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浓郁的知音文化中教文言文

2017-12-29王琴��

考试周刊 2017年35期
关键词:古琴曲

王琴��

摘 要:《伯牙绝弦》担当着向小学生“引荐”文言文学习的任务,为初中的文言文学习做好铺垫。作为被标为“定篇”的文本,其语文核心价值在于传承优秀文化上。本文主要从引导学生多层次朗读体味知音文化、理解语言感悟知音文化、古琴曲渗透知音文化、拓展练笔丰盈知音文化这四个方面阐述本课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知音文化;多层次朗读;理解语言;古琴曲;拓展练笔

王荣生教授用“定篇”“样本”“例文”和“用件”的概念来分别描述、规范不同文本在教学中的功能。其中,被标为“定篇”的文本,如先秦诸子、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对这样的文化经典,主要教学目标应该定位在传承优秀文化上。《伯牙绝弦》正是这样的“定篇”。《伯牙绝弦》的魅力不仅在于其语言凝练、思想深刻,还在于它的背后蕴含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知音文化,其语文核心价值正在于传承“知音文化”;《伯牙绝弦》作为学生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二篇文言文,“旨在体现小学与初中的衔接(崔峦语)”,担当着向小学生“引荐”文言文学习的任务,为初中的文言文学习做好铺垫;《伯牙绝弦》编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艺术的魅力”单元首篇,单元导语对如何感受艺术的魅力进行了提示:“学习作者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表达的方法。”那么,如何关注单元重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又将知音文化根植于学生心中呢?我结合《伯牙绝弦》的教学,谈谈自己所做的一些尝试:

一、 以多层次朗读体味知音文化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汪潮教授说:“学习文言文不朗读几乎就体会不到它的精妙之处。”小学作为文言文教学的启蒙阶段,教师应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可以通过诵读来实现。当然,“读”也应顺应学情,如同剥笋层层深入,读的形式要多种多样,实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教学主旨。

(一) 初读。首先要求学生读准确,读通顺。学生先自由读,再指名读,发现学生读音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并加以巩固。如:抓住易读错的“弦”正音;其次是正确断句、合理停顿。抓住“哉”“兮”两个语气词及“谓”这些读的难点,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停顿。如: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学生理解了“谓”是“认为”的意思,明白文言文中往往一个字就是一个词,也就明白了“谓”后要停顿的道理。

(二) 范读。语音学是口耳之学。教师读,学生听,口口相传,声声入耳,这也是孩子习得文言文语感最传统、最本真的规律。对于初学文言文的孩子,教师要先示范,配上简单的手势和表情进行表演朗读,意在渗透文言文诵读的断句、延长等技巧。在教师有声有色、抑扬顿挫地范读中,文言文独特的节奏音律萦绕在学生的耳畔,悄悄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田,诵读文言文的兴趣油然而生。

(三) 想象读。“想象读”就是在诵读过程中发挥联想与想象,唤醒自己与文本相类似、相关联的情绪体验,感悟作品丰富的意蕴。理解“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一句,学生结合注释往往会机械地解释为:“好啊!高啊像泰山。”这样的表达,给人感觉生硬、不完整,美感全无,学生也读得平淡无味。教師引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峨峨”的样子,进而想象“峨峨兮若泰山”的画面,通过想象,泰山的形象便丰满、鲜活起来。学生深入文本的意境中,表达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了,自然而然地读出了泰山的磅礴气势。同样,理解“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要让学生明确:古诗文中如果没有点明,“江河”专指长江、黄河。“说到长江和黄河,你想到哪些词语或诗句?又会怎么赞叹”?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发挥联想与想象,似乎看到了浩浩荡荡的江河波涛汹涌的景象,从而读出表情,读出语气,读出文言文的动态之美。联想与想象是感悟作品丰富内涵的有效途径,它能帮助学生走入作者心灵的深处,与作者产生精神的共鸣。

(四) 熟读成诵。在学生朗读正确的基础上,让其反复朗读,乃至熟读成诵,实现“读”“背”并举,既是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又是文言文教学的策略。朗读的方法各式各样:齐读、指名读、小组读、师生对读、配乐读等。每次朗读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反复的诵读实践,学生自然而然地读出了文言文的韵味,培养了语感,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知音文化的熏陶与感染。

