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失代偿肝病临床效果探讨
2018-07-05宣王益胡爱荣
宣王益,胡爱荣
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主要指的是机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而形成的疾病,其主要在肝细胞内存在,并会严重损害肝细胞,造成肝细胞炎症、纤维化及坏死等一系列变化。近年来乙肝疫苗的普及应用,HBV感染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HBV导致的失代偿肝病大多在肝病晚期出现,治疗难度大,预后不佳。相关研究发现,慢性重型肝炎病死率较高,高达80%左右;即使存活的患者,复发率也比较高[1]。拉米夫定是一种核苷类似口服抗病毒药,有很强的抑制HBV复制的作用。拉米夫定在细胞内代谢为拉米夫定5,-三磷酸盐,其主要作用方式是作为病毒逆转录时的链终止物,可迅速降低HBV-DNA的浓度,改善肝组织学的病变。本文选取宁波市第二医院肝病中心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54例HBV引起的失代偿肝病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54例 HBV引起失代偿肝病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的相关诊断标准[2];(2)患者知晓研究目的,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同时存在其他合并症或其他疾病;(2)肝肾功能异常或不全;(3)妊娠或哺乳期女性;(4)精神异常或存在恶性肿瘤、血液疾病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7例)和观察组(27例)。对照组男16例,女11例;年龄 27~ 68岁,平均(57.2±3.8)岁;乙肝肝硬化15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12例。治疗组男17例,女10例;年龄28~69岁,平均(58.3±3.7)岁;乙肝肝硬化14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13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0.05)。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即严格遵医嘱予以维生素K1、白蛋白、还原性谷胱甘肽及甘草酸二胺等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拉米夫定[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药品规格:化学药品,0.1g]治疗,口服给药,100mg/次,1次/d。两组均治疗6个月,治疗过程中未服用其他免疫调节和抗病毒药物。
1.3 观察指标 在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测定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肝功能相关指标变化。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 检验。<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治疗前慢性重型肝炎、肝硬化患者AST、ALT和TBIL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63,均> 0.05);治疗6个月后,慢性重型肝炎、肝硬化患者AST、ALT和TBIL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66,均<0.05),观察组慢性重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治疗后TBIL、ALT、AS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5.70,均P< 0.05)。见表 1。
3 讨论
HBV活跃复制的失代偿性肝病患者具有并发症发生率高、预后不良及病死率高等特点。有关文献报道,此类患者5年生存率在14%左右[4]。拉米夫定属于核苷类抗病毒药物之一,其可有效抑制实验性感染动物体内与体外HBV,并可在已经发生HBV感染的细胞与正常细胞内代谢过程中快速生成拉米夫定三磷酸盐。当病毒DNA链中掺入拉米夫定三磷酸盐后,病毒DNA合成会受到阻断,且不会对正常细胞脱氧核苷代谢产生干扰。1998年拉米夫定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慢性乙肝,是FDA批准的第一个抗乙肝病毒的药物。拉米夫定可以将90%的代偿期慢性肝病患者的HBVDNA抑制至监测水平以下,且使用安全、耐受性好,故常首先应用于临床。所以,其在肝脏坏死炎症性疾病患者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发挥了良好的减轻或阻止肝脏纤维化进展的作用[5-6]。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情况比较
本文结果显示,经过6个月的治疗,观察组慢性重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TBIL、ALT、AS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 0.05),这提示拉米夫定可对 HBVDNA合成形成有效阻断,使HBV复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但应该注意的是,尽管本品可对HBV进行缓解,但不能将HBV真正清除,无法使乙肝得到根本性治疗;且需要长期坚持治疗才能取得预期的治疗效果,中途停药的情况会导致乙肝病情出现反复发作的情况,也相应地增加了耐药性的危险,所以临床方面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制定给药方案[7-9]。
综合上述分析,拉米夫定对HBV引起的失代偿肝病患者肝功能具有良好的改善功效,且治疗效果确切,值得进一步普及推广。但拉米夫定容易发生耐药,其耐药多发生在治疗后6个月以后;经过连续5年的治疗,约70的患者会出现耐药。因此在患者病情得到控制的后续治疗中,以拉米夫定为基础的联合抗病毒治疗值得在临床研究中进一步探讨。
[1] 刘伟男.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病毒引起失代偿肝病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2013,54(21):467-467.
[2] 金峥.用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失代偿肝病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39(7):147-148.
[3] 范晓棠,余翔,哈丽达·夏尔甫哈孜,等.替比夫定和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效果比较[J].中国医药,2015,10(5):655-657.
[4] 付菊平.恩替卡韦联合拉米夫定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三年随访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刊,2016,43(19):42-44.[5] 董宇.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肾移植术后临床转归的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8(19):67-67,68.
[6] 刘爱兵,李宗军,何新明.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疗效[J].重庆医学,2015,21(34):4812-4814.
[7] 何敬堂.初始应用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联合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疗效和安全性[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18(5):60-63..
[8] 王金民.不同时期应用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抗病毒效应的疗效对比[J].河北医学,2016,48(7):1174-1177.
[9]张笛,杨丽.拉米夫定及阿德福韦酯用于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的研究进展[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5,61(6):17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