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跑步赛参赛者的越轨行为反思
2018-07-03李会明
李会明 邓 伟
(云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中国业余跑参赛者服用兴奋剂参赛”的新闻占据了2018年1月各新闻媒体的头版头条。《“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不满两周年,社会各界正积极投身于全民健身热潮,健身正能量满满的社会主义新时代,一位有着“半马女神”、“颜值女王”、“跑圈网红”等多项民间头衔的公众人物,在城市跑步赛中被查出服用禁药——外源性促红素(EPO)。事件是偶发还是早已有之?是个案还是普遍现象?城市跑步赛参赛者越轨行为如何界定?参赛者越轨行为与赛事本身、与赛事主办方、与参赛者自身之间有无必然联系?一系列的问题应该引起体育学学者、社会学学者,以及赛事参与各方的关注与思考。
1 城市跑步赛及其参赛者的特征分析
1.1 城市跑步赛特质
以公路跑和越野跑为主要内容的城市跑步赛,并不侧重于赛场的竞技较量过程,而是一种提供竞赛产品和相关服务产品的特殊事件,它不仅受到竞赛规则的制约,还受到传统习俗、文化背景、社会规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城市跑步赛需要在体育赛事和社会活动的双重规范下来开展。
首先,城市跑步赛具有体育赛事的特征。体育赛事是对以运动竞赛为核心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1]。城市跑步赛遵循着“城市名+跑项名称”的规则,通过参赛者的竞技过程和结果来达到赛事目的,利用成功竞赛满足不同需要和达到不同目标。城市跑步赛往往是集全城资源、举全城之重力、突出本城优势资源而举办,它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时间,有明确的赛事目标和资源配备,具有计划和实施的过程性、一次性、独特性,成果不可挽回性,以及组织的临时性和开放性。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我国城市跑步赛的目的不仅是简单地完成竞赛任务,更需要满足不同利益体的要求,所以赛事目的和目标往往表现出战略高度上的多样化和综合性。城市跑步赛事务庞杂,涉及到赛事的包装、媒体推广、赞助与广告策划、标志产品开发等众多活动,还包括运动竞赛的筹备、规划、实施、控制及收尾等各项活动[2],必须通过详细计划和精细的协调才能成功举办。纵观国内不同名称的城市跑步赛,均充分体现了其竞赛性、文化性、项目性、市场产品性、赛事目的综合性、赛事事务庞杂性等体育赛事的特征[3]。
其次,城市跑步赛具有社会活动的性质。随着体育职业化、产业化、市场化和商业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体育产业正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全民健身事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城市跑步赛作为一项集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全面发展的完美结合的综合赛事,具有包容和谐、超越自我、健康向上等精神内涵,它以国家和地方出台的相关政策为制度支持,通过“全媒体”传播健康生活理念,通过现场活动促进企业团队文化建设、增进个人与家庭与社会的情感交流,赛事能不断满足参赛者愉悦身心、增进健康、展示自我、挑战自我等美好生活的需要[4,5]。城市跑步赛在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多行业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城市精神文化建设、传递健康时尚生活方式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已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特殊社会活动。
作为一项具有体育赛事特征的特殊社会活动,城市跑步赛因为能够产生不同程度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能达到多重目标,而成为了城市“热宠”。目前,我国城市跑步赛赛事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势头,赛事覆盖面、赛事规模不断扩大,参赛者人数连创新高,赛事名目众多(如挑战赛、公开赛、邀请赛等),赛事内容丰富(如乐跑、接力跑、亲子跑、各种距离马拉松跑等)。高密集的赛事、开放式的媒体宣传报道、数量庞大的参赛者群体,使得赛事得到了有效的传播。不断扩大的赛事影响力成为了推动各方市场主体追逐经济利益的驱动力。城市跑步赛成为了各地宣传城市、树立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名片的有效手段之一,有效推动了赛事举办地的旅游、餐饮、文化、健身、休闲、服务、交通运输等产业发展[6]。
