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内在超越性在古琴曲中的体现
2018-06-30郭元翰
郭元翰
【摘要】以古琴曲中的代表作品《幽兰》《流水》和《梅花三弄》为例,分析儒家哲学精神之内在超越性在琴曲中的体现,揭示琴曲中所蕴含的从孔子到孟子、荀子等儒家哲人所阐发的“人能弘道”、肯定人生价值、鼓励每个生命个体通过自觉修为、不断进取、砥砺前行而最终实现理想价值的民族精神。
【关键词】古琴曲内在超越性《幽兰》《流水》《梅花三弄》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又称“瑶琴”“玉琴”和“七弦琴”。据史料记载,古琴早在尧舜时期就已经出现,到春秋时期盛行。长久以来,古琴被文人们视为借物寓意、抒发心志的有效途径。
一、《幽兰》
根据《藏春坞琴谱》记载,琴曲《幽兰》为孔子所作,其创作背景为:“时楚昭王聘孔子,孔子适楚,厄于陈蔡之间,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益自慷慨,弦歌不衰。君子修德立道,不以穷困而改节;兰生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乃托辞于兰,因而作此曲也。”众所周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强调作为主体的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主张“仁”即“爱人”,鼓励人们通过自觉自愿的实践行为提升自我,实现理想人生的价值目标,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这种思想观念充分传达出孔子对人的内在自觉的肯定与重视——人们能够通过内在的道德约束力达到超越的境界。而兰花历来被看作是高洁脱俗的象征,与梅、竹、菊并称为“四君子”,因此,它备受文人的推崇,经常被用来比喻君子的高尚道德情操。孔子为之写过《幽兰操》;东晋诗人、辞赋家陶渊明对兰花有“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的感怀;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韩愈也为之赋有与孔子同名的《幽兰操》:“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今天之旋,其曷为然。我行四方,以日以年。雪霜贸贸,荠麦之茂。子如不伤,我不尔觏。荠麦之茂,荠麦之有。君子之伤,君子之守。”这些诗句的诞生,不仅说明兰花作为君子的象征已经固化在了人们的心里,也反映出儒家肯定人生价值、肯定人的理性自觉、肯定人们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的思想观念。这一哲学思想不仅表现在文学作品里,也表现在古琴曲里,尤其是这首孔子所作的《幽兰》,直接以象征君子品格的深谷幽兰为标题,作为音乐意象,直抒胸臆,清晰地通过琴声传达出儒家哲学之内在超越性这一基本的精神特质。
二、《流水》
《流水》是一首非常古老的琴曲,为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所作。对于这首琴曲的理解,人们更为熟知和关注的是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和对“千金易得、知音难觅”的慨叹。但实质上,除了琴曲所指涉到的友情故事,更为深层次的意涵乃是儒家哲学对理想人格——圣贤、君子的肯定与追求。明代朱权《神奇秘谱》中这样记载:“《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本文认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的仁和智本无分别、山与水乃为同理,实则是仁智者喜寄情于山水、仁智者可比德于山水。因为不智者不为仁,不仁者不为智;高山之品性坚定有力、挺拔巍然,流水之品性柔润善塑、通达不滞。所以,仁智者当具有高山流水之品性,具有高山流水之品性者乃为君子。在儒家哲学中,君子就是在无须外在的约束和强制下进行主动提升自我的“真正的人”。在这个“真正的人”的群体之中,上到公卿大夫、下至村野匹夫,只要有意愿进行人道的实践,就可以通过自身的修为逐渐到达君子的高度,成为圣人,获得人生的超越。
在表达儒家的这种哲学精神方面,琴曲《流水》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原为八段的乐曲结构,到了清咸丰至光绪年间川派琴家青城道士张孔山那里做了补充,即:在原来的第五和第六段之间增加了一段,扩充为九段。在这一增加的段落里出现了大量的滚、拂、绰、注的弹法,把原先清澈见底的涓涓溪流逐渐发展出了浩浩汤汤、水流湍急的震人心魄之气势,生动地体现了自我超越的磨砺过程。这一段落虽为后期加入,却成为了全曲中最为精彩的部分。而最后一段音乐则以渐趋微远的声音塑造出了天人合一的意境,这一境界也正是中国哲学中所倡扬的最高境界。
三、《梅花三弄》
通常说法认为,《梅花三弄》出自于东晋时期的桓伊之手。桓伊不仅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将领,还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晋书》中这样记载桓伊——“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另外,桓伊不仅有才华,而且为人谦逊。据传,身为显贵的他曾应素不相识的王徽之请求,特意下车为其吹奏《梅花三弄》。时至唐代,琴人颜师古将这首《梅花三弄》改编为同名古琴曲,此曲被收录在明代琴谱——《神奇秘谱》之中。
《梅花三弄》的标题由来有二:一是音乐的主旨是用来表现梅花凌霜傲雪、超凡脱俗的高洁品性;二是表现梅花意象的音乐主题在全曲中总共出现了三次。
前面曾提到过,梅、兰、竹、菊被人们赋予了“四君子”的美称,梅尤居其首,这与梅花“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的特质息息相关。
梅花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与传统儒学思想理念的倡导和指引是分不开的。不屈不挠、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奋勇当先的精神品质都可以通过梅花得到象征,而这些高贵品格的形成就是儒家哲学所讲的自我修炼的过程,通过自我完善与自我提升而达致超越的境界。正如孟子所指出的,人生的价值在“天爵”而非“人爵”。而要修得“天爵”,则需经过艰苦的历练,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成就高尚的人格。这个过程是心性修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按照孟子的说法,需要做到三点:一为“尚志”,即确立成为仁人志士的理想和志向;二为“养心”,即去除个人欲望,树立为群体服务的意识,完善自我人格;三为“养气”,即形成高尚的道德观念,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善养吾浩然之气”。当然,要通过这种内在修养成为君子和圣人、达到超越的境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所以,在琴曲《梅花三弄》里,用梅花来象征君子、圣人的形象,通过梅花凌霜傲雪的动态景象来象征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所以,梅花主题出现了三次,“三”即“多”,这种表现手法可以看作是从一个“性本善”的普通人达致可以超越的圣人境界的漫长过程。即便在荀子,他除了看到有“人性恶”的一面,也看到了“人能群”“人为贵”和“人性朴”的多面,也认为人具有可教化性与可塑性,通过“化性起伪”能够获得理想的人格。在整首琴曲中,梅花主题的三次出现大致相同,都是用较为虚空的泛音音色来表现,平稳、优雅、空灵、高远,这应该是荀子所谓“虚一而静”的“大清明”状态的对应吧。三次主题之间则由不同的音乐语句作为连接,这种表现手法则可以看作是内在超越性经由琴声的目标指向。
无论从曲作者桓伊自身的品格和修為而言,还是从音乐的创作和表现手法而言,琴曲《梅花三弄》都淋漓尽致地传达出儒家哲学精神中所倡导的内在超越性这一基本特质。
综上所述,古琴曲《幽兰》《流水》以及《梅花三弄》,不仅表达了标题所显现的浅层指涉,也不仅包含了能够引起大众兴趣的典故,更为深刻的是,它们蕴含了从孔子到孟子、荀子等儒家哲人所阐发的“人能弘道”、肯定人生价值、鼓励每个生命个体通过自觉修为、不断进取、砥砺前行而最终实现理想价值的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宋志明.薪尽火传:宋志明中国古代哲学讲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3]百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