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民俗仪式在农村文化认同建构中的作用
——以河南省焦作市苏家作村“龙凤灯舞”为例

2018-07-02宋晨绮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苏家龙凤民俗

宋晨绮 罗 彬

(新疆财经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一、苏家作村民俗仪式概述与发展

(一)苏家作村“龙凤灯舞”概述

河南省焦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苏家作村,是当地有名的人口较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村。除经济发展在当地农村领先外,该村还注重发展文化。2003年,苏家作村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南省民间艺术之乡”。“龙凤灯舞”是该村一直以来重视传承的一项民俗仪式活动,创于1812年,距今已有200年历史。“龙凤灯舞”在表演前会进行火神庙祭祀活动,表演后举办庙会,“龙凤灯舞”是这项民俗仪式的核心。该表演特色是在“龙灯”的基础上加了“凤灯”,是该民俗仪式的首创。2008年,“龙凤灯舞”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龙凤灯舞”文化向心力形成渊源

苏家作村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原属于河南省博爱县,后划分为新区。博爱县因为处于河南山西交界处,形成了不同于河南话的独特方言。并且,该村人口主要由“毋”“宋”“杜”“王”几大姓构成,且各个姓氏宗谱完善,祠堂修建设施齐全,每年都有祭祀活动与轮班当值活动。苏家作村的家族观念较强,根据宗谱名字第二个字排行,可以清楚互相之间的辈分,人们的行为规范也与家族相关。“龙凤灯舞”将主要姓氏大家族联系起来,因此文化向心力氛围浓厚。

清朝年间,苏家作村在每年春节及农历二月十九祭祀火神时,制作含有吉祥如意象征元素的灯笼,如龙、凤、狮子、麒麟等,悬挂在自家门口。庆祝节日或祈求来年丰收,并进行一些大型灯笼表演,龙灯舞和凤灯舞就是其中的代表。“龙凤灯舞”始于清朝,据当地村民口头流传,是道光年间民间艺人毋黑蛋创造的。“龙凤灯舞”古时一直由村里的乡绅大户组织表演,并且互相较量以彰显家族财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龙凤灯舞”主要由农民传承,因为物资缺乏,早期的“龙”“凤”和其他花灯都是村民捡塑料瓶废纸糊制而成。改革开放后,由于国家及当地政府对于文化的保护与重视,“龙凤灯”逐渐加入了现代科技与审美元素。

(三)“龙凤灯舞”民俗仪式(见表1)

表1 苏家作“龙凤灯舞”仪式一览表

(四)苏家作村“龙凤”品牌与附加价值

围绕“龙凤灯舞”,苏家作村树立了良好的品牌意识,积极发展相关周边产业文化,以最大化增加其附加价值。

第一,龙凤广场与龙王雕像。“龙凤灯舞”被认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苏家作村取“龙”“凤”二字作为自己的文化符号,修建了龙凤广场、龙凤小区,创建了“苏家作”酒品牌。龙凤广场由国家拨款、村里有威望的村民捐款以及全村集资建成。龙凤广场竖立着龙凤灯创始人毋黑蛋的雕像,作为对这项民俗仪式的历史纪念。2012年,中国农历“龙”年春节,央视《新闻联播》节目板块“寻找中国龙”报道了“龙凤灯舞”的表演,当地村民以此为荣,并将龙作为“龙凤灯舞”的图腾崇拜,龙凤广场上也修建了龙王雕像。

第二,“火神庙”。农村聚落一直与信仰、宗族分不开,节日庆典也多与敬拜神灵主题相关。祭祀虽然是一种封建迷信行为,但是往往寄托了村民朴素的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希望;同时通过集体祭祀,强化了本村生活秩序和公众道德规范。苏家作村的村庙叫“火神庙”,“龙凤灯舞”最初就是为了每年二月十九祭祀火神。龙凤广场建成后,苏家作村重新修葺了火神庙,也为“龙凤灯舞”的日常表演赋予了仪式感。

第三,民俗文化节。苏家作村重视发展本村的旅游与文化项目,目前正在进行复原苏家作村“古城墙”项目。苏家作村村委会制定了“龙凤灯发展五年规划”,正在申报建设龙凤灯文艺展览馆,利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将“龙凤灯舞”的技巧,由靠口耳相传、亲手教授的传统老办法逐步过渡为现代传播手段,以进一步实现“龙凤灯舞”的传承。2018年春节,苏家作村举办了民俗文化节,吸引当地及周边的民俗仪式及民俗活动来龙凤广场参加展演,丰富了焦作市的农民文化活动。