1.2 城市跑步赛参赛者特征
城市跑步赛作为一项赛事、一项社会活动,离不开大量的参赛者。或自发参赛或由政府组织参赛的城市跑步赛参赛者大致包括三类人群(见表1)。
表1 城市跑步赛参赛者的人群分类及特征
由于城市跑步赛对参赛者国籍、民族、地域、年龄、职业限制小,使得参赛者的背景多元化,运动水平差异明显;参赛者的参赛目的多元化,道德素质参差不齐。
2 城市跑步赛参赛者的越轨行为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2.1 越轨行为
越轨行为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关于越轨行为的定义,目前在社会学界并未形成一致意见。美国社会学学者戴维·波普若认为“越轨行为是与统计异常大不相同的概念,统计异常的偏离(statistical deviance),简单地说是指一种行为的发生频度或多或少地偏离正常水平”,“越轨是任何健康社会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7]。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记录,“越轨行为是指违反重要的社会规范的行为,又称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8]。我国社会学学者的定义是“越轨行为是个人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的行为”[9]。多种观点指明,越轨行为是以正常行为规范作为参照,并在一定程度上与正常行为规范相背离的非常规行为。参照国内外“运动员越轨”研究结果[10,11],结合城市跑参赛者行为表现,笔者认为,城市跑步赛参赛者的越轨行为是一种非常规的违反赛事秩序和赛事规范,违背体育道德的行为,是违背人们惯常所遵守的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等基本行为准则,并对体育文化构成破坏的行为。
2.2 越轨行为的分类表现及其危害
2.2.1 越轨行为分类及表现
调查发现,当前城市跑步赛中,参赛者越轨行为有三种常见类型,且不同参赛人群其越轨行为表现不完全相同(见图1)。
第一类,谋取利益型。有竞争就有利益追求,参赛者渴望胜利和由胜利带来的既得利益与荣誉是参赛者的根本需求,也是一种刚性需求[12]。但部分参赛者为了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惜铤而走险,在参赛过程中,置赛事秩序和赛事规范于不顾,采取非正常行为。该类越轨者存在主观故意,以国内外职业跑者居多。
第二类,宣泄情绪型。大规模的体育赛事环境极易使人兴奋,甚至丧失理智,当部分参赛者置身于公众环境时,受外部环境影响,长期集聚的不良情绪会瞬间发泄出来,非正常行为随之表现。该类越轨者常见于普通民众。
第三类,资格作弊型。功利心和虚荣心作祟,加之受不良现象影响,部分参赛者采取一些极端、偏执、非正常的手段以达到参赛目的[13]。该类越轨者受主、客观因素影响较大,三类参赛人群均不同程度存在。
图1 不同参赛人群的越轨行为类型
2.2.2 越轨行为的危害
一是败坏体育道德。城市跑步赛传递的是一种正能量,一种健康向上的生活理念。参赛者通过参与赛事要培养正确的社会竞争意识,培养坚强的个人意志品质,提高应对各种挫折的能力,达到强化体育道德的效果。
二是形象受损。城市跑步赛以树立形象,宣传城市为要务,参赛者要自觉维护形象,自觉接受媒体、大众的监督,如果其言行超出了体育道德的范畴,不仅会受到赛事主办方的处罚,在赛场外还会受到来自社会舆论的指责或批评,进而导致参赛者个人名誉受损,导致举办赛事的城市形象受损、赛事形象受损、赞助企业形象受损。
三是破坏赛事环境,扰乱赛事秩序。良好的赛事环境是赛事有序进行的保障,它对参赛者形成正确的比赛胜负观、健康的参赛心态、文明意识、规矩意识、自觉维护赛事现象意识有积极作用。
四是制造社会不和谐与负能量。参赛者的越轨行为会影响赛事的健康运行,情况严重时还会危害赛事安全和社会稳定,制造不和谐因素,传递负能量。
3 发生越轨行为的原因分析
3.1 赛事性质
持续升温的城市跑步赛在政府、体育组织和民众的大力支持和参与下,供给主体由原来的政府和体育组织,变成了市场、政府、社会组织三个相互依赖、共同合作的混合体[6]。城市跑步赛进入了从体育运动到城市风尚的文化转向,从打造体育品牌到打造城市形象名牌的效应转向,从挖掘体育产业潜能到巨大商业潜力开发的价值转向[14]。赛事就是最大的利益诱惑,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5]利益驱动是部分参赛者越轨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
3.2 赛事规范
