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乒乓球比赛回合中第5、6板技战术特征研究
——基于发展、完善三段指标评估法的视角

2018-07-03徐君伟李红霞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接发球使用率技战术

徐君伟 邱 雨 李红霞

(1.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体育系,河南 郑州 450046;2.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体育教学部,河南 郑州 450046)

作为乒乓球运动员竞技实力定量诊断与监测领域中的原创性科研成果,三段指标评估法自1988年创立以来,对于中国乒乓球队在历届奥运会和多次世界大赛中夺冠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经反复验证,效果良好[1],因而不仅被广泛应用于中国乒乓球队的技战术分析之中,而且作为主流技战术诊断方法而沿用至今[2]。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小球变大球、11分制、无遮挡发球、赛璐珞球变塑料球等新规则的实施,以及乒乓球技术——尤其是反手位技术和快速衔接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使得乒乓球技战术层面产生了巨大变化[3-5]。这种变化不仅给三段指标评估法的应用带来诸多问题与挑战,而且也引发学者们对其诊断指标体系的发展、完善进行了持续的探讨。概括而言,这些探讨集中体现在对第5、6板的段落归属界定和段落的再划分两个方面。

关于对第5、6板的段落归属界定,学者们主要从将该两板完整的归入某段[6-10]和将第5板分割开来分别归入不同段落[11-12]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关于对运动员总体竞技能力段落划分的研究,唐建军(2010、2013)在其所构建的战术基本运用模式中,将第5、6板单独摘出进行技战术分析[13-14]。之后,以唐建军所构建的战术运用模式为基础,蒋津君(2015)构建了“双系五段”评价体系(图1),将第5、6板各自单独划为一段[15]。

图1 乒乓球运动员总体竞技能力段落划分及演进

纵观以上研究,其局限性体现在:上述研究绝大多数都是从理性分析或经验总结层面对第5、6板的段落划分和段落归属界定所进行的探讨,却并未从比赛中第5、6板技战术表现特征的实际出发,来对其段落划分和段落归属界定进行实证研究与论述。试想,如果对第5、6板技战术运用的主要特征都未弄清楚,却仅仅根据经验性认识对其进行段落划分和段落归属界定,那么,这种划分和界定本身就存在客观性不足的问题。如果根据这种划分和界定方式进行技战术数据统计和分析,很有可能会降低技战术分析的准确性。毕竟,有时候从感觉、经验上认为是某种结果,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比如,部分学者和专家经验性认为小球变大球、11分制和无遮挡发球的实施会增加回合板数,而唐建军2007年的实证研究结果却证明该种经验性认识是错误的[16]。

为此,本论文旨在从比赛实际出发,对第5、6板的技战术特征进行多视角的实证研究,以期为科学地对第5、6板进行段落划分和段落归属界定,从而更好地为发展、完善三段指标评估法、提高其技战术诊断的准确性提供借鉴。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CNKI)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检索和筛选,主要梳理了1988年三段指标评估法的创立及其后有关对该方法进行发展、完善的相关文献,以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以乒乓球分别与技术、战术、技战术、三段指标评估法、三段评估理论的组合为主题词,将检索时间段设为2001年1月1日至2018年1月1日,共检索到中文类核心期刊文献104篇,选取与本研究高度相关的28篇进行深入分析。

1.2 专家访谈法

就第5、6板技战术特征分析的视角、思路、指标及其评价参数,对北京体育大学唐建军教授、国家乒乓球队教练员于洋、陈斌(大满贯运动员丁宁的主教练)等进行了电话访谈,专家们对访谈问题提出的建议和意见,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1.3 录像观察法

本研究借鉴前人对录像观察对象的研究取舍思路[17-19],选择了世界公认的最重要赛事:奥运会乒乓球赛、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和乒乓球世界杯赛的男子单打决赛、半决赛和四分之一赛等比赛中中国运动员的34场比赛为录像观察对象(表1)。录像观察对象的选择依据有二:一是样本要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二是三段指标评估法是为中国乒乓球队备战世界大赛提供科技支撑和科技服务为根本目的,且其是在中国优秀乒乓球运动员技战术表现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创立的。