二、民俗仪式对于文化认同与价值的塑造

(一)个人价值与群体认同

个人价值在与他人交流、与集体交往中反馈到“本我”,而形成新的“自我”。群体中,群体认同与归属感十分重要。“龙凤灯舞”的主要成员为农民,尤其是丈夫外出打工的留守妇女。在表演中,他们可以实现群体交流与自我价值的提升,因此,“龙凤灯舞”的参与演员往往是不计报酬的,群体认同及自我价值的产生对他们更为重要。另外,核心“四条龙”的演员,根据每条龙不同又分为4个小组,构成一个小群体,而这4条龙分别代表苏家作村主要的“四大街”,每条街的成员又主要居住在所代表的街,表演时会互相竞赛,因此,每个组的小群体认同感也较强,强化了农村社区的向心力。

(二)仪式传播中的文化增值

文化传播使得人们在文化活动的参与以及发展中,重新构建对于文化的认知,因此而产生文化增值,放大文化的原有价值或者意义。在传播中,文化增值可以带来量的增值和质的增值。在农村民俗仪式的传播,一方面从量的增放上,随着传播面的扩散,民俗仪式传播带来的文化内涵增加;另一方面可能会带来质的裂变,民俗文化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产生新的农村文化。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村民也在不断完善这种仪式,并且赋予其新的内涵。龙凤灯中传统对于封建神明的原始崇拜慢慢转化为对于国家繁荣富强才可以国泰民安、人民和乐的美好寓意。

(三)民俗仪式与国家符号

民俗仪式是国家与社会连接的纽带,民俗仪式常常使用国家符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在新时期,民俗仪式得到了充分多元的发展机会,有丰富的文化表现形式,但并不意味着与国家的脱节。相反,民俗仪式的变迁往往符合国家共同体意识与主流价值观。苏家作村“龙凤灯舞”的表演节目中,龙和凤本身就代表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符号,《舞起龙凤庆丰收》《百鸟朝凤贺团圆》以及仪式所需要的团队协作精神与“爱国”“和谐”“友爱”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民众也可以通过民俗仪式活动,构成国家文化符号、参与国家活动的一部分。

三、民俗仪式传承的现实启示

(一)意见领袖在农村社区中的作用

这里的意见领袖指的是民间权威人物。对于农村建设来说,农村家族关系结构复杂,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通过国家权力控制,更需要农村尤其是农村社区良好关系的维持。比如,“龙凤灯舞”的组长多由村民较为信服的人担任,这些人从一定意义上属于承上启下的意见领袖,既有一定的先进知识,又了解村民的日常生活,而在民俗活动中又与村民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关系,村民对其比较信服,有一些邻里之间的琐事烦恼也会找这些意见领袖解决。

(二)集体记忆的构建

集体记忆是一个群体共同传承或者构建的事物。社会的集体记忆需要个人主动、积极地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交流。人们在活动中构建了社会活动,同时也使集体记忆得以更新和延续,同时,集体记忆可以强化个人记忆。经济的发展以及“碎片化”时代的到来造成社会的割裂与分化,集体记忆构建尤为重要。对于农村社区建设来说,集体记忆的构建强化了居民的文化认同,苏家作村村民不论是“龙凤灯舞”的演员还是观众,都认为过年过节一定要看过或者参加过“龙凤灯舞”表演才算过年。而对于这种民俗仪式的扶持和传承,使得集体记忆可以延续。

(三)农民的心理归属感

随着城市的发展,农民对于城市的向往,造成了“空心村”的出现。要解决“空心村”的问题,需要政策经济、社会保障等多措并举,同时,增强农民对于生活空间的心理归属感,也是其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方法。苏家作村能够成为当地有名的小康村,除积极建设社会基础设施外,对于文化的重视也是其中一个原因。在我们的认知上,耍龙舞狮的演员多为男演员,但苏家作村参与“龙凤灯舞”的演员多为留守妇女。农忙结束后,丈夫外出打工,她们参与“龙凤灯舞”的演出,一方面提升了女性对于自我价值的认知,另一方面减小了留守农民的心理落差,增强了他们的归属感,同时维护了农民的心理健康。

四、结语

苏家作村火神庙祭祀及“龙凤灯舞”的传承,以及“龙凤”品牌的延续,积极拓展更多文化变现的机会,对于当地经济与旅游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农民文化认同的构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需要文化助力,因此要从民俗仪式的传承对文化认同的建设中得到启示。此外,民俗仪式的发展要注重政府的宏观把控,尤其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才可以使民俗仪式走向正确的道路,为国家的文化发展添砖加瓦。

[1]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5-29.

[2]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65-88.

[3]钟建华,王项飞.仪式:崇拜与有序的神圣编辑[D].中央民族大学,2008.

[4]陈力丹,王晶.节日仪式传播:并非一个共享神话——基于广西仫佬族依饭节的民族志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4):73-75.

猜你喜欢

苏家龙凤民俗
冬季民俗节
共青城市苏家垱乡:共绘美丽乡村新画卷
传统龙凤纹在当今首饰中的应用
民俗中的“牛”
龙凤双胎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民俗节
白居易酒店题联
龙凤珠宝LOGO征集活动
乐在村民过上好日子——记全国革命老区减贫贡献奖获得者 周宁县苏家山村党支书苏文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