在“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赛事指导下,城市跑步赛的赛事主办方为了快速获得赛事实惠,通常会将赛事的管理与经营权打包向社会公开出让,一些赛事经营公司和社会组织跃然成为了赛事主导。它们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它们无视体育行政法规、自行制定赛事规则;它们恣意行使政府的话语权和决策权、有意识地削弱体育行政机构的行政化管理和专业化组织职能。缺少具有国家强制力保证的法律规范,缺乏专业化的赛事运营管理组织,大大降低了参赛者越轨行为所承担的处罚风险系数,是参赛者越轨行为产生的制度原因。
3.3 参赛者自我取向
城市跑步赛参赛者的自我取向与个人价值观、道德观、制度观密切相关。其中,价值观是个体衡量事物的价值标准,是调整参赛者行为的主观因素;道德观是个体对自身、对他人、对世界所处关系的系统认识和看法,是评价个人和事物善恶、是非、荣辱、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直接影响着参赛者的行为;制度观是制度在个人意识层面的内化,是规范参赛者行为的主观标准。当拜金、欺诈、自私、功利、虚伪成为主要参赛取向时,参赛者往往不能意识到标准、制度的存在和超越标准、制度的后果,非正常的自我取向就会导致参赛者失去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越轨行为自然显现[11]。相关研究表明,负面的自我取向能增加参赛者的越轨行为发生几率,其中道德推脱在自我取向与参赛者越轨行为的关系中发挥着完全中介作用,且这一中介作用受到道德认同的调节,较低的道德认同增加了自我取向的参赛者的道德推脱,并由此产生越轨行为倾向[16]。
4 反思
4.1 赛事定位角度
城市跑步赛具有体育赛事和特殊社会活动的双重特质。对城市跑步赛的赛事运营可持续发展战略意识、赛事市场化运作水平、赛事资源开发与参赛者资源同步发展、赛事总体创新性、赛事利益各方的互生与共生、赛事主体在自我实现过程的平衡与和谐、稳固和拓宽赛事产业链等考虑不足,是近年来城市跑步赛中突出的问题[10,17,18]。就当前看,经济基础为我国“城市跑步赛现象”的产生提供了支撑,营销时代的“城市名片”诉求热化了“城市跑步赛现象”,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背景下民众的健康意识、社会活动参与意识、体育消费观念、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升级拓宽了“城市跑步赛现象”发展路径。城市跑步赛以利益为中心,以赛事为中心,注重形式而忽视赛事特质的做法只会滋生更多的越轨行为。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城市跑步赛应该通过不断扩大内需,做大国内市场,来带动地方经济与体育事业协同发展;要坚决抵制“媚俗、奴才、崇洋媚外”的嘴脸,杜绝“黑白色皮肤效应”优于“黄色皮肤效应”的虚荣做法。正确引导国内民众作为参赛主体的主场意识,同时加强对高额奖金吸引参赛者的做法进行查处和监督。一定要搞清楚为什么举办城市跑步赛?城市跑步赛为谁服务?城市跑步赛的真正受益者应该是谁?这些根本问题。
4.2 成绩资本产权角度
“成绩就是运动员的一种资本”[19],成绩资本产权的理论将成绩资本进一步物化,认为它同样具有一般物权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能。从产业经济学所认同的“谁投入,谁受益”角度出发,成绩资本产权应属于不同的投资主体[20]。基于这一角度,城市跑步赛的举办城市与参赛者都应该是成绩资本产权的共有者,两者之间地位平等,赛事举办城市要管理的对象,应该是参赛者的成绩资本产权,而非参赛者本人。而在现实中,赛事举办城市在处置参赛者越轨行为时,要么漠视,要么采取“取消参赛资格”这样较为极端的回应方式,如此做法表面看是断绝了成绩优秀的参赛者再次参赛的资格,实际上则是全面撤回对产权的继续投资,放弃成绩资本产权的所有权。合理地分配成绩资本的前提是明确其分配的内容和确定有效的分配原则[21]。用统一的标准来划分成绩资本产权中赛事举办城市和参赛者所占比例,按照双方协商一致的分配标准进行利益分割,才是符合资本利益最大化的市场原则。就市场化运作程度很高的城市跑步赛而言,应在“明晰产权,明确分配”的基础上发挥成绩资本产权的价值导向作用,从内在驱动力、自我约束力和外部监督力三个方面,不断完善参赛者越轨行为的约束和监督机制[22]。
4.3 深层生态学角度
深层生态学理论的思想基础是整体观和生态中心主义,它关注问题的根本性、全局性、整体性,创立了两个“最高规范”,即自我实现和生态中心主义的平等[23]。深层生态学将生态问题引入哲学文化及价值观领域,既是一种理论形态亦是一种批评性的思维方式[24]。当前的城市跑步赛赛事运作,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对赛事特质和赛事的长远发展缺乏考虑,本质上已经违背了深层生态学和谐、有序和良性发展的要求[25]。首先,从自我实现角度看,赛事主办方只有搞清楚城市跑步赛的特质才能均衡各方利益,只有搞清楚事业与产业的共生共长关系(事业是行政学概念,而产业是经济学概念)才能通过活动过程展现赛事与社会活动存在的价值,为参赛者营造和谐的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环境,促进城市跑步赛的健康发展。其次,从生态中心主义的平等角度看,城市跑步赛的发展过程,是人类建立一种与自然长期的、动态的、整体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的过程。从生态视域、生态准则、生态精神、生态智慧方面,考虑赛事发展的整体性、平等性、多元互生与共生、平衡与和谐等问题,利用赛事传递健康向上的理念、情怀、文化、人性。在有序的交通、整洁的环境、和谐的氛围中完成城市跑步赛,或许才是城市跑步赛所应追求的生态中心主义的平等。