表1 各赛事比赛场数情况(总计34场)

注:当比赛的双方运动员都是中国运动员时,则对二者的技战术数据分别进行统计。

1.4 数理统计法

1.4.1 概念界定

得失分板指每分球的击球回合中发生得失分时所击出或理论上该击出的这板球。为叙述简约考虑,下文将以“各板”、“第……板”指代相应的得失分板。得失分板数指每分球的击球回合中发生得失分时所击出或理论上该击出的这板球处于双方击球序列中的第几板。

1.4.2 各得失分板计数方法

根据运动员总体比赛能力段落划分法的分段原理[12,20],以每个回合中一方运动员最后一板的得分或失分为观察基点,各得失分板得或失一分时则将其频数分别计为1,然后,将各得失分板(1-30)或其组合的得分或失分频数累计,再根据各指标的评价参数计算公式求其得分率、使用率和折合贡献率。

1.4.3 统计指标及其评价参数

统计指标为:第1板至第6板,第1、3板组合,第2、4板组合,发球轮第5板及其后各板组合,接发球轮第6板及其后各板组合,发球轮第7板及其后各板组合,接发球轮第8板及其后各板组合。

评价参数为指标的使用率、得分率和折合贡献率。评价参数的计算方法如下:

得分率=[第……板得分/该板(得分+失分)]×100%

使用率=[第……板(得分+失分)/各板(总得分+总失分)]×100%

折合贡献率=[第……板得分/各板(总得分+总失分)]×100%×2

计算公式中的“第……板”指相应的“得失分板”,“各板”指所有“得失分板”。

1.4.4 数据分析方法

利用Excel对所需指标进行统计计算,并将所获数据导入SPSS17.0统计软件,对相应板的得分率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5次赛事各板的得分率和使用率分别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并将相应的统计分析结果汇总制表。

2 结果与分析

2.1 比赛回合中第5、6板技战术特征分析

2.1.1 第5、6板技战术基本特征分析

得分率和使用率是乒乓球技战术统计指标的基本评价参数[12,20],因此,通过对多场比赛中各板的平均得分率和使用率的考察与分析,可从整体上把握比赛中各板技战术运用和得分的特征和规律。

由图2-3可知,第1-4板的平均使用率和得分率曲线的变化特点与第5板及其后各板明显不同,而第5-6板的平均使用率和得分率曲线的变化特点又与第7板及其后各板有所不同(第14板之后各板因其使用率都低于5‰,样本量过小,致使其平均得分率变化较大,不能再表现出规律性,因而并未在图中全部展示)。上述相应各板的平均使用率和得分率曲线在变化特点方面所呈现出的差异,说明其技战术运用特征和得分特征不同。

就技战术运用特征而言,第1-4板的技战术运用特征体现为:平均使用率从第1板至第3板几乎呈直线式上升,并在第3、4板处达到峰值。同时,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第3板的使用率与第1、2、5、6板有显著性差异,与第4板没有显著性差异(表2),说明从第1板至第4板,各板之间对抗程度越来越激烈,并在第3、4板处达到巅峰。第5板及其后各板的技战术运用特征体现为:平均使用率从第5板向后逐渐降低,且下降幅度整体上越来越小,说明第5板及其后各板的技战术对抗程度依然激烈,其对抗持续越来越难。第5-6板与第7板及其后各板的技战术运用特征的不同体现为:第一,在变化特点上,第5-6板延续了前4板中各板使用率整体上呈直线式急剧变化的特点,但这种趋势从第7板开始发生转变,第7板及其后各板的使用率呈现出缓慢变化的特点;第二,在变化幅度上,第5、6板的平均下降幅度为4.36%,相比第7-17板的平均下降幅度0.547%,其与第1-4板的平均变化幅度5.47%更为接近(表5)。

图2 连续5次世界大赛各板平均使用率、累计平均使用率变化趋势示意图

图3 连续5次世界大赛各板平均得分率变化趋势示意图

第1板第2板第4板第5板第6板 第3板TP0.05010.199217.566.0000.14260.19925.441.0000.18420.19921.346.1830.13740.19926.437.0000.09380.199211.563.000

