课程目标、教材特点、学生基础等,有机地整合学科内部的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落实课程目标。语文学科可依据语文课程目标,落实读写基本功训练,实施单元整体教学策略,有计划地补充阅读材料,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数学学科,可以就某一知识点的学习进行前后衔接或补充等。

校本课程生本化,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设置校本课程是为了更好地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潜能。但是,很多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都存在随意性较强、经不起推敲等问题,多数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开发的。很多学校都开发了自己的校本课程,但是却很少有人想过,为什么要开发这样的课程,它到底有什么价值?虽然有些学校对其进行了分类:学生课程、家长课程、教师课程,而这些课程是否真正和学校整体的育人目标搭界都还有待考证。

课程体系建设上,学校要根据自身的育人理念、学生需要、校内外资源等,科学规划校本必修课和选修课,让校本课程建设形成规范和制度,进而形成富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打造课程体系建设的亮点。

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必须从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层面予以把握,从全局视角对相关要素进行统筹安排,做好顶层设计。课程开发要秉持什么理念、校本课程的形态与目标如何确定、怎样诊断学生的已有的发展水平、课程内容如何安排、如何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通过哪些方法评估课程实施效果等,都是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之前必须做好的功课。

二是提升课程领导力。校长的课程领导力直接决定着校本课程建设的质量,直接体现在校本课程开发组织的构建、课程发展规划编制、课程制度的建立、课程发展团队组建、学校课程文化建设、学校课程实施管理等方面。

三是完善管理制度。完善的管理制度是校本课程建设的必要保障,必须以严格的制度规范学校的课程开发行为。主要内容包括:课程目标、人员资质、责任规定、实施步骤、保障措施、意见反馈、工作改进等。其重点在于,打造团结合作的课程队伍,明确各个层面的权力分配,保持行动的一致性、连续性,确保课程开发的有效性。

四是聚焦学生发展。应该构建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明确学生应该达到的能力水平。有了这样的质量标准体系,学生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养,应该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各学科之间该如何整合,各学段之间该如何协调等问题,就有了具体的依据和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找到校本课程建设的有效突破口。

学生活动课程化,拓宽学生发展空间。我校的校园活动真可谓是丰富多彩。快乐体育节、智慧科技节、幸福读书节、多彩艺术节、幽默英语节等校园节日已经成了我们的常规活动。这些活动就好像是一道道营养丰富的自助餐,以其多样性、趣味性吸引着学生去尝试、去参与。也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为孩子们开拓了一块块可以自由飞翔的天地,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2.加强隐性课程建设,发挥隐性课程的育人作用

关于隐性课程,在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中就有体现,如“孟母择邻”“曾子杀猪”等。隐性课程是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学校教育中没有被列入课程计划,但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切学校文化要素的统称,是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包括物质、社会和文化体系)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内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等。它没有出现在课程规划中,不会通过正式教学进行,但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却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

学校文化是课程,教师行为也是课程,要把学校内的一切都当成是学校课程体系的一部分。重点放在学校核心价值观的挖掘与形成、制度文化的构建、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以及学校显性文化的建设上,让这些隐形的文化因子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三、有效评价考核,课程体系建设的保障

1.课程建设功利化趋势要避免

不少學校为了满足上级对校本课程“量”的要求,不顾学校实际,漫无目的地“开发”校本课程,在开发过程中只求“量”的积累,而忽视了对“课程的质”的关注。课程开发后,选修的学生却寥寥无几,导致校本课程只停留在“纸质”上。我认为,应该警惕课程泛化的倾向。对于国家课程,我们还没有研究好、实施好,却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到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上,总有舍本逐末之憾。

2.课程建设评价机制要完善

建立评价机制的目的在于诊断课程、修正课程及确认课程的开设价值,并根据形势的发展预测教育的需求,确保校本课程能够深入持久地实施下去。虽然建立具有学校特点的学校课程评价体系是一个艰巨又繁杂的工程,但它又是非常重要和迫切的。

猜你喜欢

办学特色学生发展课程建设
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特色探讨
高中生网络成瘾及其相关因素探究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优化课程教学体系结构,凸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办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