参考文献:
[1] 张瑞林.体育管理学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35-137.
[2] 秦椿林.体育项目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1.
[3] 张瑞林,秦椿林.体育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01-202.
[4] 祝良,黄亚玲.城市马拉松赛文化特点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9):25-28.
[5] 徐宇丹.中国城市马拉松热背后的冷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16(3):108-111.
[6] 沈克印,吕万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体育产业发展:城市“马拉松热”引发的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7,33(5):9-14.
[7] [美]波普诺.社会学[M]. 李强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8] 编写组.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9]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44.
[10] 郑烨.论运动员越轨行为的解释理论视角及其功能嬗变[J].体育与科学,2011,32(4):99-101,42.
[11] 韩新君.运动员越轨行为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37(1):39-43.
[12] 周莹,宋君毅.中国竞技体育道德风险及其规避[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6(5):527-530.
[13] 耿雷,吕玉萍.运动员越轨行为的成因、演化趋势及控制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4,29(3):221-225.
[14] 覃雪芹.中国城市马拉松热的冷思考——基于城市马拉松赛事组织价值实现[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1):35-41.
[1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6] 傅旭波,吴明征.目标取向、道德认同、道德推脱与大学生运动员的反社会行为的关系[J].应用心理学,2014,20(1):40-48.
[17] 刘德军.我国城市马拉松赛事举办的多维动因与质量提升[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4):113-117.
[18] 易强.城市马拉松赛事的热表征与冷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4):108-112.
[19] 仇军,郭红卫.对钟秉枢“成绩资本和地位获得——我国优秀运动员群体社会流动的研究”一文的述评[J].体育科技,2012,33(6):32-36.
[2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21] 王勇.人才资本产权实现的路径分析与制度安排[D].南京: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2] 张杰.从成绩资本产权角度分析明星运动员失范行为的规制[J].体育与科学,2014,35(4):97-100.
[23] 雷毅.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0-25.
[24] 张海夫,段学品.深生态学: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新诠释[J].生态经济,2016(9):213.
[25] 王国伟.深层生态学视域下我国城市马拉松赛事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11):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