表3 各板或其组合的得分率显著性检验一览表(N=34场)

注:表3中“第5板……”指第5板及其后各板,以下各表、图同。

表4 各组合板评价参数(%)一览表(N=34场)

表5 各组合板评价参数平均变化幅度(%)一览表(N=34场)

就技战术运用的得分特征而言,第1-4板的技战术运用的得分特征体现为:第一,平均得分率从第1板至第4板呈快速下降,且各板之间的变化幅度差异明显,说明从第1板至第4板,各板受到的制约越来越大,其技战术运用特点差异较大;第二,如图3所示,发球轮1、3板的得分率明显高于与其相对应的接发球轮2、4板的得分率,同时,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也表明,第1板与第2板、第3板与第4板、第1、3板与第2、4板的得分率存在显著性差异(表3),说明在前4板中,发球轮比接发球轮在得分效率上具有显著优势;第三,第1-4板的平均得分率为61.3%(表4),明显超过50%,说明第1-4板的技战术运用效果明显地表现出“抢”的特征。第5板及其后各板的技战术运用的得分特征体现为:第一,从第5板开始及其后各板,各板得分率不再延续第1-4板的快速下降的态势,整体上呈无规律性平缓升降,说明该阶段的技战术运用特点相对趋向一致;第二,如图3所示,发球轮各板得分率整体上与接发球轮各板得分率呈无规律性交错升降,且变化幅度较小,同时,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也表明,该阶段发球轮各板得分率与接发球轮各板得分率整体上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在第5板及其后各板中,发球轮与接发球轮的得分效果在整体上难分伯仲;第三,第5板及其后各板整体上平均得分率为46.2%,明显低于50%。以上三点共同说明,第5板及其后各板的技战术运用效果整体上表现出“持”的特征。第5-6板与第7板及其后各板技战术运用的得分特征的不同体现为:第一,在变化特点上,第5-6板延续了第1-4板中发球轮各板得分率高于接发球轮相应各板的特点,但这种趋势从第7板开始结束,第7板及其后各板的得分率呈现出明显的无规律性交错升降的特点(如第7板得分率低于第8板、第11板明显低于第12板);第二,在变化幅度上,如表5所示,第5、6板的得分率之差的绝对值为6.1%,相比7-17板平均下降幅度4.7%,其与第1-4板的平均变化幅度16.6%更为接近,同时,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也表明,与第1、2板和第3、4板的得分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相比,第5、6板的得分率差异性检验结果为p=0.042,同样具有显著性差异,而第7板及其后各板的发球轮与接发球轮整体得分率差异性检验结果为p=0.804,距离p=0.05的显著性水平标准还较远(表3)。

另外,如表7所示,第5、6板的累计使用率和折合贡献率虽低于第1-4板,但高于第7板及其后各板之整体,其在决定比赛胜负中发挥着第二位的作用。这一事实表明,深化对比赛回合中第5、6板的技战术特征研究,不论是对发展、完善三段指标评估法而言,还是对提高训练和参赛的科学化程度而言,都是非常必要的。

上述第1-4板、第5-6板和第7板及其后各板的技战术运用特征和得分特征的对比分析表明:第一,第1-4板的技战术特征明显不同于第5-6板和第7板及以后各板,第1-4板的技战术运用明显地表现出“抢”的特征,第7板及其后各板的技战术运用明显的表现出“持”的特征,第5-6板的技战术运用则表现出“衔接”[21]特征;第二,第5-6板的技战术特征与第7板及其后各板有所不同,其比第7板及其后各板更接近于第1-4板;第三,同发球轮第1、3板和接发球轮第2、4板的技战术特征不同相近似,发球轮第5板和接发球轮第6板的技战术特征不同;第四,相对第1-6板而言,第7板及其后各板的技战术特征较为一致。

