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心理训练的探索研究
2018-07-02陈宗阳
陈宗阳
(陕西警官职业学院,陕西西安 710021)
1 引言
2015年2 月国家开始部署深化公安改革,同年11月,12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安部、国家公务员局先后公布了《关于加强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招录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公安院校公安专业人才招录培养制度改革的意见》,对公安改革做出进一步部署,即公安改革对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警察具有突出的职业特点,即高负荷、高危险、高应激、高压力等,众多警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也表明警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普遍低于正常人群体。在深化改革的背景下,警察如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促进人民安居乐业,保障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是公安建设的重要工作。
警察心理训练以维护警察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满足警察职业发展需要为目标,是警察执法效率的重要保障,也是落实公安改革,加强警察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其实早在2005年公安部就颁布了《进一步加强公安民警心理健康保护工作的意见》,各地公安机关就开始对警察心理训练教学方面开展广泛的研究,虽晚相较于国外发展的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统一的心理学理论支撑,实际操作中又常将拓展训练等同于心理训练,或者将心理行为训练等同于心理训练,训练内容操作性不强等。
本研究尝试以警察职业心理素质作为心理训练的理论蓝本,在澄清和分析警察心理训练的相关问题的基础上,探索警察心理训练,为警察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借鉴。
2 警察心理训练的概述
2.1 警察心理训练内涵确定
2.1.1 警察心理训练
出于对警察心理健康状况及警察职业发展需要的职业心理素质的考虑,对警察群体开展有意识心理训练,实现警察心理健康水平的维护既提高,同时使个体适应职业对人心理素质的要求,提高职业胜任力。因此,警察心理训练是指依据一定的心理学原理,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对警察的心理品质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和提高,以达到警察职业所需的心理素质,同时提升警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1]
2.1.2 警察心理行为训练
警察心理行为训练强调“体验式教学”的训练方法,依据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必然联系,应用行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等相关的心理学原理,以行为训练为媒介,实现对警察职业心理素质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干预,实现心理素质的提高,以其职业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2]
2.1.3 拓展训练
拓展训练则是较为具体的实施心理训练途经,主要是指通过借助精心设计的训练情境,以户外活动为主要形式,让参训者去体悟活动所蕴含的理念,通过反思达到知识和行为的改变,实现既定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3]从所述概念表述可知,三者是不同层面的概念。研究者认为,警察心理训练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警察心理训练主要是指对警察从警过程中的心理认知、情绪、意志、个性心理及实战工作需要的其他心理因素进行指导和训练。而广义的警察心理训练就如上述表述,是指一切能够实现警察职业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培训模式,警察心理行为训练只是其中的一种模式。而就拓展训练而言,它是警察心理训练一种操作模式,更是警察心理行为训练的一种训练模式。
2.2 心理训练的基本原则
警察心理训练需要考虑警察职业需求的同时,还要考虑警察作为个人在心理发展上普遍需求,因此在开展心理训练时,应兼顾这两方面,具体来讲其训练的应遵循:
首先,客观性原则。
警察心理训练以警察职业适应为目标,因此心理训练应综合考虑警种、时间、地点及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针对客观存在的心理问题及职业需求去选择培训模式,设计培训内容。[4]
其次,科学性原则。
训练内容及方案的设计不仅要以客观实际需求为基础,还要从心理学相关理论为出发,融入相关学科的科研成果,开展科学设计和论证,实现合理、高效心理训练。
再次,实战化原则。
面对警察高负荷、高应激、高危险等职业特点,开展警察心理训练旨在提高警察职业适应性,因此在警察心理训练的设计和实施都应考虑将服务警察“实战”心理需求考虑其中,如在案例的选取、场景的布置、地点的选择等等,要考虑贴近警察工作的实际环境。