二、 以理解语言感悟知音文化

(一) 古今翻译。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主要是通过“古译今”的翻译进行的。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于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已有一些文言文的阅读基础。在本文教学中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让学生自主凭借注释、查工具书、看课文插图、联系上下文尝试理解文章大意,在学习中辅以合作互助。学生针对不理解的字、词、句或问题进行质疑,教师搭建梯子,适当点拨讲解,不求一一对译,字字落实,句句解义。自主阅读和理解的成功,才会激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但文中“善”字的一字多义,“志、念”的多字一义的现象,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引导,帮助学生准确地掌握。

(二) 深悟知音。学生从“高山流水”中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又在想象中丰富了“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的内容,读出了高低错落之势、画面跃然之感后,我从学生貌似已知中揭示未知:“伯牙是楚国著名的琴师,难道在他的琴声里表现的只有高山和流水吗?善听的钟子期还从他的琴声里听出了什么?”这个问题将阅读一步一步引向深入。学生踊跃发言:子期听懂的是伯牙琴声中的心情、心声、志向、胸怀。我趁热打铁,引入《列子·汤问》中伯牙得遇子期发自肺腑的感慨“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激情朗读,接着问:“这俩人之间的默契,可以用什么成语形容?”学生脱口而出:心有灵犀、心心相印。他们水到渠成地明白了: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朋友,才是真正的“知音”。

三、 以古琴曲《高山流水》渗透知音文化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语文课堂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主渠道。紧扣本单元“艺术的魅力”这个主题,上课伊始,我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让学生感受音乐艺术之美的同时引出知音文化:“同学们,刚才我们聆听的这首古琴曲,题目是《高山流水》。在这首曲子的背后,有一个千古流传与知音有关的故事,大家想知道这个故事吗?”古音古韵的琴声和故事情境的创设,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浓厚的学习文言文的氛围,这样就会激发学生阅读的渴望,引发阅读期待。在教学接近尾声时,我补充介绍伯牙喜遇知音又痛失知音的传说故事,让学生感悟伯牙失去知音的痛苦绝望之情,从而理解伯牙的绝弦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含义——子期死,伯牙为何“绝弦”?他“绝”得仅仅是“弦”吗?动人的故事加上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学生的感悟自然更进一层:伯牙绝得是他的希望、心弦、念想、期待。最后,我再次播放《高山流水》古琴曲并深情描述:“《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这个凄美动人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作曲家,他把这份感动融入了乐曲《高山流水》中。让我们再回过头来欣赏这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凝神静听,尽情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浸润在这伴有琴声的美妙意境中,通过想象,仿佛看到了融入在音乐中的,伯牙和子期这对知音一个在倾诉一个在回应的动人和谐的画面。此时,《高山流水》荡涤人心的旋律与学生款款深情的描述相互交融,伯牙与子期感人肺腑的知音情谊已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心灵。

四、 以拓展练笔丰盈知音文化

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最终目的是要为“我”所取、为“我”所用,文言文也只有在运用中才会被再次赋予新的生命、焕发新的生机。教学中,在学生和伯牙产生了共鸣,深深地感动于“知音”之情,领悟到“知音”的文化内涵之后,我进行了拓展延伸:“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有这样的知音吗?你有看到这样的知音吗?是谁呢?为什么说他是你的知音?或者为什么说他们是知音?请举例说一说。”学生将从文中体会到的情感,联系自己对友谊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同学之情、母子之情、父母之情这三个方面交流了自己对知音的理解。我说:“生活中,你遇到这样的知音或看到这样的知音,会发出怎样的感慨?请顺着“善哉, ”往下写。有的写:“善哉,吾所念,父必得之。父真乃吾知音也!”有的写:“善哉,知吾汝也。奶奶真乃吾肚里之虫也!”有的写:“善哉,急我所急,想我所想,有幸得一知音,乃我之福也!”……学生个性化的表达颇有文言文“之乎者也”的味道,美好的情愫在课堂悄然流淌。这样的练习,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学生对文本的言语形式也有了形象的触摸。endprint

猜你喜欢

古琴曲
从美学的视域看古琴曲《广陵散》的人文艺术特征
钢琴曲《梅花三弄》民族艺术风格
古琴曲《山居吟》的古事今声
古琴曲《潇湘水云》的题解流变考
古代女性题材琴曲述考
浅析古琴曲《广陵散》
放慢节奏 等待灵魂
古琴曲《梅花三弄》曲调意蕴阐释
古琴曲《平沙落雁》赏析
评古琴曲《欸乃》中的文人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