2.1.2 第5、6板在发球轮、接发球轮技战术运用效果对比中的作用分析

一般经验认为,由于发球技术的非制约性、隐蔽性和突然性等特点[1,22],发球轮各板整体上往往比接发球轮各板更具得分优势。表6的统计结果表明,发球轮各板整体上的得分率为57.5%,高于接发球轮各板整体上的得分率52.2%;同时,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发球轮与接发球轮的得分率存在显著性差异,这就充分说明,在新球时代,发球轮的技战术运用相比接发球轮确实具有明显的得分优势,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前人关于发球轮比接发球轮更具得分优势的经验性认识的正确性。

表6 各轮、各板得分率显著性检验一览表(N=34场)

同时,表6的统计结果还表明,发球轮相比接发球轮的得分优势是由第1、3板相比第2、4板的显著性得分优势引起的,第5板与第6板虽在得分率的独立样本T检验上有显著性差异,但由于其显著性差异程度(p=0.042)低于发球轮与接发球轮的显著性差异程度(p=0.026),所以,就整体而言,第5、6板的得分效果差异并不能为发球轮和接发球轮的显著性得分效果差异做出贡献,但其消解“发球轮相比接发球轮具有得分优势”的程度也极其微小。对于第7板及其后各板而言,其发球轮各板和接发球轮各板的得分效果差异(p=0.804)不仅不能为整体上“发球轮相比接发球轮具有显著地得分优势”做贡献,恰恰相反,该阶段的技战术运用效果正是要竭尽全力消解这种优势。

作为护理人员,首先要有一颗善解人意的心,对患者要有足够的同情、关心和耐心,遇到任何问题都能够心平气和的和患者交流,将患者当做自己的家人,给他们以无微不至的关怀,不要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感觉到任何不适的眼光和对待,从而让患者将医院当作家,有一个非常舒服的状态,以一个非常平和的心态接受治疗。其次,护理人员也应该利用工作之余不断提高自己护理的专业水平,与患者交流时,如果有足够专业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就能够用非常舒适的技巧跟患者交流,并且用非常平易近人的态度给患者讲解更多关于治疗方案的专业知识,尽可能平复患者紧张的情绪,对患者的问题有问必答,治疗和护理时得心应手,找到一个最和谐的交流和护理方式。

上述第1-4板、第5-6板和第7板及以后各板在发球轮、接发球轮技战术运用效果对比中的作用程度的对比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第一,第1-4板技战术运用的得分特征明显不同于第5-6板和第7板及以后各板;第二,第5-6板技战术运用的得分特征与第7板及其后各板有所不同,其比第7板及其后各板更接近于第1-4板;第三,同第1、3板和第2、4板技战术运用的得分特征不同相近似,第5板和第6板技战术运用的得分特征也不同;第四,相对而言,第7板及其后各板技战术运用的得分特征较为一致。从而,本部分的分析结果与“2.1.1”部分第5、6板的技战术基本特征的分析结果相比,不仅进一步证明了其分析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而且较好地达到了相互佐证的效果。

2.1.3 第5、6板分别与其所属轮次前后相邻各板的关系密切程度分析

乒乓球比赛回合中双方各板间的争夺,都是沿着横向对抗和纵向衔接的序列逻辑展开的,各板的技战术运用效果都受其前后相邻击球板的影响,为此,揭示第5、6板与前4板和第7板及其后各板的关系,有助于从更深层次把握各板的技战术特征。

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表7),在发球轮,第5板与第1、3板的得分率呈显著性中度正相关,与第7板及其后各板内发球轮各板的整体得分率呈非显著性且无实际意义的低相关[23];在接发球轮,第6板与第2、4板的得分率呈显著性中度正相关,与第7板及其后各板内接发球轮各板的整体得分率呈非显著性且无实际意义的低相关[23]。上述分析结果表明,第5-6板受第1-4板的影响较大,而其自身对第7板及其后各板的影响甚小。也即是说,第5-6板与第1-4板的关系要比其与第7板及其后各板的关系密切得多。从而,本部分的分析结果与“2.1.1”部分和“2.1.2”部分的分析结果相比,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证明了该两部分相应分析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而且较好地达到了相互佐证的效果。

表7 第5、6板与各轮前后相邻击球板的得分率相关系数一览表(N=34)