最后,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心理训练过程应考虑训练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对训练目标的影响;二是,心理训练目标的实现方法具有多样性,实际操作中可以将多种方式方法综合起来,整体行的看待训练队个体的影响。
2.3 心理训练的基本方式方法
2.3.1 基本方式
心理训练的承载方式多种多样,在我国警察教育和实际工作中,划分标准不同其内涵也各异。如,以参训人数来看,可分为团体心理训练和个别心理训练两大类方式;以训练时间来分,可以分为横向和纵向两类,差别是前者是同时对不同个体实施训练,而后者则是对单个或一个训练组进行长期跟踪训练。此外,根据训练场地部分为实验室训练和自我训练法;根据使用手段的不同差异可以分为常规训练和特殊训练等等。[5]
2.3.2 基本方法
不同方式的心理训练,在实践过程中衍生出多种多样的警察心理训练方法。肖长路等(2006)将警察心理训练方法归总为暗室迷宫训练法、再认回忆训练法、抗干扰训练法、应急情景训练法、音乐训练法、自我调节训练法、自我暗示训练法、角色扮演训练法、身心放松训练法等九种;[6]郭文晋(2009)则把其分为放松训练法、心理图像训练法、模拟训练法、暗室迷宫训练法、再认回忆训练法、抗干扰训练、自我暗示训练法、角色扮演训练法[7]。研究者认为,心理训练方式概可以分为两种:实践体验型和知识接受型,前者强调是培训者通过参与相关活动,在活动中去实践、感悟和反省,上述方法中绝大部分方法属于这一类性的训练,后者则偏向于知识的传播和授予,具体包括讲解法和观摩法。
3 警察心理训练内容——警察职业心理素质探析
警察心理训练目的在于促进警察职业适应,提高工作效率。职业素质是指个体完成一项工作与任务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基本特点。基于此,研究者认为可以将警察职业心理素质作为警察心理训练的内容指南。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素质由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构成,心理素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素质包括能力素质、品德素质、人格素质、心理健康素质、文化素质及其他素质,狭义的心理素质则包括能力素质、品德素质、人格素质、心理健康素质及其他素质。[8]警察职业心理素质是从事警察职业活动所必备的心理因素的总和,警察心理具有一般人的心理共性,然而其职业的特殊性又决定了其内容要求的差异性。国内警察职业心理素质相关研究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很快,也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如伊鹏(2015)认为监狱警察应具备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能力素质、知识素质、心理素质等五个方面;[9]张航等人(2014)认为高速公路警察素质应该包括通用素质(包括政治素质、知识素质、技能素质、行政品德、身心素质)和专业素质(包括政治素质和知识素质);[10]袁广林(2007)认为警察应该具备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及职业伦理三方面的素质;[11]马建国(2000)认为警察应具备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五方面的素质。[12]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因学者研究的视角不同,对警察职业心理素质内涵的解析是不同的,且主要以心理学为视角来解析,本研究运用管理学的视角,通过综合分析现有的研究成果,尝试构建了警察的职业心理素质模型,希望为警察的心理训练提供理论指导。[13-14]
3.1 品德素质
品德素质主要涉及个体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及道德素质。具体来讲,警察队伍是国家法制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其政治思想素质的水平,直接决定了法治建设的深度和广度,是警察职业心理素质的核心和关键,起统领全局的主导作用。此外,我国公安部1994年结合我国国情颁布了《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规范》,明确提出我国人民警察应当遵循“对党忠诚,服务人民,严守纪律,秉公执法,清正廉洁,团结协助,勇于奉献,严守纪律,文明执勤”的职业道德规范。
3.2 能力素质
3.2.1 社会心理素质
警察职业心理素质除了基本心理素质之外,还包括社会心理素质,主要反映警察作为社会人,在顺利开展社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具体包括:第一,压力应对能力。作为一项高危高压职业,警察队伍不仅要面对来自工作岗位的压力,还要面对社会环境,以及家庭的压力,更有来自自身的压力,良好的压力应对能力将可以为其心理健康提供保驾护航;第二,人际沟通能力。警察群体也是一般人,也需要开展人际沟通,特别是在于警务对象进行沟通时,有效的沟通将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第三,团队协作能力。警察职业决定了团队协的重要性,在这要求下个体要融入团队,与团队成员展开两性互动和良性的沟通。第四、环境适应能力。面对错综复杂的警务工作环境,如何快速,良好的适应环境不仅事关警务工作的顺利完成,也关系到自身的身心健康;第五、心理调适能力。警察职业高压、高危、高感染性,必然导致一部分群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如何认识自身的心理问题,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开展自救,是维护警察心理健康的重要能力。
