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探究
2018-07-04朱建军
摘 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教育工作依然是十分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作为高校立德树人核心内容之一的励志教育对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充分认识和厘清新时代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缺失的原因,从而提出针对性的举措,增强励志教育的精神激励,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助能力,进而对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关键词 新时代 高校 经济困难 学生 励志教育
作者简介:朱建军,湖南女子学院外语系党总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5.329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质的飞跃,但随之显现的是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规模也不断增大。仅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生共4275.69万人次受资助,资助金额1050.74亿元。 能否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下简称家困生)的资助工作,不使一个大学生因“贫”而不能入学,不使一个大学生因“贫”而被迫辍学,不使一个大学生因“贫”而影响成才,直接关系到教育公平,关系到社会和谐,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不仅要做好家困生的物质资助,更要做好精神扶志,提升自助能力。对此,应加强励志教育,增强精神激励,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家困生的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一、新时代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励志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新时代,大学生励志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核心内容之一,成为家困生精神扶志的核心教育和关键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构成。励志教育从本质而言是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即对于家困生不仅要从物质上给予资助,更要通过发挥家困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唤起自主意识,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炼就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增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四自”教育,达到精神扶志,从而实现物质受助到精神自助的提升。因此,加强励志教育对家困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树立自助意识,增强高校资助成效
在新时代“立德树人”建设教育强国的背景下,励志教育成为家困生教育之精神扶志的主要内容。家困生励志教育旨在通过有效理想信念的励志、先进模范榜样的示范、精神价值的引领,运用愿景、动机、诉求、意念等要素进行激励激发,帮助家困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调动家困生的学习生活的积极性、成长成才的主动性、解决矛盾问题的创造性,构建家困生励志教育的有效模式和长效机制,进而激发家困生寻求自我发展的内化机制。这有利于在保障家困生物质资助的基础上,树立自助意识,从而增强高校资助的物质和精神双重成效。
(二)有利于提升精神激励,培育学生内在品质
做好家困生的资助育人工作给予物质资助是首要的,也是基础性的工作。但更为重要工作是开展励志教育,进行精神扶志。面对处于人生塑型期的大学,极易受到引诱和蛊惑,励志教育有利于唤起他们的理性自觉,给予他们更多的信心和爱护,激发他们的勇气和斗志,以更好的强化他们的价值理念和激励意識,使之更好的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有勇气、有信心的实现人生理想。总而言之,励志教育是通过理论说教和现场说教,而引导家困生“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达到精神的自律,发挥精神激励的作用,使之感受到内在品质的魅力并不断追求,形成良好的内在品质,实现和谐人格的构建,促进全面发展。
(三)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家困生存在自尊心强,但也易自卑的双重心理。这是做好家困生资助育人工作必须为之重视和解决的。励志教育之所能够使家困生敞开心扉,燃起信心,激发斗志,原因在于进行励志教育要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友爱互助、乐观向上的校园文化表现出来。这有利于在大学校园构建和谐校园,从而使家困生走出精神困境,能够懂得自我激励,积极参与校园活动,树立不懈努力、顽强拼搏的观念,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成长成才。
二、新时代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直以来,受到国家、社会和高校资助关怀的家困生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精神育人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主要是励志教育缺失,未能很好的精神扶志。
(一)励志教育成为资助育人工作的短板弱项
励志教育的关键在于学校教育,关键之关键在于人生塑型期的大学生活。但励志教育并未受到高校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对家困生的励志教育。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由物质资助和精神扶志两方面构成。高校在家困生的物质资助方面建立起了囊括“奖、助、贷、补、勤、贴、减、免”等在内资助帮扶体系,能够保证学生安心学习、安心生活,但在精神扶志方面体制机制不完善、方式方法单一、多流于形式。这就造成高校资助工作重物质资助、轻精神激励。因励志教育的不到位,精神扶志欠缺,家困生不能够舒心学习、静心生活,导致部分家困生学习生活交际狭窄、无法摆脱自卑心理、经常处于患得患失之中,严重影响着他们的成长成才。因此,励志教育成为高校资助育人的短板弱项。