2.1.4 各赛事技战术特征的相关分析

2.1.4.1 技战术运用特征的相关分析

图4 各赛事各板使用率变化趋势示意图

2014世界杯2015世乒赛2015世界杯2016奥运会 2014世界杯 2015世乒赛 2015世界杯 2016奥运会 2016世界杯1.980**.969**.961**.938** 1.990**.981**.983** 1980**.986** 1978**

2.1.4.2 技战术运用的得分特征的相关分析

由图5可知,五次世界大赛间各板的得分率在前8板的变化趋势比较一致,从第9板开始向后,各赛事的得分率变化差异较大。同时,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也表明,虽然五次世界大赛各板的得分率整体上相关程度不高,仅有2016年奥运会与2014年世界杯、2015年世乒赛和2016年世界杯等赛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意义上的中度[23]正相关(表9),其它赛事之间要么不存在显著性相关,要么其相关为负相关。但是,根据图3中各赛事各板的得分率变化趋势,如对五次世界大赛各自前8板的得分率进行两两相关分析,则任何两次赛事之间都呈现显著性意义上的高度正相关(表10),如对其第9板及其后各板进行两两相关分析,则仅有2016年世界杯和2016年奥运会存在显著性正相关,其它赛事之间要么不存在显著性相关,要么显著性相关为负值(表11)。上述分析说明,在各赛事各板的得分率方面,第1-8板的变化趋势高度一致,第9板及其后各板的变化趋势差异虽较大,但考虑到第1-8板的使用率之和为90.4%,第9板及其后各板的使用率越来越小,指标参数的变异量易受样本量大小影响的缘故,由此,就整体而论,我们可认为运动员技战术运用的得分特征在各板的表现规律上具有跨赛事、跨时间一致性。

图5 各赛事各板得分率变化趋势示意图

2014世界杯 2015世乒赛2015世界杯2016奥运会 2014世界杯 2015世乒赛 2015世界杯 2016奥运会 2016世界杯1-.029.125 .584**.299 1 .084 .659** .347 1 .419 .516* 1.658**

表10 各赛事各板(1-8板)得分率相关系数表(N=8板)

表11 各赛事各板(第9板…)得分率相关系数表(N=9板)

由上述各赛事间各板技战术的运用特征和得分特征的Pearson相关分析可知,整体而言,各板的技战术运用特征和得分特征具有跨赛事、跨时间的一致性。由此也表明,第5、6板的技战术特征能够经得起跨赛事、跨时间的检验,具有跨赛事、跨时间的稳定性。

3 讨论

1997年,根据世界乒乓球技战术的最新发展趋势,为使中国乒乓球队的技战术训练和比赛运用朝着更加纵深的方向发展,原国家乒乓球队蔡振华主教练在“三段”指标评估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将第5、6板分别归入发抢段和接抢段进行考量的新思路。然而,该思路提出以后,文献研究[2]和国家队调研结果都表明,对于将第5、6板到底应归入发、接抢段还是应归入相持段,并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其表现为从学界到国家队,技战术统计的形式多样,各持己见。存在争论的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一直都缺乏有力的实证研究来论证第5、6板的段落归属。本研究虽未全面深入解决该问题,但是,根据上文论证笔者认为,有必要在三段指标评估理论之“三段”划分的基础上,将“三段”向“五段”扩展和延伸(图5),以使该评估理论更加吻合比赛实际,从而更好地对运动员的技战术能力进行分析与诊断。

图6 三段指标评估理论之“三段”向“五段”扩展示意图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针对第5、6板的技战术特征分析所确定的四步骤的分析思路,能较好地分析、归纳第5、6板的技战术特征并达到相互佐证的效果。

2)新球时代,第5、6板的技战术特征,既不明显具有第1-4板之“抢”的特征,也不具有第7板及其后各板的真正意义上的“持”的特征,而是表现出从“抢”到“持”的“衔接”特征;与第7板及其后各板的技战术特征相比,第5、6板的技战术特征更接近于第1-4板;与第1、3板的技战术特征和第2、4板不同相近似,第5板的技战术特征与第6板不同。

