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典型人物报道的视角转变

2018-06-30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邮路典型人物受众

张 薇

(贵阳广播电视台,贵州 贵阳 550002)

一、新时期典型人物报道视角转变的原因

(一)观念转变

1978年后,新闻叙述多元视角掀起了我国新闻报道的一次波澜,我国的新闻工作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尤其是党报,起着党的“喉舌”作用。记者虽无职权,但有“无冕之王”之称,其背后仍然有许多光环。随着科技文化的开放,记者与受众之间的宣传者与被宣传者的关系被打破。受众意识觉醒,信息观念确立,对西方新闻从批判向借鉴转变,多元价值观念形成。

原文:1.木里藏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紧接青藏高原。这里群山环抱,地广人稀,平均每平方公里的地面上只有9个半人。全县29个乡镇有28个乡镇不通公路,不通电话,全县除县城外,15条邮路全部是马班邮路,而且绝大部分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2.现在,这两个女孩都已经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益争拉初的父亲王八金红着眼圈说:“咪桑是一个最忠诚的人,是我们这里离不开的人!”3.有人曾问韩萨,想不想让王顺友继续跑邮路?她的眼泪一下子出来了。“只要他天天在家,哪怕什么活也不干,我也高兴。可他送信送了20年,你要让他不送,他会受不了的。邮路是他的命,家是他的心哪!”分析:第1部分就是用了纯客观视角交代环境,并且用“全县29个乡镇有28个乡镇不通公路”这样的数字叙述,真实地还原了地理环境与社会环境。并没有提及人物的内心活动,也没有对事件作出评判。第2部分、第3部分的报道中用了复合视角,用了益争拉初的父亲王八金的直接陈述以及王顺友妻子韩萨的话来体现王顺友的精神与品质,朴素且真实,作者没有多余的叙述,更好地还原了典型人物王顺友,也让受众有了自己的判断和理解。

(二)“用脚采访”作风的大力提倡

穆青认为:“调查研究不仅是我们的一项基本功,我们的好传统,而且是我们新闻工作的生命线,是我们整个新闻队伍建设的生命线。如果离开了调查研究,背弃了我们的好传统,我们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就有偏离正确方向的危险,离开了调查研究,我们的新闻就会失去光彩,就没有了生命力,指导性、思想性、战斗性也会丧失。”记者要深入实际,“用脚采访”,深入群众,到工作、生产生活的第一线去采访,去抓真实、鲜活的东西。这是新闻改革“走转改”的工作要求。用脚到实地、到现场,更能见人、见物、见精神,这类似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其中新华社的穆青就是深入一线采访的代表人物之一,新华社的张严平《严平走近》也是“用脚采访”的代表。

(三)视角转变的趋势

“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传统的视角已不能深刻认识事物了,作为新时期的记者,其视角应该是多元的。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人们的理念和思想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唯有通过多元的复合视角切换,通过不同的视角展现不同的语言魅力,这样才能让典型人物的形象饱满生动,更加立体地展现在受众眼前,将评判和思考交给受众,多元的复合视角运用是造就好的典型人物报道的必由之路。

二、实例分析

纯客观视角使得叙述者权利受到限制,只能反映外在的东西,如语言、动作和环境,无法渗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复合视角超越了单一视角,除了有特定的聚焦点,还安排了合理的视角转换,更加饱满地体现人物,使其更加立体。以新华社2004年的《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例:

三、新媒体发展为视角转变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每一次的媒介技术革命,都会为文学艺术带来新的变化,从古登堡到网络到移动交互式媒介的出现,媒介形态的每一次变化都创造着新的文学样态。”同样,媒介技术的改变也创造着新的传媒环境,微博、微信与人们息息相关,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今天,媒体工作者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典型人物报道的工作者也受到了更大的冲击,这种冲击不仅体现在运用新技术上,而且更多地表现在媒体人的工作能力、思维能力上。当然,工作人员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机遇。在数据更新迅速的时代,媒体工作者需要从平凡的生活中找出那些不平凡,为当今时代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活的灵魂,并且要用不一样的视角叙述和呈现社会精神、把握时代脉搏,才能让脚步匆匆的受众暂时停下来,去思考社会的发展方向以及社会的价值所在。媒体人如果在这种环境中得到了锻炼,那么将是一次浴火重生,写出的报道就会更具有建设性和时代意义。

四、结语

记者如果仅从传统视角进行报道,就无法在新媒体环境下立足,就无法得到受众的认可和支持,也无法对社会起到建设性作用;只有从多元化的视角出发,才能使典型人物的报道更加真实、生动,也更能打动人。

[1]林清容.网络时代典型人物报道的创新与发展研究[D].湖北大学,2012.

[2]晨曦.转型期中国人物报道创新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猜你喜欢

邮路典型人物受众
新时代新闻媒体如何做好典型人物报道
36万里山区邮路云和月——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赵明翠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跑”在一条“扶贫邮路”上
做好典型人物报道的若干思考
其美多吉:雪域邮路上的忠诚信使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探索典型人物报道的融媒体采编创新手法
网络典型人物报道的“三度”——以江西网连续发掘全国重大典型人物报道为例