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新闻报道中的国家认同感建构问题研究
——以《爱国烈焰》为例

2018-07-02张一弛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烈焰中国女足女足

张一弛

(苏州大学 传媒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爱国烈焰》是新华社记者杨明于1999年7月13日发表的一篇体育新闻报道。这篇报道记叙的是1999年在美国举行的第三届女子足球世界杯。当时,自80年代以来一直维系我国爱国激情的女排已经没落,女足取而代之。那年的世界杯决赛,中美两队在比赛和加时赛中都没有进球。踢点球决胜负时,美国队五罚五中,中国队刘英的罚球被美国门将扑出,最终美国队夺冠。这篇报道在女足世界杯期间引起了强烈反响,后来还入选了《建国优秀通讯名作100篇》选集,也被网友戏称为“附庸爱国的成功之作”和“红文范本”。[1]

一、作者介绍

《爱国烈焰》的作者杨明,是新华社体育部高级记者、记者采访室副主任,也是1998年至今我国第一个派往海外常驻的专职体育记者。他采访过四届奥运会和多次世界大赛,用中英文双语写作,从事体育报道20多年。杨明文笔犀利、幽默、有激情,同时擅写专栏评论和杂文。①通过《爱国烈焰》也可以看出,他的文字气势磅礴,行文非常流畅。

二、媒介体育和国家认同感的联系

体育从很早就出现并发展起来,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许多缺乏国际影响力的国家,为了提高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另辟蹊径将体育看作寻求认同的一种重要政治策略。由此可见,体育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竞争。通过对奥运会和其他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出,国家认同是国际上加深理解的催化剂。[2]总的来说,在和平年代,体育竞技场为民族认同的再现与建构提供了强大的平台,体育可以说是另一种形式的战争,是各个国家间体育成就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手段和工具,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也反过来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使世界各国对本民族的体育成就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实力产生认同。

三、《爱国烈焰》中国家认同感的建构方式

(一)在代词等语言文字方式的使用上,大量使用类似“我们”“你”“姑娘们”以及含有明显褒义色彩的称呼

表1 《爱国烈焰》中“姑娘们”“我们”“你”三个称呼的使用次数表

首先,像“姑娘们”“我们”“你”这三种拉近距离、增强归属感的称呼,经过统计在作品中分别出现了17次、15次、7次。尤其“姑娘们”是所有称呼中使用次数最多的一个。

表2 《爱国烈焰》中中方称呼和美方称呼的对比表

从对中国方有关的称呼可以看出,除了正常的人名,作者运用了很多含有感情色彩的称呼,如炎黄子孙、母亲、父老乡亲等以增强归属感,也运用了很多正面的歌颂赞美型称呼,如红色战旅、啼血杜鹃、铿锵玫瑰、坚韧斗士等。而对于美国方的称呼就比较直接客观,不带有感情色彩,这也加深了读者对于我国和美国的异同感。

(二)将个体运动员报道成代表国家参赛,从而形成读者个体运动员“为国家而战”的认识

就《爱国烈焰》这篇报道来说,最值得一提的是对女足国家队队员的描写:

“中国女足姑娘们的表现,也照耀得我们心境澄明,感奋得我们昂扬向上。她们用纯朴和英勇征服了美国观众和媒体,她们用赏心悦目的全新战术使女足运动迈向又一个里程碑,她们用红色的旋风让东西海岸的美国人异口同声赞咏着‘中国’这个名字,她们让全世界的炎黄子孙都手拉手骄傲地呼喊着“祖国,我们在走向强大!”②

从上述文字我们可以看出,生动的心理活动刻画和铺排开来的正面情绪描写,让读者不再关注体育竞技本身,而更加关注国家队及其成员在赛场上的表现,[3]也强化了对国家和国家主义认同的宣扬。

(三)采用强化本民族和本民族受众的强烈情绪的语言文字,以区别于他国和他国受众

表3

从形容词上看,对于中国女足的形容,“纯朴和英勇的、可爱和真实的、讴歌壮美的”等都是正面积极的。

从描述的行为上,作者运用了欲扬先抑和对比的手法,中国球迷和记者的失落与美国球迷的狂热形成对比,美国队员的狡猾与中国女足队员的遗憾形成对比,读者出于对同胞的感情自然会产生心疼和惋惜。