3)第5、6板的技战术特征具有跨赛事、跨时间的稳定性。

4.2 建议

1)在发展完善三段指标评估法,对第5、6板进行段落划分和段落归属界定时,有必要将其从三段指标评估法的相持段中隔离出来单独划段,其中,第5板可命名为发抢衔接段,第6板可命名为接抢衔接段。

2)在训练中,要适当凸显第5、6板的地位,有意识地加强1、3、5板和2、4、6板的衔接训练,将第1、3板的发球抢攻和2、4板的接发球抢攻训练向纵深方向发展;在比赛中,根据“多算多胜、少算少胜”的原则,要有意识地加强第1、3、5板和第2、4、6板的战术衔接考虑,将战术运用向纵深方向推进。

参考文献:

[1] 张晓蓬.中国乒乓球队战术训练水平定量诊断方法及实践效用[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32,61-92.

[2] 徐君伟.规则改革背景下乒乓球三段指标评估法演进与发展趋势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8,34(1):71-76.

[3] 宋绍兴.“每局11分制”对乒乓球比赛的影响[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17(3):75.

[4] 李今亮,赵霞,章潮辉.新规则对世界乒乓球运动技术发展趋势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0):1414-1416.

[5] 成波锦.新型无缝塑料乒乓球的特征及对技、战术发展影响的初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4,50(5):68-72.

[6] 国家体育总局《乒乓长盛考》研究课题组.乒乓长盛的训练学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223.

[7] 张孝亭,窦洪茵,付艳芝.第47届世乒赛男团中国队员王皓主要技术诊断及效果评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4(1):104-107.

[8] 蒋津君.莫斯科第五十届世乒赛中国女子乒乓球队技战术特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2):142-144.

[9] 沈贵庆,卢耿华.马琳与王皓比赛中战术组合特征对比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3(4):74-78.

[10] 黄文文,施之皓.关于丁宁乒乓球个性化3段指标法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6,52(5):126-130.

[11] 吴飞,刘国兵,华承健,等.关于改进乒乓球三段技、战术统计方法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4,50(1):71-74.

[12] 杨青,张辉.乒乓球比赛技战术“四段指标评估法”的构建与应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4,29(5):439-442.

[13] 唐建军,曹海波.乒乓球比赛中战术组合模式的构成及其应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1):108-110.

[14] 唐建军,赵喜迎.乒乓球进攻类型打法比赛战术制胜模式构成及其应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3):123-127.

[15] 蒋津君,姚家新.乒乓球单打比赛技战术实力评估体系及其诊断方法的重构与应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5,30(5):432-437.

[16] 唐建军,刘丰德,蔡学玲,等.规则修改对乒乓球比赛观赏性影响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6):843-845.

[17] 李旭武.第46届世乒赛男子优秀横拍进攻型运动员接发球技术分析[J].体育学刊,2001,8(6):73-74.

[18] 方余平,王金灿,肖紫燕.世界男子乒乓快弧类双胜组合发抢特征的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6):542-544.

[19] 邱团,李超,陈础.中国乒乓球主力运动员马琳与马龙接发球技战术比较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0,46(5):52-56.

[20] 吴焕群,李振彪,陶志祥,等.乒乓球比赛中实力评估与技术诊断方法及其效果研究[M]//张清垣.乒乓长盛的训练学探索.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207-211.

[21] 徐君伟.新球时代乒乓球比赛技战术运用特征、成因及发展趋势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34(1):暂未定页码.

[22] 张辉,戴金彪,史芙英,等.隔网对抗(持拍类)项目技战术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4):64-69.

[23] 甘怡群,张轶文,邹玲.心理与行为科学统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72.

猜你喜欢

接发球使用率技战术
基于熵值法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的羽毛球技战术综合评价分析
破解电动车火灾扑救关键技战术的几点思考
东京奥运会谌龙与安塞龙决赛技战术特征对比研究
对女子花剑近距离交锋技战术运用特征的探究
第54届世乒赛决赛马龙与樊振东接发球技战术分析①
内蒙古自治区病床使用率预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樊振东和林高远乒乓球接发球技术比较分析
提升网球接发球教学效果的策略研究
2018年中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为3.97亿
网球训练的接发球技术与训练方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