(二)社会大环境下多元思想文化的交织碰撞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塑型期,由于生理和心理等各方面还不够成熟,再加上自媒体时代的不对称性,极易混淆影响大学生正在树立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是对于家困生而言尤为突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主要是通过家困生认定与经济资助政策的落实,保障他们的最基本的学习和生活所需,但是对他们的励志教育,进行精神扶志比较滞后。在社会大环境中,多元文化思想交织碰撞下,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侵袭大学校园,不劳而获、攀比炫富等具有较大市场,面对此部分家困生缺少自我保护自我激励,迷失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极其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成长成才。因此,必须加强励志教育,进行精神激励。
(三)资助育人工作忽视家困生的主体地位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家困生在接受物质资助时处于被动地位,未能从重视他们的主体地位考虑,如何使他们从“受助”到“自助”再到“助他”。绝大多数家困生学习刻苦勤奋、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积极上进,普遍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追求成长成才。但由于成长环境的原因,他们又在性格和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甚至极少数的家困生焦虑不安、比较自卑、信心勇气不足、迷茫困惑。因此,对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要充分体现家困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励志教育,使他们知晓资助不是施舍,现在的贫困不代表将来贫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使他们自我激励、自我进取。但实际的资助育人工作中,未能很好的发挥家困生的主体地位,家困生缺乏展示自我、实现自我的机会和舞台,影响着他们的全面发展、成长成才。因此,要通过搭建励志教育的平台,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发挥他们的主观能性。
三、新时代加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的主要举措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已成为高等教育最突出问题之一。十八大以来,各高校紧紧围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不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初心,牢记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使命,将物质资助帮扶和精神扶志提质相结合,加强励志教育,激发家困生的自助意识,把理想志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家困生的自助能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一)推进“四自”教育,营造励志教育氛围
如前所述,家困生是特殊学生群体,由于内在的心智不成熟和外界的引诱诱惑一般比较自卑、敏感、脆弱、焦虑、封闭,物质资助是基层,要取得精神扶志的理想效果,就必须进行励志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既然人的性格是由坏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 高校应该格外重视家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工作,通过开展“学生资助工作宣传月”活动、举办青春励志讲坛、“自强之星”评选、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等系列励志教育活动,并予以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从而大力推进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四自”精神的教育,从内在的自助意识提高、外在的精神激励引导,来激发家困生的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潛质。通过营造励志教育氛围,使他们感受沐浴这种特殊的人文关怀,通过正强化的应激提高她们的思想道德力、行为意志力和人格品行力,唤起她们的青春活力和动力,使她们能够经风雨见彩虹,走积极健康阳光之路,而成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新时代大学生。
(二)建设阳光校园文化,搭建励志教育平台
在对家困生进行励志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为他们搭建展示自我、实现自我的舞台,就必须建设阳光校园文化。家困生作为特殊学生群体,没有多余的金钱和精力去校园之外学习、休闲和娱乐,是最需要在校园中得到认可和温暖的。进行励志教育,建设校园文化对树立家困生的信心,发挥励志教育的引导作用,激发他们的自助意识,实现成长成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高校应该“资助育人,公平公正;阳光信心,精神激励;青春励志,舞动青春”的理念和思路,建设阳光校园,通过生动多样、优秀高雅的励志教育活动,并借助网络时代的优势加强宣传教育和传播力度,使家困生在物质保障性体系之下,最大限度参与和融入大学之中,使他们更多的组织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使他们的素质能力得到提高、得到展现,并内化为他们的自助能力,真正达到物质资助和精神扶志的有机结合,从而使资助帮扶的育人成效得到迸发涌流。
(三)塑造健全人格品质,提高励志教育成效
家困生励志教育的目的是在保障家困生物质生活保障的基础上,营造励志教育氛围,搭建励志教育平台,形成家困生励志教育的长效机制,激发他们内在活力和精神品格,使之成为家困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助推神器”,增强励志教育的成效,增强资助育人效果。家困生面对来自家庭的成才压力而不能释怀、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以及自我人格塑造期的缺点,也面临着沉重的心理压力,如:自卑与自尊相矛盾的人格心理、脆弱敏感与焦虑焦躁相交织的内心心理、封闭孤立与自我保护相胶着的消极心理等。这都需要健全的人格,提高他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才能克服生活上和精神上的双重困难,不仅要“授人以鱼”,也要“授之以渔”,既培养其扎实的知识技能,又养成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践行,才能提高励志教育的成效,才能不断增强资助育人的效果。要让贫困大学生认识到困难是实实在在的,但不同的人,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行动,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注释:
教育部.2017年学生资助工作进展情况及成效.http://www.people.com.cn/.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7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67.
潘继军.贫困大学生思想现状和思想教育的思考.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