对于我方战败这一客观事实,作者是这样叙述的:“和金杯擦肩而过使我们更感受到这些姑娘的可爱和真实,她们没有上帝的垂青,她们没有任何侥幸相助,她们是讴歌壮美的啼血杜鹃,她们是不用氧气,攀登珠峰的坚韧斗士。”②

没有着力强调挫败感,而是刻画女足运动员的体育精神和顽强意志,转移了读者的注意力,加强了情感方面的渲染,以实现认同感的建构。

同时,《爱国烈焰》在建构忠诚感时运用了大量夸张的比喻和排比。而就是通过对本民族的优越性大加渲染,间接植入对其他国家群体的轻视从而建构忠诚感、理想感以实现国家认同。[4]

(四)描写运动员的个体故事,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营造亲切感和认同感

“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刘英掩面不敢看人,她的心都碎了,‘罪人啊,罪人!我愿意砍断双脚来换取再一次的射门机会。温莉蓉失神地向记者看台上张望,那里有她的男朋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梁悦。他们曾计划在成功后举行婚礼,全国人民都会感谢她大赛中成功冻结哈曼的出色表现。”②这段对比赛结束后的女足运动员的描述,让读者感觉到,她们除了是举国关注的参加世界杯的国家队队员,也是勇于追求爱情和幸福的会懊恼、会哭泣的和普罗大众没有差别的女孩子。这种描写实则是将运动员拉下神坛,接了地气,缩短与读者的心理距离,从而建构认同感。

(五)运用国旗、国徽、国歌等具有历史意义的国家符号或象征,建构国家认同

国民对国家的认同感是国家维系自身统一性和连续性的基础。世界各国都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强化国民的国家认同感,增强国家软实力。在这其中,符号资源的大力挖掘是一项重要举措。国家牢牢把握话语主导权以实现符号意义的充分展现,有助于激发国民对自己国家的历史和领土的想象,进而增强其国家认同感。[5]而在体育竞技场上,国旗、国徽、国歌等具有历史意义的国家符号或象征常常被搬出来,尤其是获得金牌的运动员,其所属的国家的国旗会被升得最高,赛场上也会播放该国的国歌。

在《爱国烈焰》中,众人合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场面也令人十分动容。开赛前一位姓芦的华人女歌手独唱中国国歌;中国女足姑娘侧身面对鲜艳的五星红旗,带着严峻而崇高的神情合唱国歌;24个看台上来自硅谷的中国工程师群体,用全身的力气向祖国的方向放声歌唱……这些符号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唤醒了读者的国家记忆和爱国意识,使读者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

四、结语

虽然那次比赛中国没有夺冠,但作者杨明通过《爱国烈焰》建构了国人对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忠诚感和理想感,完成了民族认同感的建构。同时,还通过对中华民族这一群体身份的建构,以及对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女足精神的塑造与传播加深读者印象,突显了新中国体育新闻传播重大国际赛事的重要功能。[3]

同时,该作品的报道话语避免了泛政治化的表达,只强调体育竞技上的对立。“这种立场无可厚非。和平时代的国威在体育场上可以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中国人不屈的意志和要登世界之巅的雄心,在这次大赛中对心存误解的美国人民是最好的展示。美国教练和美国总统以及美国人民对中国女足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美国媒介一反往日的偏持,对中国女足的出色表现给予了极高的赞扬。”这避免了狭隘的爱国主义,上升到“世界各国人民都热爱自己的民族并为之奋斗”这一主题,具有高度的人文精神。

注释:①摘自百度词条“杨明”的内容。

②杨明: 《爱国烈焰》,北京:新华社,1999年。

[1]吴澧.重温《爱国烈焰》[DB/OL].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2264784/,2010-06-25.

[2]昌小丹.《新民晚报》体育报道研究(1946-2012)[D].北京体育大学,2013.

[3]刘峰.体育新闻报刊民族认同感构建策略[J].中国报业,2014(22):87-88.

[4]李萍,李骅,刘周敏,李艳翎.论民族传统体育的选择和发明[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01):32-34.

[5]祁美琴.论民族符号与国家象征的关系[J].广西民族研究,2014(05):12-16.

猜你喜欢

烈焰中国女足女足
姚春生
鲜衣怒马 看尽烈焰繁花
在被冷落中“拼命”的中国女足
致敬女足!致敬为水产事业而奋斗的女神们!
燃烧在渤海边的“烈焰”
“烈焰”,在渤海边燃烧
冠军游行
红海滩,燃烧在渤海边的“烈焰”
我国高水平女足裁判员培训现状调查
中国女足:重返奥运会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