3.2.2 专业能力素质
警察职业岗位的特殊性,要求从业人员需要具备一些职业岗位要求的专业知识、能力。如犯罪刑侦工作中的心理侧写能力,网络刑事侦查能力,以及侦查拘捕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及各种警械使用技巧等警务技能。[15]
3.3 人格素质
3.3.1 警察的个性心理倾向要求
个性心理倾向是由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动力系统。首先,需要和动机决定了行为的动力和方向,这就要求警察在执执法过程中必须具有良好的需要和动机系统,能注重社会责任和义务,处理好社会、集体和个人在利益上的关系,并能将“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职业需要;其次,价值观影响个体的行为取向以及对事物的态度和评价,警察职业社会责任要求警察在警务活动中保持较高的成就感,自豪感,具备现身警察职业的精神;最后,警察要树立为社会和人民服务的信念,践行警察职业道德行为,重视个人职业道德素养和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
3.3.2 警察的个性特征要求
个性特征主要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成分。从警察职业适应来看,一方面,警察要正确认识和利用自身的气质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和发展方向。如胆汁质的精力充沛、勇敢果断但脾气爆烈、固执,适合需要爆发力较强的工作,如防爆、反恐等;再如抑郁质的细心持久、情感丰富等,适宜心理分析、痕迹收集整理等;另一方面,性格要求,要求警察执法时,要积极认真、责任感强、勤奋努力;行事勇敢机智、严谨自律,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待人热情、真诚、大方。
3.4 心理胜任素质
有学者将心理健康素质纳入到警察职业素质中,研究者认为心理健康是状态,是个体良好素质的外在表现,因此将涉及胜任警察职业有关的心理素质定义为“心理胜任素质”,包括心理过程特征及个性心理状况:
3.4.1 心理过程特征
(1)警察的认知素质要求。主要涉及信息感知、注意、记忆和思维等方面,具体来讲:首先,警察职业要求警务人员能够在紧急而复杂的警务情景中快速感知和辨别各类警务信息,准确判断,以保证做出快速、恰当、高效警务反应的良好的信息感知能力;其次,要求警务人员能在复杂、多变、紧急而危险的警务情景中,能及时关注、灵活转换、合理分配注意资源,捕捉和挖掘执法信息;再次,要求警务人员能够在紧急、隐蔽工作中,快速、准确的将涉事信息识记,并能够做到持久、稳定的保存,以保障警察工作顺利出色完成;最后,上述的能力素质都要求警务人员具备较高的思维能力。即能够对警务活动相关问题或信息进行快速细致的地洞察和深刻地分析,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想象和推理能力,随机应变,多角度、创设性的解决问题。[16]
(2)情感素质要求
高负荷、高危险、高应激的职业特点对警务人员的情感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要求警务人员加强自身情绪调控能力,沉着冷静,思维清晰,行为果断;另一方面,要求警务人员注意培养自身的正义感、责任感、使命感,培养积极心态,提高抗压能力。
(3)意志素质要求
警察意志品质要求主要是指在高危险、高应激、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中,要求警务人员能够快速、果断做出处理;面对挫折能够克服困难,坚持不懈,顽强工作;面对困境能自觉地、积极主动地调节行动方向和目标,保证警务工作顺利完成。
3.4.2 个性心理状况
个性心理状况的稳定性、积极性是个体正常社会生活的保障。为此,警务人员不仅要能识别自身的个性特征状况,积极接纳自身的优劣势,并在危机处置中扬长避短,充分利用自身的个性资源,还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升自身的个性品质,以实现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
3.5 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是警察完成本职工作的基本保证。首先,具备基本的历史、地理、生物等人文社科相关知识,这是不仅是个体顺利完成职业工作的保证,更是拥有正常的社会生活的保障;其次,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如具备警务专业知识,如法律法规、警务技能及战术知识、警械装备知识等等,这是警察职业工作的基础;再次,除了知识之外,经验也是警察文化素质的重要内容,丰富、有效从业经验可帮助警务人员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做出快速有效的应答;最后,为了获得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同时也是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的执法环境和社会发展需求,还要求警务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不断武装自己,提升职业的胜任力。[16]
综上,研究者将警察职业心理素质由品德素质、能力素质、人格素质、心理胜任素质、文化素质五部分构成,具体如表1所示。
4 警察心理训练内容的构建
警察心理训练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对应的训练内容也有所差异,具体来讲:
以狭义警察心理训练作为出发点,立足上述警察职业心理素质模型,研究者将警察心理训练分为基础心理训练、社会适应心理训练及专业心理训练三部分。具体来讲:
4.1 基础心理训练。内容主要包括职业心理素质中的人格素质和心理胜任素质,具体来讲,可以涉及观察力训练,注意广度、分配、转换和稳定性训练、记忆训练、思维训练、想象训练等等。
4.2 社会适应训练。内容对应心理素质模型中的是能力素质中的社会能力素质,重点是以警察正常社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为训练内容,如压力管理训练、人际沟通训练、团队合作训练、环境适应训练、自我调适训练等。
4.3 专业心理训练。内容对应心理素质模型中的是能力素质中的业务能力素质,即警察岗位要求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如依法行政、公共服务意识训练,犯罪心理分析训练、心理威慑能力训练、谈判训练、人像识别训练等等[17]。
而如果基于广义警察心理训练要求来说,以在职民警和警察院校在校大学生为服务对象开展的警察职业心理素质训练心理,其内容还应包括各类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经验的教授、各类心理素质提升的课程、文化环境建设及各类文体娱乐活动的组织等等,全方位对警察职业心理素质开展干预,促进其向合格职业人成长。
表1 警察职业心理素质模型
5 结语
警察心理训练在改善警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其工作绩效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但警察心理训练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对其基本理论和实践效果的探索也比较少。本研究尝试以警察职业心理素质内容为警察心理训练的内容指南,澄清了警察心理训练相关概念,概述了警察心理训练的原则和方式方法,并尝试性的提出警察心理训练内容构成:基础心理训练、社会适应心理训练及专业心理训练。但受研究方法的限制,虽然本研究所提出了警察心理训练的三种内容构成,但是其具体内容的操作性和系统性还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及实证研究来加以论证。
此外,本研究关于警察职业心理素质分析是以现有研究为基础,通过文献综述和思辨的方式开展,职业心理素质的探究是个系统工程,不仅要有理论的研究,更需要有广泛的实证研究来论证;最后,不同警种,不同的工作情景,对警察的职业心理素质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在后续对警察心理素质的研究可以将上述因素考虑进去,开展更加广泛研究;再次,应该积极开发基于心理素质的警察选拔体系,警察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等等。
[1] 周沃欢.警察心理训练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广州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3-8.
[2] 刘畅.心理行为训练对监狱警察心理健康和应对方式的干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 彭坤.拓展训练在警察心理训练中的作用[J].公安教育,2009(10)36-39.
[4] 崔占君,关亚军等.警察心理训练的理论与实践[J].公安教育,2004,2:23-24
[5] 张佳佳.我国警察心理训练的现状及展望[J].警察实战研究,2012(05):78-83.
[6] 肖长路,陈利.论心理训练的内容和训练模式以及实施方法[J].教育科学,2006,22(5):93-96.
[7] 郭文晋.警察心理训练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警察实战训练研究,2009,12:90-93.
[8] 朱荩予.人员素质与能力测评(第二版)[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6:3-5.
[9] 伊鹏.浅谈监狱人民警察素质[J].学术视域下的2015全国两会热点解读——决策论坛论文集(上),2015:80.
[10] 张航.基于素质模型的高速交通警察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14,6:12-16.
[11] 袁广林.警察职业素质论纲:专业化的视角[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45-51.
[12] 马建国.警察心理与警察素质[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6:20-21.
[13] 张振声.论新时期的警察心理素质问题[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3,5:146-149.
[14] 范瑛.警察胜任力模型建构与培养策略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
[15] 袁广林.警察职业素质论纲:专业化的视角[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45-51.
[16] 吴闻.论警察心理素质的内容要求及提高[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8(8):99-102.
[17] 皮华英.警察心理训练内容与方法初探[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8,5:12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