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建设教育强国历史新征程
2018-06-30陈宝生
陈宝生
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教育系统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要把认真学习、大力宣传、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政治任务,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开启建设教育强国历史新征程。
一、准确把握教育新征程的新起点
党的十九大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这是对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历史性变革的准确认识,是对十八大以来各领域全方位成就的总体判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的历史坐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成就辉煌、极不平凡的五年。这五年,教育的中国特色更加鲜明,我们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底气、志气。教育现代化加速推进,学前教育跨越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高等教育向普及化迈进,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教育为经济转型、科技创新、文化繁荣、民生改善、社会和谐提供了有力支撑。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明显增强,建立健全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完整的学生资助体系,实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0%以上,37万名农村学生通过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实现上重点大学的梦想。全国三分之二的县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民办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为求学者提供更多选择机会。教育改革纵深推进,教育新体制的“四梁八柱”基本搭建,整体上进入“全面施工内部装修”阶段,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取得明显成效。全面启动恢复高考以来最系统、最全面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2017年高考综合改革在上海、浙江成功落地。中国教育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与近19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教育合作关系,与47个国家和地区签订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在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500多所孔子学院、1000多个孔子课堂,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中国教育进入了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坚持党的领导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更加坚定“四个自信”,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宽广的视野、更强的责任担当、更执着的努力谋求教育的新发展。
二、牢牢坚持教育新征程的新思想
黨的十九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的行动指南,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明确教育的历史定位,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大局,强调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出发,强调教育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基于对中外教育发展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强调要扎根中国大地,走教育发展的中国道路;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强调要始终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教育事业的根本保证,等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了对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基本遵循。
教育系统要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线和灵魂,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落实到教育改革发展稳定方方面面,融入教育教学研究各个环节,真正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要立足教育实际,注重教育特色,扎实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五进”,确保在教育领域落地生根。要进学术,进一步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教育改革发展重要论述专题研究,推出一批高质量、有深度、有分量的理论研究成果。要进学科,支持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一级学科中设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方向,加强学理阐释和准确解读。要进课程,编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义》作为重点教材使用。要进培训,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列为教育系统各级各类培训的重点内容。要进读本,分类组织编写学习辅导读本。
三、集中解决教育新征程的新矛盾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判断具有全局性意义,为制定新时代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基本依据。
教育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部分。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教育成就显著,但是也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现阶段,“有学上”的问题总体上已经解决,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更加强烈,个性化、多样化、终身化的学习需求逐渐成为主流。我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但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仍是薄弱环节,城乡、区域、校际、群体之间的教育差距仍然存在。要在新的历史起点和更高水平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深入研究、全面分析新的主要矛盾,准确把握新矛盾对教育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
要把握总定位。党的十九大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牢牢把握这一新定位,自觉把教育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背景中来思考,放在国家需求中来部署,放在群众期盼中来谋划,更好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要落实总要求。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大教育投入,推进教育公平,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完成总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十九大对教育工作做出了具体部署。落实好、完成好这些任务,必须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奋力书写“奋进之笔”“得意之作”,打好攻坚战,啃下“硬骨头”,送出更多教育“红包”,答好人民“关切题”。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解决“乡村弱、城镇挤”问题,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实现到2020年全国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目标。办好学前教育,以县为单位做好幼儿园布局规划,完善城镇和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网络,同时要加强监管,确保依法依规办园。办好特殊教育,通过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特殊学校就读、送教上门等多种形式,全面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到2020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扩大高中教育资源,到2020年实现每个省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办好网络教育,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育人机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打好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攻坚战,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加大对非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学生的资助力度,努力保障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建立分类管理制度,实行差别化扶持政策,促进民办教育健康有序发展。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启动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大力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不断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办好继续教育,推动高等学校、职业院校面向在职人员和一线劳动者广泛开展培训,大力发展社区教育、老年教育,持续推进学习型城市、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家庭建设,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落实新要求,完成新任务,要坚持“发展抓公平、改革抓体制、安全抓责任、整体抓质量、保证抓党建”的工作思路。把发展、改革、安全、整体、保证作为工作的主要方向和关键领域,把公平、体制、责任、质量、党建作为工作的着力点、用力处,构建整体推进、重点突出、协调发展、有效运行的全链条教育发展格局。
四、全面展现教育新征程的新气象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对教育的领导。
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党牢牢掌握对教育事业的领导权。要抓好思想建设这一基础。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师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贯彻高校思政会精神,全面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要全方位抓严基层组织建设。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改进提高各级各类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要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坚持从严教育、从严管理、从严自律、从严监督、从严问责,把党的纪律立起来、严起来。要深入推进作风建设,着力在教育系统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